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解剖理念的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3D腹腔镜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1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7(53~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2分8例,3分2例;有吸烟史6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心脏病1例;均无腹盆部手术史。术中基于3D解剖理念对盆腔内重要筋膜进行识别定位,即由膀胱前筋膜平面分离到达膀胱侧间隙,并与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汇合,在膀胱前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尿生殖筋膜包绕形成的层面内解剖以完成膀胱切除过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经腹腔途径或开放手术;术中无腹膜损伤。手术时间中位值276(237~325)min,术中失血量中位值160(50~28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1.8(1~3)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中位值1.3(1~2)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9(5~12)d。所有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中位值10(6~20)枚,淋巴结阳性3例,10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病理分期T2bN0期5例,T2bN1期2例,T3aN0期2例,T3bN1期1例。中位随访6(2~1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腹膜外入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运用3D解剖理念识别定位关键的筋膜结构与层面切实可行,术中解剖清晰,可降低手术难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

  • 标签: 膀胱肿瘤 3D膜解剖 腹膜外入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2.0 mm同轴微切口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灌注抽吸系统(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进行抛光,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及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接诊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年龄46~72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屈光度-10 D~-24 D。在施行2.0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时,用抛硬币法随机对一眼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进行360°全方位走罐式抛光并植入CTR作为试验组(40眼),对侧眼则不抛光不植入CTR作为对照组(40眼)。双眼手术时间间隔1周以内。门诊随访记录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前囊口大小、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IOL偏心量及后发性白内障(PCO)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前囊口面积、IOL偏心量和ELP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的前囊口面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缩小,IOL偏心量逐渐变大,ELP逐渐变小。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LP首先表现出差异趋势(P<0.01);术后1、3、6个月,对照组的ELP均明显小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前囊口面积和IOL偏心量在术后1、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O方面,术后1、3、6个月,试验组PCO发生率分别为0%、2.5%、7.5%,对照组分别为5.0%、17.5%、32.5%,试验组PC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囊袋收缩,表现为IOL的不稳定性且前囊口逐渐缩小趋势,术中对其进行360°前、后囊抛光联合CTR植入可有效维持ELP的稳定,减少前囊口收缩程度、减少IOL偏心量及PCO的发生率。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进行走罐式抛光,联合CTR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性好,疗效稳定。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白内障 前后囊膜抛光 囊袋张力环 囊袋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和传统治疗方法对慢性硬下血肿(CSDH)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间经MMAE治疗38例(48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间经传统方法(保守及外科钻孔引流术)治疗126例(162侧 CSD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MMAE 和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共25例(31侧CSDH)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间CSDH复发率、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影像学随访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结果MMAE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0(0/31)与19.4%(6/31),P=0.024]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MMAE组6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96.8%(30/31)与74.2%(23/31),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AE组较传统治疗组具有更低的CSDH复发率趋势[3.2%(1/31)与22.6%(7/31),P=0.053]。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血肿完全吸收率分别为61.3%(19/31)和45.2%(14/31),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2.0%(23/25)和88.0%(22/25),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分别为92.0%(23/25)和84.0%(21/25),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4.0%(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AE可能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MMAE与更低的CSDH复发趋势,更低的挽救性二次手术率及更好的影像学随访结果相关。

  • 标签: 血肿,硬膜下 脑膜中动脉 血管造影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治疗重度特发性黄斑前(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重度IMEM患者24例2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57~ 84)岁。IMEM分期为3~ 4期。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SD-OCT仪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将患眼随机分为PPV组、PPV+DEX组,分别为11、14只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手术中均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剥、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完毕时PPV+DEX组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入0.7 mg DEX治疗。手术后1周及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MT变化。组间BCVA、CMT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3、6个月,PPV+DEX组患眼BCVA明显提高(t=3.974、4.639、4.453),CMT显著降低(t=2.955、3.722、4.36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6个月,PPV组患眼BCVA明显提高(t=2.983、4.436),CMT显著降低(t=2.983、3.46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IMEM治疗中,DEX可加快患眼手术后早期视力恢复,降低CMT。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地塞米松 玻璃体内注射 特发性黄斑前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和体积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88眼,其中,男27例32眼,女37例56眼;平均年龄(62.7±7.4)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7±7.2)年。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参照早期DR治疗研究组制定的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DR(NDR)组28眼、非增生型DR(NPDR)组36眼和增生型DR(PDR)组24眼。同期纳入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9人3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和自动分割方法计算受检眼SFCT和脉络体积。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SFCT分别为(277.8±45.3)、(220.9±38.7)、(231.8±26.7)和(252.0±42.2)μm,脉络体积分别为(8.8±1.0)、(7.6±1.3)、(8.2±0.9)和(8.7±1.0)mm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615、7.711,均P<0.001);NDR组和NPDR组SFCT和脉络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DR组SFCT和脉络体积较NDR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DR患者SFCT变薄、脉络体积减小,而随DR程度的加重,SFCT逐渐增厚,脉络体积增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自动分割方法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的MR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椎管内脊瘤和神经鞘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病例32例、脊瘤患者病例26例,利用ImageJ软件在T2WI、对比增强T1WI矢状位图像中选取肿瘤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病灶的GLCM纹理参数,比较两组肿瘤各参数的差异,并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T2WI序列中能量、对比、相关、逆差矩和熵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鞘瘤组的能量、相关、逆差矩小于脊瘤组,对比和熵大于脊瘤组;对比增强T1WI序列中能量、对比、相关和熵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鞘瘤组的能量、相关小于脊瘤组,对比和熵大于脊瘤组,逆差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显示,T2WI序列中的熵及对比增强T1WI序列中的能量诊断效能最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纹理参数联合诊断效能发现较单一参数均有所提高。结论基于GLCM的MRI图像纹理分析在椎管内脊瘤和神经鞘瘤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脊膜瘤 神经鞘瘤 灰度共生矩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22例(26足),其中男12例(14足)、女10例(12足),年龄15~68(42.0±15.5)岁。患者均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完全切断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患肢运动及步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测量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评价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32(23.1±5.7)min,术中出血量2~10(6.1±2.2)mL。术后患者住院时间2~9(5.7±1.9)d,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17.4±4.3)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跖屈肌力明显下降、痛性瘢痕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1例患者术后诉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0,1)分,明显低于术前的6(5,8)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1±10.5)分、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为11.2°±4.3°,均明显高于术前的(70.5±12.3)分、-6.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6、t=23.63、t=19.89,P值均<0.001)。结论采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既实现了腓肠肌腱的彻底松解,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挛缩 肌,骨骼 腓肠肌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芍总苷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对作用的机制。方法 把30份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细胞分成三组,即基本组、模型组、研究组,每组各10份样本。基本组采取常规的培养方法,不做其它处理,而模型组与研究组则采取使用10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a培养,并制作RA体外细胞的模型。研究组再使用白芍总苷62.5 ug/mL进行培养;而模型组则运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培养。在培养24h以后收集三组研究的细胞。对比三组细胞增殖能力、调亡率、磷酸化JAK2蛋白、磷酸化STAT1蛋白、磷酸化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和基本组对比,模型组的光密度上升,和模型组对比,研究组光密度值下降,P

  • 标签: 白芍总昔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增殖 类风湿关节炎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他克莫司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性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治疗)和实验组(小剂量他克莫司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各2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P

  • 标签: 小剂量他克莫司 雷公藤多苷片 特发性膜性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联合氨溴索治疗方式在肺透明病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治疗的肺透明病早产患儿中选取68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为34例。对照组为氨溴索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施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治疗。观察2组早产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早产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溴索结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氨溴索 持续气道正压 肺透明膜病 早产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他克莫司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特发性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性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治疗)和实验组(小剂量他克莫司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各2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P

  • 标签: 小剂量他克莫司 雷公藤多苷片 特发性膜性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2018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设为观察对象,总计40例,利用单双号分发法将这4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选取到单号的20例患者被收录在常规组中,该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治疗,另外20例选取到双号的患者被收录于研究组中,该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治疗,并设置两组患者的排卵效果、性激素水平、生活质量、子宫内膜指标、睡眠质量以及舒适度等指标为评价标准。结果:排卵效果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促排卵效果较好(P<0.05);性激素水平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生活质量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较高(P<0.05);子宫内膜指标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子宫内膜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睡眠质量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舒适度的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来说,应采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治疗,这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指标、生活质量以及性激素水平,提升患者舒适度、睡眠质量以及排卵效果,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克罗米芬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 促排卵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的新生儿30例,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的形态,分析3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细菌生物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B组有2例VAP患儿,C组有5例VAP患儿,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P=0.004)。不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下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598)。13例A组患儿中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者7例,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逐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7例VAP患儿中,5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与其对应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一致,分别为液化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菌株耐药性一致。结论早期的ETT-BF定植菌可能来自上呼吸道,较少发生迁移引起VAP,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患儿的VAP发生率升高,气管导管表面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可发现同一病原菌,具体病原菌来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 标签: 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 菌群多样性 抗药性 肺炎,呼吸机相关性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grA、icaA和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x¯±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0.5 mg/L。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的形成,在1/4倍最低抑菌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 300(t=7.42,P=0.002)、临床菌株SA1(t=5.42,P=0.005)、SA2(t=6.38,P=0.002)、SA3(t=4.8,P=0.009)、SA4(t=7.06,P=0.002)和SA5(t=4.36,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的形成,增加生物的形成量并使生物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A(t=4.42,P=0.003)和icaR(t=4.49,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t=5.24,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grA、icaA和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形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抗菌药 生物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滑增生和关节破坏为特征,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然而,现有证据表明,遗传多样性和环境暴露并不能解释RA的所有临床特征和异质性,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可在人RA成纤维样滑细胞(RA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RAFLS)中促进疾病的发展,并可能参与RA的发病。文章对RA的发病机制以及RAFLS中DNA甲基化调控进行介绍,并且简要介绍了有关疾病进展及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自身免疫病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牙种植中使用不同口腔修复材料对引导骨再生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2年02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6名牙种植患者,分为对照组(27名)和观察组(29名)。对照组行肽修复,观察组行Bio-gide修复。将两种修复材料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6%(28/29)显著高于对照组81.5%(22/27)。比对差异明显(P0.05);经治疗,观察组功能修复效果较对照组相比有较大优势。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牙种植 口腔修复膜 骨再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特发性性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抗PLA2R抗体的影响。方法:研究截取时间202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82例特发性性肾病患者,依据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B组,各41例。A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B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24小时尿蛋白定量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抗PLA2R 抗体表达水平。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A组(80.49%),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抗PLA2R抗体表达均有显著下降,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对特发性性肾病患者应用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可降低抗PLA2R抗体,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真武汤 当归芍药散 治疗 临床观察 抗PLA2R抗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耳MRI钆造影评价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及耳蜗迷路积水与听力损失相关性并进一步验证内耳MRI钆造影在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梅尼埃病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专科查体、听力检测、前庭功能检测、内耳MRI钆造影等有序检查资料,分析听力测试分数与内耳MRI钆造影评分的相关性,对比依靠疾病症状、病史以及包含听力检测和前庭功能测试的传统诊断与内耳MRI钆造影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内耳MRI钆造影前庭及耳蜗迷路积水分数分别与听力测试分数呈现较弱的正相关(r=0.414、0.358,P均<0.05);内耳MRI钆造影比传统临床方法在前庭积水(敏感度分别为91.94%、88.71%)和耳蜗迷路积水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7.10%,87.10%)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内耳MRI钆造影与传统临床方法分别对于前庭积水和耳蜗迷路积水诊断具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26、0.509,P<0.05)。结论内耳MRI钆造影评价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及耳蜗迷路积水与听力损失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内耳MRI钆造影比传统临床诊断方法在梅尼埃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梅尼埃病 内耳 膜迷路积水 耳蜗 前庭 磁共振成像 钆造影 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临床诊断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MF)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MF患者29例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4只眼,女性26例28只眼;年龄(63.00±3.45)岁。患眼等效球镜度数(-14.16±2.54)D;眼轴长度(29.14±1.04)mm。合并黄斑板层裂孔3例3只眼。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联合内界剥除、空气填充治疗。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行黄斑区微视野检查,记录患眼黄斑1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黄斑中心凹2°和4°固视率(P1、P2)、63%和95%双向正态分布椭圆面积(BCEA)。手术前与手术后不同时间MS、P1、P2、63%BCEA、95%BCEA比较行配对t检验;固视稳定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3、6个月,患眼MS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8、-3.435、-4.919,P=0.038、0.002、0.000)。手术后不同时间两两比较,仅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与手术前P1、P2、63%BCEA、95%BCEA比较,患眼手术后P1、P2逐渐提高,63%BCEA、95%BCEA逐渐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t=-1.595、-1.698、-1.966,P=0.125、0.104、0.062;P2:t=-1.622、-1.654、-1.707,P=0.119、0.112、0.102;63%BCEA:t=1.410、1.409、1.553,P=0.172、0.173、0.135;95%BCEA:t=1.412、1.408、1.564,P=0.172、0.173、0.132)。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眼黄斑区解剖复位,未发现全层黄斑裂孔、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PV联合内界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MF安全、有效;手术后6个月内黄斑区MS内可显著提高。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玻璃体切除术 空气 对比敏感度 视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