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5 个结果
  • 简介:汉代出现了大量的素器,器形单纯朴素,简洁洗练,纹饰之简朴自然,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另一方面,汉人也把青铜器纹饰做得繁芜、华美,与商周时期的纹饰写实性相比,更具有一种图案化、符号化和写意性。

  • 标签: 汉代青铜器 纹饰
  • 简介:为对几件出土的青铜剑、青铜器和弯形器进行保护研究,用X射线探伤、X射线衍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器物的形貌、成分及制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剑0125的剑格和茎部锈层下有合范痕迹一些铸造小缺陷;弯形器腐蚀形态为均匀性腐蚀,枝晶间腐蚀和活性腐蚀;0108表面有合金层和褶皱,合范痕迹;0101、0102断面没有任何锈蚀及金属疲劳痕迹.器物经用不同方法清洗、铝箔局部还原处理、倍半碳酸钠浸泡和BTA缓蚀处理后,在相对湿度95%的环境中一周,没有发现新的锈蚀出现,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表明科学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关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很多信息.

  • 标签: 科学分析 文物 青铜器 弯形器 修复 文物保护
  • 简介:对比了BTA和AMT的物理性质、缓蚀青铜的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器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 标签: BTA AMT 青铜文物 保护措施 腐蚀抑制性能
  • 简介:<正>1986年夏,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两个坑内共出土人立像、头像、跪坐人像、面具、兽面、罍尊等铜器,戈、璋、凿、瑷等玉石器,以及象牙等文物七、八百件。这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使人们对商代蜀文化的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出土众多的青铜面具,引起了一些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许多同志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不少同志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见解。笔者将青铜面具出土情况、型式划分、使用方式、宗教寓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

  • 标签: 青铜面具 祭祀坑 广汉三星堆 跪坐人像 土青 青铜立人像
  • 简介:青铜牌饰,旧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东周至魏晋时代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装饰品.这些青铜牌饰大多采用透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设计奇巧,刻画入微.纹饰内容多以各类丰富多彩的动物纹为主,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体现了北方民族强悍、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

  • 标签: 青铜牌饰 山西省博物馆 纹饰艺术 艺术风格 历史文化
  • 简介:也谈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杨甫旺1992年11月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黄展岳先生的《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一文。黄先生认为“羽人船图像所反映的是祭祀河神的情景”。我认为,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不是祭祀河神,应是竞渡船比较符合实际。众所周知,羽人...

  • 标签: 青铜器 百越民族 羽冠 民族博物馆 船图 楚雄州
  • 简介: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南、北宋钱币的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合金成分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对南宋和北宋各21枚钱币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这42枚钱币的锈蚀状况、锈蚀原因,以及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北宋、南宋钱币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宋钱币的保存状况比北宋的差一些,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保存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些钱币主要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北宋钱币合金成分比较稳定,成分配比比较科学。而南宋成分数据比较分散,早期铜、锡含量较高,铅含量较低,晚期铜、锡含量较低,铅含量明显增高,合金品质大大降低。本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形态进一步提供基本信息。

  • 标签: 钱币 青铜 成分 锈蚀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青铜峡水电站多年状态检修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阐述和探讨了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状态检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行状态检修的技术条件、水电站设备状态评价方法、制订机组检修策略的依据、如何避免实行状态检修带来的安全风险等方面的内容,为水电站实施状态检修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 标签: 水电站 状态 检修
  • 简介:年鉴编纂工作是青铜峡市史志办的常规工作,也是市史志办的重点工作。元月份以来,青铜峡市史志办变冬闲为冬忙,根据全年工作梯次安排,快速行动,坚持《青铜峡年鉴》(2016)编纂工作早谋划,篇目早拟定,资料早征集,撰稿早动笔,实现年鉴编修工作开门红。

  • 标签: 年鉴编纂工作 青铜峡市 常规工作 编修工作 史志 征集
  • 简介: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 标签: 河南 龙山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 发现与研究
  • 简介: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0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 标签: 秦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腐蚀产物 锈蚀机理
  • 简介:中国青铜器在发轫阶段,其设计工艺多借鉴陶器,后来独立发展,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主流艺术之后,又反过来影响陶器的设计艺术,在青铜原料特别缺乏时,陶器成为青铜器的替代品。商周时期的陶器与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互相借鉴,创造出一批与青铜器齐头并进、互为表里的新型陶器,这是中国陶器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夏商周 陶器 青铜器 设计艺术 关系
  • 简介:2006年8月,灵寿县南宅乡青廉村发现一处战国中期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14件,包括鼎、豆、壶、甑等,从其器物特征及出土地点分析,这批青铜器当为战国中山国遗物。

  • 标签: 灵寿县 战国中山国 窖藏 青铜器
  • 简介: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铜器,它们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前辈文物工作者征集的。这是一批珍贵的文物,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难得的资料。现选9件介绍如下。西周早期蚕纹方鼎——通高23厘米,口长18.3厘米,宽14.5厘米。

  • 标签: 西周青铜器 西安市 博物院 收藏 青铜鼎 20世纪70年代
  • 简介:<正>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殷周以来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地方特色很浓厚的青铜兵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在形态、纹饰、捆扎技术,使用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同一时代的青铜兵器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和探讨巴蜀式青铜兵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我曾对1976年在绵竹县清道乡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巴蜀式青铜剑,进行了合金成分的分析。分析的结果除了具有青铜器应有的主要合金成分——铜、锡、铅外,在微量成分中,还发现了磷元素。这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兵器中,尚未见到的合金成

  • 标签: 青铜 兵器 合金成分 巴蜀文化 中原地区 战国晚期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船用铝青铜法兰腐蚀行为展开研究,分别对两片处于相似工作环境、腐蚀形貌却相差较大的铝青铜法兰进行宏观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显微组织分析、腐蚀形貌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海水系统典型部位铝青铜法兰的腐蚀行为,得到铝青铜法兰腐蚀状态不同的根本原因及腐蚀机理。

  • 标签:
  • 简介:河南博物院收藏一批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它们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现选其中的几件介绍如下.

  • 标签: 青铜器 墓地 出土 发掘 考古工作 西周
  • 作者: 孙国君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0-20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轮形器,有5根呈放射状的半棱形轮辐,对圆周进行了精准的五等分,通过制作工艺、宗教目的分析,古蜀人早在距今5000到3000年的古蜀早期文明中,已经把几何学、三角学知识运用到宗教仪式、宗教器皿中,他们远远领先于欧洲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在古蜀人描绘
  • 简介:论先秦青铜器纹饰对汉代石刻的影响李卫星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先秦青铜器就是其中之一。先秦青铜器无论是在造型艺术上还是在工艺制作花纹图案的装饰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对后世的雕塑、绘画产生极深的影响。本文...

  • 标签: 青铜器 铜器纹饰 汉画像石基 鸟图腾崇拜 石刻 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