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的参数.对13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PWV检测,其中男954例,女438例,年龄14~85岁,平均(52.09±12.37)岁.结果139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WV随年龄增大(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而增加(P<0.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心率是与反映大动脉弹性的PWV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P<0.001).结论长期高血压将导致大动脉扩张降低,这种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年龄、收缩压、心率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变化关系密切.

  • 标签: 脉搏波速度 高血压 动脉扩张性 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再次手术治疗PVE患者1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1.76%),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2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均经治愈后出院。随访1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灶和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心瓣膜置换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依从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共82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针对膀胱灌注的针对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依从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遵医、不完全遵医及完全不遵医行为的比例分别为80.5%、19.5%。0.0%,对照组患者的分别为41.5%、43.9%14.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依从,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膀胱癌 膀胱灌注 依从性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了解心衰并低血钾时校正QT离散度(QTcd)与室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对照组,单纯心衰组、心衰并低血钾组及其血钾纠正后的QTcd,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各组室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衰并低血钾组QTcd及室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血钾纠正后及单纯心衰组的(P<0.05~0.01).结论:QTcd可作为监测心衰并低血钾时室心律失常危险的指标.

  • 标签: 低钾血症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 CHF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目的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Af)发生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电图、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17例心血管病人(Af111例,非Af106例)左房内径、心率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f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非Af组(P<0.01)。不同病因的Af患者,其左房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Af时心室率快慢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无显著(P>0.05)。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房内径 相关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生电话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服药依从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随访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出院时都叮嘱入选患者术后必须戒烟、长期服药和1年内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出院后只对随访组进行电话随访,出院1年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依从。结果随访组患者的戒烟依从[90.32%(56/62)vs.75.00%(45/60),r=5.02,P〈O.05]、服药依从[91.25%(73/80)vs.77.50%(62/80),x2=5.74,P〈O.05]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依从[90.00%(72/80)vs76.25%(61/80),r=5.39,P〈O.05]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医生电话随访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服药依从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电话随访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 戒烟 依从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乌拉地尔治疗难治心力衰竭(CHF)中B型脑钠肽(BNP)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经1~2周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心功能Ⅲ~Ⅳ级(NYHA)患者36例,将其分为基础治疗组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利尿剂),乌拉地尔治疗组18例(基础治疗加乌拉地尔).治疗前进行BNP测定、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查,治疗结束即刻测定BNP及心功能分级评价,次日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结果心衰有效治疗后BNP显著下降,心功能有显著改善,LVEF明显升高,其中乌拉地尔治疗组BNP下降最显著.结论在评价难治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乌拉地尔治疗反应中BNP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B型脑钠肽 心力衰竭 乌拉地尔
  • 简介: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5%~20%,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2]。为了减轻ICH后二次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其形成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

  • 标签: 脑出血 脑水肿 炎性反应
  • 简介: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 标签: 心电向量图 Ⅱ边缘性Q波 Ⅲ边缘性Q波 aVF边缘性Q波 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在缺血性肾损害时肾脏局部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Westerblooting法分别检测NO缺乏高血压肾损害大鼠血浆和肾脏的AngⅡ含量和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性肾损害时大鼠肾组织的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组织的AT1R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浆中的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NO缺乏缺血性肾损害时存在AngⅡ及其AT1R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它们可参与肾脏损害的过程.

  • 标签: 肾损害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NO 高血压 肾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糖耐量减退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减退患者11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纯糖耐量减退组(51例)及糖耐量减退合并冠心病组(67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酸、血脂等生化指标,分析血尿酸水平与糖耐量减退合并冠心病的相关。结果糖耐量减退合并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为(354.92±51.27)μmol/L,单纯糖耐量减退组血尿酸水平为(323.57±48.6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30.92±53.65)μmol/L(、347.25±56.17)μmol/L、(362.93±54.21)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24,P〈0.05)。结论老年糖耐量减退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尿酸相关,测定血尿酸水平可对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老年 糖耐量减退 血尿酸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血浆脂蛋白(a)与HDL—C、I,DL-C、载脂蛋白(apo)A—I、apoB的相关,评价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相关。方法选择因胸痛入院的患者101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13例作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39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脂蛋白(a)、apoA—I、apoB、HDL-C和LDL-C,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apoB/apoA-I比值。结果冠心病组的脂蛋白(a)、LDL-C及apo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0);冠心病组脂蛋白(a)水平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r=0.135、r=0.168,P〈0.01),与HDL—C、apoA—I无相关。对照组脂蛋白(a)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r=0.201、r=0.236,P〈0.01),与HDL-C、apoA—I无相关。apoB/apoA-I是诊断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577,95%CJ:8.324~119.788,P=0.000),其次为脂蛋白(a)(OR=19.446,95%CI:3.831~98.716,P=0.000)。结论脂蛋白(a)与LDL-C、apoB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apoB/apoA-I和脂蛋白(a)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蛋白(A) 胆固醇 HDL 脂蛋白类 LDL 载脂蛋白类
  • 简介:本篇文章主要介绍观察系统评价中三个升级因素在证据质量分级过程中的运用和通过一个实例将结果呈现在GRADEproGDT在线工具中,并解释在结果录入部分可能遇到的问题。

  • 标签: GRADE 观察性研究 证据分级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