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口腔临床诊疗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将实施常规诊疗的设定为对照组(50例),将应用放射影像诊断的设定为观察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确诊率与患者满意率两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确诊率为96%,对照组确诊率为8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HAMA、HDMA、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临床诊疗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放射影像 临床诊断 口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 方法 : 本次研究对象共 46 例,均选自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5 月,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在以往常规护理模式下,按照科室相关规定,为对照组患者提供饮食、用药、疾病监测等各方面的护理服务,组内成员共 23 例。其余患者归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内容同上,另外增加使用中医护理技术。 结果 :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合理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将情志护理、辩证施护、术后功能锻炼贯穿至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质量提高,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

  • 标签: 骨创伤 中医护理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泌尿外科腔镜技术在结石性脓肾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结石性脓肾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经皮肾造瘘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石完全取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腔镜技术治疗结石性脓肾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提高结石完全取出率,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泌尿外科腔镜技术 结石性脓肾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 ARDS 重症患者 康复 中的意义。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10 月于我科进行治疗的重症 ARDS 患者 82 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 PaO2/FiO2为 ( 249 .28 ±46 .28 ) mmhg 优于常规组的( 204 .06 ±32 .39 ) mmhg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 18 .78 ±1 .1 8)天和( 152 .59 ±16.72 )小时,优于常规组; 观察 组 VAP 发生率为 9.76% , 低于常规组的 26.83% ( P< 0.05 )。 结论 : 在 ARDS 患者临床治疗中,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 改善重症患者 的氧合指数,减少住院时 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因此临床重症 ARDS 治疗中,可以考虑推广该技术的使用 。

  • 标签: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 ARDS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收的92例放射科检查患者,依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X线检查,研究组通过数字X线(DR)摄影技术进行检查,结合两组检查结果的差异,对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1级检查结果明显更低,2级和3级结果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具备更大信息量、和空间分辨率,可以成为放射科重要的检查摄影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数字X线 DR摄影 放射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在综合影像的表现,评估最佳影像诊断方法,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我院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并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确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多种影像检查资料分析,分为X线组、双能量CT组、MRI组,分析3组影像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正确率。结果 临床确诊100位患者280个检查部位的多种影像检查得出:得出X线灵敏度为96.65%,特异度88.2%,诊断准确率92.5%;双能量CT灵敏度为99.25%,特异度53.33%,诊断准确率94.63%;MRI灵敏度为98%,特异度100%,诊断准确率98.04%;三种技术对痛风石的检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双能量CT与MR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多种影像检查手段,得出双能量CT与MRI都具有较高敏感性,但双源CT检查方法简单,并可对病变有直观显示,具有更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痛风性关节炎 核磁共振 数字X线摄影(DR)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脊椎内窥镜技术治疗胸腰椎脊柱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66例,抽签法分观察组(CT引导下经皮脊椎内窥镜技术)与对照组(传统手术)各33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胸腰椎脊柱感染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脊椎内窥镜技术治疗能提高手术效果且减少并发症,值得推荐。

  • 标签: CT引导 经皮脊椎内窥镜技术 胸腰椎脊柱感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CST)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间质瘤局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手术,所有病例均是生长于胃壁的单一肿瘤。术中术野稳定、清晰,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间质瘤。中位手术时间 64(48~92) min,中位失血量 38( 22~105)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 5( 4~7) d。术后 1 例患者发热,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病例,无穿孔,出血等相关术后远期并发症。结论: 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新颖、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胃部间质瘤的治疗。

  • 标签: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腔镜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臭氧气体+伢典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龋齿患者,共计50例,将其分成两组(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25例中,单纯采用伢典微创去腐技术。观察组25例中,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臭氧气体治疗。就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6.00%,较之对照组68.00%,偏高(P<0.05)。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降低(P<0.05),而观察组有更大降幅(P<0.05)。结论:针对龋齿患者,采用臭氧气体+伢典微创去腐技术治疗,效果好,能减轻疼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臭氧气体 伢典微创去腐技术 龋齿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疾控中心 76 份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8 份,对照组采用常规平板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测,而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平板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检测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微生物培养期间污染风险的发生。

  • 标签: 微滤膜分离技术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配合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11日-2018年6月11日于我院肝脏外科收治的经腹部CT或MRI或穿刺活检确诊的肝癌并采取肝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4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实验组给予无瘤技术配合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肝癌切除术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的总出血量、手术的总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术后5年内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患者临床治疗满意程度结果来评估无瘤技术在配合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状况、生理健康、社会心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实验组治疗后5年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满意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瘤技术对于采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

  • 标签: 无瘤技术 腹腔镜 肝癌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分析数字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引导肿瘤消融的应用进展。方法:采取分析研究结论和文献的方式了解数字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引导肿瘤消融治疗中的价值。结论:数字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应用变得更加的广泛,有效的促进了肿瘤学的发展。同时,影像引导之下的肿瘤微创治疗迅速的展开和应用,已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内根治肿瘤的重要微创方法。因此,如何应用数字医学影像技术实现肿瘤消融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 标签: 数字医学技术 影像引导 肿瘤消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真空垫固定技术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观察对象:乳腺癌调强放疗患者,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展开研究,纳入6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施以不同的体位固定措施:真空(垫)固定体位(观察组,n=30),乳腺托架固定体位(对照组,n=30),对不同体位固定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X轴、Y轴、Z轴摆位误差比较上,观察组患者误差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一次摆位成功率,观察组患者(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治疗重合度,观察组患者(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p<0.05)。结论: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实施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真空垫固定技术 乳腺癌 调强放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动态心电图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1年4月到2023年1月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检测,对照组中使用常规心电图监测。结果:两组的心房颤动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相比(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中使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能够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技术 心房颤动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泌尿外科疾病治疗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云南某三级综合医院外科行泌尿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管拔出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进行泌尿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腹腔镜技术,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泌尿外科疾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选择范围是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样本数是96例。依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全体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扫描,实验组应用低剂量技术,对比分析两组在图像的质量、辐射的剂量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剂量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图像质量评分和图像噪声方面,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比较后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对图像的质量予以保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低剂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生活饮用水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的生活饮用水进行研究,以微生物检测技术为基础对60份生活饮用水样本进行检验。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本次检测中所采集的生活饮水样本合格率为100%,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所占比例分别为63.33%和36.67%。结论 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检验,可以大大提高检出率,更加准确地识别出水中的菌群,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微生物检测技术 生活饮用水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消化内科中医护理管理技术规范及推广模式的价值。方法:比较医院消化内科构建中医护理管理技术规范及推广模式前后的效果,将实施前(2018年1月~2018年12月)设为对照组,实施后(2019年1月~2020年1月)设为观察组,比较实施前后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情况,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80例患者和0名护士调查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次数平均为(14576.8±486.7)次,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896.5±214.3)次(P<0.05)。观察组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对个人价值、工作环境、工作能力认可度及个人发展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医护理管理技术规范及推广模式的构建模式、构建方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体系构建及其在临床的推进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消化内科 中医护理 管理技术规范 推广模式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