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仍有逐步升高的趋势。近年来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分别从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药物研发等方面,概述了AI在肝癌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人工智能 肝癌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发生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已开始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本视频比较了全球因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结核和疟疾导致死亡的年病死率;重点介绍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全球分布以及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因慢性肝脏疾病死亡的病死率和肝细胞癌的发病率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证实,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增加了肝脏和肝外疾病风险,HCV基因型1b为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基因型;本视频中结合病毒载量升高的风险评估和相关的肝脏疾病的队列研究,介绍HCV感染者患肝细胞癌危险因素评分,绘制HCV感染者患肝细胞癌风险的列线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潜在的与肝细胞癌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经过长期随访发现,HLA-DQB1突变与HCC相关。故将宿主和病毒相关因素整合对HCC风险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转化成富血供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患者2 037例,筛选出51例有慢性肝病背景的HGDN,行至少2次随访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并且在首次MRI前后1个月内行CT增强扫描,研究终点为HGDN转化成富血供HCC,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根据有无富血供转化分为转化组(A组)和未转化组(B组)。线性回归分析HGDN向富血供HCC转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36个结节,B组79个结节,富血供转化率31.3%(36/115)。单变量分析结节长径>10.2mm(P = 0.034)、年增长率> 2%(P < 0.001)、含脂质成分(P = 0.007),与其发生富血供转化具有相关性,多变量分析结节年增长率是发生富血供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0 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HGDN年增长率可以作为向富血供转化的潜在预测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高度异型增生 富血供转化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发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在其发展中检测出HCC癌前病变和进展期HCC,对预测肿瘤行为、判断病变程度、采用最佳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生存至关重要。肝脏成像技术的快速进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MRI(Gd-EOB-DTPA MRI)可提供肝结节血管变化、肝细胞功能信息,能够精确区分肝硬化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高度异型增生结节、早期HCC(early HCC)和HCC,从而进行恶性进展的风险度分层。现综述Gd-EOB-DTPA MRI在H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HCC多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概念,以及癌前病变最终可能转化成典型HCC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癌,肝细胞 诊断,影像学 癌前病变 高度异型增生结节 对比剂
  • 简介:人们最早采用整体动物实验研究化学物毒性及毒作用机制.随着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和成熟,其在毒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1967年Howard报道了用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灌流肝脏并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使原代肝细胞的培养成为一种简便、快速、经济的毒理学体外实验系统.

  • 标签: 中的应用 代培养 养毒理学
  • 简介:目的:评价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索拉非尼治疗(每次400mg,2次/d,必要时,治疗过程中根据不良反应调整剂量)的59例中晚期HCC患者,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59例患者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8例,19例持续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45.8%.59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9.9个月.肝功能Child-PughA级患者的中位OS优于Child-PughB级患者(15.3个月vs3.7个月,P=0.016);巴塞罗那分期(BCLC)B级患者的中位OS优于C级患者(19.5个月vS6.3个月,P=0.008).59例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厌食和口腔黏膜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2%,3级不良反应4例,2例需要短期停药,2例经减量后好转.结论:索拉非尼可以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期;肿瘤的分期越早,患者的肝功能及体力状况越好,患者越能从中受益,其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索拉非尼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重要的全球疾病负担之一,易发生转移和复发,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在改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表现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发展,阐述免疫治疗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同时总结性地提出免疫治疗进一步应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复发组),以及同一时期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首次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资料(原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结果原发组纳入179例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46例,年龄14.0~84.0(57.3±11.7)岁;复发组纳入36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40.0~77.0(55.9±11.4)岁。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肝炎病毒感染状态、术前甲胎蛋白、Child-Pugh评分及吲哚菁绿排泄试验15 min滞留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244.2±84.3)min比(283.4±66.8)min]、术中出血量[(428.5±151.6)ml比(756.2±187.4)ml]、是否为解剖性肝切除、是否单发肿瘤及肿瘤最大直径[(5.81±2.24)cm比(3.69±1.55)cm]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是否侵犯包膜、有无脉管内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与首次手术切除的疗效无显著差别,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癌,肝细胞 复发 再次肝切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ALK在213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3例HCC中无ALK基因重排阳性,28例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ALKgenecopynumbergain,ALK-CNG)现象。ALK-CNG阳性表达与HCC患者年龄。性别。AJCC分期。Child-Pugh评分及复发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48),晚期患者中ALK-CN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LK-CNG阳性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P=0.046)。结论HCC患者ALK基因重排阳性少见,但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且可能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荧光原位杂交法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 标签: 肝肿瘤 Β-CATENIN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引导肝细胞癌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检查患者81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穿刺活检术,取出标本后送病理检查。结果CT诊断肝细胞癌确诊病例为361例,进行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的肝细胞癌确诊病例为510例,根据穿刺术后的病理结果可知,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肝细胞癌的临床确诊率明显高于CT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确诊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规范化的肝细胞癌(HCC)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国内外HCC诊疗指南均推荐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使用常规超声进行筛查,对于筛查阳性的人群应进一步选择动态增强影像技术进行无创性诊断,主要包括超声增强造影、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EOB-MRI)。在临床实践中,应准确界定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不断完善肝癌早期筛查的标准和诊断流程,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 标签: 肝细胞癌 动态增强影像 超声 X线,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从胎肝中提取,且内含肝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刺激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动物实验表明:它能明显提高Hb值、空腹血糖值、安静时ICD活性、安静和应激后的氧耗率和抗疲劳能力;能降低安静时CK活性,提高其应激后CK活性。耐缺氧能力提高不明显。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动物 机能能力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大部分确诊时为晚期,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HCC中具有差异性表达,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陆续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可影响lncRNA的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ncRNA及其SNPs在HCC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帮助。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基因多态性 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性别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1 79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男性1 548例,女性248例,平均年龄49.6岁。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情况,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年龄及是否绝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HR=0.777,95%CI:0.615~0.982)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HR=0.669,95%CI:0.520~0.856)也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50岁为界值将患者分为<50岁(n=915)和≥50岁(n=881)。在<5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50岁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根据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n=152)和未绝经组(n=96),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的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明显优于男性患者。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性别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与MR影像学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6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均行CT及MR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2例肝细胞癌患者MR诊断符合61例,其中病灶<1cm、1~3cm、>3cm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100.00%、100.00%;CT诊断符合54例,病灶<1cm、1~3cm、>3cm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92%、89.29%、90.48%,MR总诊断符合率98.39%明显高于CT诊断的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及MR时临床肝细胞癌诊断常用检查手段,相对CT检查而言,MR增加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 标签: MR CT 肝细胞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增强CT和MRI影像诊断结果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抽签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实施增强CT和增强MRI影像扫描检查,对比两组扫描ROC面积、敏感度和术后复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扫描面积大于对比组且扫描敏感度、术后复查准确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采取增强MRI影像诊断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高于增强CT诊断,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细胞癌介入治疗 增强CT 增强MRI影像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