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作为“政权末梢”的乡镇政府也开始思考自身的职能定位: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纵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轨迹,乡镇政府集权式的制度安排并没有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叉对乡镇政府提出了挑战。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逻辑语境,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出现的新情况,并在这一语境下对乡镇政府职能作进一步考量。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乡镇政府 农村公共产品 职能
  • 简介:2017年3月7日,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7年第5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规定》的贯彻实施工作,经交通运输部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城市公共汽车 客运管理 电车 运输部 交通
  • 简介:本文遵循CV法一般原理,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 标签: 公共物品 需求偏好 CV法
  • 简介:很多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需要农民合作才能解决,正在推行的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实践为研究农民合作难题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安徽省6个县84个行政村的调查,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影响公共品合作供给的因素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项目因素后,影响农村社区公共品合作供给的因素主要是村庄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社区特征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程度较弱;劳动力流动对集体行动没有影响。相关政策建议是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标签: 社区公共品 合作 社区特征 集体行动
  • 简介:摘要: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境内开始传播,隔离防控成为有效控制疫情恶化的有力措施。针对在疫情防控中居民不配合接受隔离以及不配合接受措施后所进行的强制隔离的适用性和合法性进行分析,在风险社会中公共安全的保障与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之间进行博弈,从而得到对于我国疫情防控体系完善的启示。

  • 标签: 隔离规定 法治保障 疫情防控 比例原则 合法性
  • 简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历史性原因在于城市偏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直接性原因在于农作制度改革的“单项突进”;现实性原因在于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双重缺失;根本性原因在于城乡利益集团力量对比悬殊。新农村建设重在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长效机制,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界限,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制度;同时建立农村基层民主化决策机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标签: 新农村 物质基础 公共产品 非均衡性 长效机制
  • 简介:本文利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研究框架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并通过小样本调研案例论证了这种共同治理模式的现实可行性。模型表明,地方政府对于某些任务测度模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激励不足的机会主义倾向,而社群的自组织机制弥补了政府提供不足的真空罅隙。从而形成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共同治理机制。

  • 标签: 国家 社群 嵌入性 社会网络 交易成本
  • 简介: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科学建立实践与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培养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以赛代练、以赛代教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建设的内容,以“比赛带动教学”的模式为研究切入点,以课程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将赛前实践训练与专业理论的学习相结合分别对设计概念及设计思想的学习、设计案例和相关参赛优秀作品的探索与分析、将理论带入课程实践训练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和分析评价,对“以赛代练、以赛代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发展和实施提出建议。

  • 标签: 以赛代练 以赛代教 公共空间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 简介:传统的经验认为,产业簇群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的生成性要大于政府的建构性,但我国的农业集群发展实践证明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山东省金乡县大蒜产业簇群个案具体分析政府的角色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簇群成长过程中,政府应该在基础平台搭建、区域品牌培育、区域营销服务、质量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准公共产品 政府角度定位 农业集群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各区域之间又各自为政,导致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很难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主要以湖北省沿江区域的开发为例,探讨了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构建问题。

  • 标签: 区域公共管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 模式构建
  • 简介:财政制度健全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支出活动合规,还要尽可能地提高支出绩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已得到许多地方的重视。改革正给我国各地区财政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政治构架带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财政角度来看,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提升支出绩效水平的重要抓手;从社会角度来看,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改善和保障各地方民生的重要依托;从政治角度来看,

  • 标签: 财政支出绩效 政府公共支出 管理研究 地方财政支出 教授 张雷
  • 简介:摘要: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深入了解基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我们选择了甘肃省临夏回族州和政县作为调研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分别对和政县农村住房、道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医疗机构、文化基础设施、教育机构、通讯设施和治安设施这几个方面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从新农村建成后村民的主观感受出发,调查分析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的幸福感,对提高村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西部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 标签: 新农村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幸福感 和政县 对策建议
  • 简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将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如何构建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关键看能否准确把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是否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坚持"四性"原则。

  • 标签: 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四性”原则
  • 简介:根据国家发改委及省、市价格主管部门要求大力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和价格公共服务的精神,武侯区物价局根据地处中心城市城区的实际,近年来将价格公共服务作为全局的核心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以保障群众知情权为突破口将价格政策和标准不折不扣地送到千家万户价格公开是建立有序竞争价格体系与和谐价格环境的基石。

  • 标签: 价格公共服务 和谐社会 服务工作 物价局 武侯区 投资环境
  • 简介:摘要: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而生的科学技术,在其不断发展中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生活。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大部分产业运营的正常秩序,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为探究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相应纾困之策,本研究选取餐饮业、教育业、旅游业为代表进行线上线下“双模式”调研,从产业链中的空间链、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四个链条出发,探究了疫情对产业链重构的短期效果及长效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疫情对产业的冲击促进了产业链的重构;第二,数字技术的应用在疫情期间可一定程度地缓解疫情带给产业的冲击;第三,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疫情后产业链重构。尔后结合对松鼠AI·智适应教育机构的实地调研,分析得出数字技术在完善相关企业的可取建议。本研究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如何重构产业链的纾困之策提供经验启示。

  • 标签: 数字技术 产业链 产业链重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乡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文章利用1998—2005年江苏省四市一区11个乡镇的调查数据,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规模、结构、资金来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发现,近几年中国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投资活动是比较多的,主要投向修路、修桥和修建学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并且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5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投资,更多的是投资于经济较为薄弱的乡镇。总体看,投资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高于经济较好的乡镇,这种投资政策有助于减少地区差异,促进均衡发展,但平均投资规模并不一定比投资于经济较好的乡镇大。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较好的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更多的是依靠本级财政。

  • 标签: 乡镇财政 公共产品 有效供给 农村建设 江苏省 投资活动
  • 简介:在对公共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方面,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运作模式与管理经验具代表性。探讨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公共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公共旅游资源 国家公园 经营模式 经验剖析
  • 简介:本文选择了上海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中远郊区作为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地点,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对市场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评价乡村进步的标准上,农民尤其突出了农村社会保障和居住条件,而社会广为关注的经济收入增长并没有被农民优先考虑。政府在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但在文化精神生活领域却明显“缺位”。市场化和乡村发展在引发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消解上述问题的“积极因素”。政府政策响应的内容通常也是农民呼声或愿望表达最强烈的方面,例如对农民的收入、就业、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关注最为突出,农村环境治理次之,而社区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则容易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政策所“遗忘”。所以,新农村建设政策倾向于响应农民最关心的、最显性的问题,而农民忽视或感知不强烈的隐性问题通常在政府的政策议程中缺乏重要的位置。

  • 标签: 农民观念 乡村发展 公共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