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 40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中,最短随访时间均为 3个月。观察组有 4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而停止服药。在进行治疗干预之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5.00%,观察组为 95.00%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采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患者毒副反应大多可耐受,近期疗效较好,还需进一步观察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埃克替尼 放疗 安全性 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很难经手术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本研究探讨经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化疗加立体定向适形放疗针对术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经手术切除胶质瘤的患者,于术后7-21天行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1次.每次2.5mg/kg,每个月1次,3次为1个疗程。同时术后第14-28天开始行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约5~6周后结束。术后6个月再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消失12例(34.2%),肿瘤明显缩小10例(28.5%),复发经2次手术而且行本方案治疗后肿瘤消失4例(11.4%),病情恶化4例(11.4%),死亡5例(14.2%)。结论:经颈动脉灌注尼莫司汀化疗加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术后脑胶质瘤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 标签: 脑胶质瘤 颈动脉 化疗 立体定向适形 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和尼莫司汀同步化疗对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4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胶质瘤,根据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尼莫斯汀同步化疗,比对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其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后分别为85%以及50%,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可知P<0.05,差异性显著加强,因此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胶质瘤在临床中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进行治疗,其效果良好,无较强的毒副作用,对于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

  • 标签: 放疗 替莫唑胺 尼莫司汀 脑恶性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热塑头肩模单用或联合使用头颈肩真空垫在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S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9年间54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并行HFSRT患者,热塑头肩模固定24例(单模组),热塑头肩模+真空垫固定30例(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在线图像配准,记录疗前分次间误差及疗后分次内误差,治疗过程中应用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误差,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各方向误差差异。结果全组患者分次间7.0%~15.4%的水平误差≥3mm,7.0%~12.6%旋转误差≥2°;单模组比联合组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1.035±1.180)mm∶(1.512±0.955)mm, P=0.009],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665°±0.582°∶0.921°±0.682°,P=0.021)。全组患者分次内误差为0%~0.7%的水平误差>1mm,无旋转误差≥1°;联合组比单模组左右和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0.047±0.212)mm∶(0.246±0.474)mm, P=0.004)和(0.023±0.152)mm∶(0.140±0.350)mm,P=0.020],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091°±0.090°∶0.181°±0.210°,P=0.001)。光学表面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结果。结论热塑头肩模±头颈肩真空垫固定可达到转移瘤HFSRT的精度要求,但需配合在线图像配准及六维床体位校正,联合组的分次内固定效果更好。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运动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热塑头肩模 真空垫 光学表面监测 摆位误差 脑转移,肺肿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共66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采用放疗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治疗,并在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缓解率上优于对照组,即分别为78.78%和48.48%,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此同时,在安全性分析上,两组患者均存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以脱发、血小板下降、白细胞水平下降最为突出,其总占比分别为68.2%、60.6%、57.6%,但是在两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替莫唑胺 放疗 高级别脑胶质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患者所有转移灶放疗(覆盖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41例根治性治疗后寡转移(转移灶≤5处)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放疗时中位年龄68(57~81)岁。40例(98%)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28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13例。初始最高PSA中位值24.4(7.4~399.0)ng/ml。肿瘤分期:T2期11例,T3期27例,T4期3例;N0期30例,N1期11例(26.8%)。Gleason评分7分12例,8分9例,9分18例,10分2例。33例原发灶行手术治疗,8例原发灶行放疗。确诊至发生转移的时间为3.1(0.2~11.8)年。7例放疗前行传统影像学检查(CT/核磁/骨扫描)发现转移灶,34例行PSMA PET/CT检查发现转移灶。放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3(0.1~33.8)ng/ml。41例共62个转移灶,其中28例为1个,9例为2个,2例为3个,2例为5个;54个骨转移灶,8个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22个骨转移灶位于骨盆,18个位于椎体,12个位于肋骨,位于股骨、胸骨各1个。转移灶体积中位值5.8(0.2~81.7)cm3。采用每日影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对所有转移灶覆盖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包括37.5Gy/7.5Gy/5f、60Gy/3Gy/20f、65~70Gy/2.6~2.8Gy/25f。生物等效剂量(BED3)中位值为120(67~147)Gy。主要观察终点为无生化进展生存(B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无局部复发生存(LPFS)、总生存。结果本研究41例,中位随访时间21(5~7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16例(39.0%)出现急性期1~2级不良反应,无≥3级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1年LPFS率为97.1%。1年和2年BPFS率分别为77.5%和59.2%,中位BPFS时间29.0(13.9~44.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PC组(P<0.001)和转移灶总体积≤5.8 cm3组(P=0.010)的BPFS时间更长。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亚组和骨转移亚组中位BPFS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17个月(P=0.141)。HSPC组中位BPFS时间为30(22~38)个月,28例放疗后PSA均下降,其中6例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12(4~18)个月。CRPC组中位BPFS时间为4(0~8)个月,10例(76.9%)放疗后PSA下降,其中6例PSA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5(3~28)个月;3例放疗后PSA未下降,采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化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结论对于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覆盖放疗安全性好、局部控制率高,推荐HSPC患者和低肿瘤负荷患者行异时性寡转移灶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效果优于骨转移患者。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寡转移 寡进展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和所有转移灶同时覆盖放疗治疗寡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4例寡转移(≤4处转移灶)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7~86)岁,初诊时PSA中位值38.545(6.640~1 066.000)ng/ml,初始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后PSA最低值中位值0.259(0.011~18.762)ng/ml,初始ADT至诊断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中位时间间隔12(4~96)个月,放疗前PSA中位值3.765(2.040~187.000)ng/ml。Gleason评分9~10分23例(52.3%),8分15例(34.0%)。初诊时,41例(93.2%)肿瘤分期为T3~T4期,23例(52.3%)伴淋巴结转移,29例(63.9%)伴远处转移。放疗前转移灶数量为1个22例(50.0%),2个12例(27.3%),3个6例(13.6%),4个4例(9.1%)。转移灶部位分别为盆腔淋巴结转移3例(6.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20.5%),骨转移21例(47.7%),骨转移+淋巴结转移11例(25%),均无内脏转移。采用影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技术(IGRT-VMAT)对原发灶和所有转移灶覆盖放疗。放射剂量:前列腺和精囊予常规分割76 Gy/38次,生物等效剂量(BED3)为126.67 Gy;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盆腔淋巴结引流区46 Gy/23次。根据病灶周围不同的正常组织耐受量,转移灶局部放疗剂量BED3中位值为112.26(91.14~140.77)Gy。记录本组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本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新发转移生存率。结果本组44例中,1例放疗期间出现尿路梗阻(NCI-CTCAE 3级),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余43例的急性和晚期毒性反应为0~2级。中位随访34.5(9~96)个月,放疗后PSA最低值0.088(0.003~132.000)ng/ml,40例(90.9%)PSA值较放疗前下降,中位降幅为87.5%(29.4%~99.9%),其中34例(77.3%)降幅>80%。本组44例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9%、54.5%、36.8%,无新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7%、25.0%和12.9%。结论原发灶+转移灶覆盖放疗治疗寡转移CRPC的PSA反应率高,生存状况满意,毒性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放射疗法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容积调强弧形疗法 寡转移 原发肿瘤 转移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专准细营养护理应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中的效果观察。方法:以我院近三年收诊的8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对专准细营养护理措施实施价值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有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采取专准细营养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混着知识掌握度,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改善,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专准全细营养护理 应用 鼻咽癌放疗患者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放疗所致毒性反应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63例肺癌患者放疗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病情观察等。结果有效地减轻患者症状,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结论精心的护理是缓解患者症状,保证放疗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

  • 标签: 肺癌 放疗 护理
  • 简介:20、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怎么办?白细胞减少.放疗后2~5周常见.和放疗部位有关.一般只是轻中度白细胞下降,经升白细胞药物和中药治疗后多能很快恢复.不会影响治疗。如果合并化疗时白细胞恢复较慢.需要辅以升白细胞的药物。

  • 标签: 肺癌患者 放疗后 升白细胞药物 白细胞减少 中药治疗 白细胞下降
  • 简介:摘要肿瘤在放疗的时候病患的护理工作对病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治疗的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放疗 饮食护理 营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思想一勤快,头脑就活跃,工作就风生水起。这正是'烧'的效应,让大脑全速开动起来,在多思善思中,往往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得工作的突破。相反,思想一懒惰,头脑就贫困,工作就平庸。结果就是经常'挠',遇事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哲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思想不落伍,行动不掉队,就要多'烧'少'挠'。

  • 标签: 效应 活跃 思想 善思 烧脑 工作
  • 简介: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漫性或多灶性白质改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神经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白质改变通常表现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和小动脉硬化,其严重程度与放射学改变呈正相关。对于这种白质改变的命名还比较混乱,有人称之为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有人称之为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 标签: 理学研究 动脉硬化 神经病 影像学 反应性 放射学
  • 简介:"C-H-I-N-A",电脑屏幕上,英文单词"中国"被精准打出,但电脑前的测试员却没有敲击键盘,而是通过头上戴的与屏幕相连的"黑头罩",运用"脑电波"打字;电动轮椅上的测试员也戴着黑色电帽,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只凭"意念"就完成了轮椅的行进、转弯操控……日前召开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控机器人"展示的场景令人惊叹。

  • 标签: 脑-机接口 技术 电脑屏幕 电动轮椅 英文单词 脑电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站式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CTA-CTP)技术对食蟹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选用10只成年食蟹猴,行头颈部CTA-CTP及颅脑MRI检查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畸形后,于DSA引导下经右侧股动脉切开并通过微导管于大脑中动脉(MCA)处注入猴自体血栓制备MCAO模型,术中行DSA造影观察模型是否制备成功,并分别于造模后24 h、7 d时行头颈部CTA-CTP扫描明确缺血病灶的位置及血流变化,造模后8 d取组织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10只食蟹猴中,1只因术前存在脑血管畸形而排除,1只因实验过程中出现脑出血致疝死亡,剩余8只MCAO模型制备成功,术中DSA正位造影显示右侧MCA M1段及远端血管分支显影不良;造模后24 h及7 d时颅脑CT平扫显示右侧MCA供血区出现明显的缺血病灶,术后7 d时梗死范围较24 h更明显;CTA检查显示右侧MCA M1段出现明显的血流中断,远端血管显影不良,7 d时梗死侧远端血管分支较24 h时减少;CTP扫描显示右侧大脑的血容量与对侧相比明显减少,其下降区域与MCA供血区一致,7 d时梗死核心区及半暗带区范围均较24 h时增大;TTC染色显示脑片上缺血病灶呈灰白色,累及多层,范围与DSA造影及CT影像检查所示梗死部位大致吻合。结论一站式动态容积CTA-CTP技术对MCAO动物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大脑中动脉闭塞 食蟹猴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血流变血粘度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对预后的关系。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并发中毒性病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流变血粘度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检查治疗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同型半胱氨酸 血流变全血粘度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灌注成像诊断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价值。方法:收集115例经MRI证实的急性及亚急性期单侧幕上新发脑梗死作为实验组,均除外小脑及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选择同期无颅内疾病且无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在症状稳定期行320排CT灌注扫描,运用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血流量(CBF)、血容量(CBV)4个参数评估灌注改变。结果:实验组诊断出45例CCD,且4个参数图谱发现CCD的比率为MMT>TTP>CBF>CBV。对照组两侧小脑半球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灌注成像可有效诊断脑梗死后CCD,且MTT对于发现CCD最敏感。

  • 标签: 脑梗塞 灌注成像 交叉性小脑神经技能联系不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服药急性期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在弥散张量成像(DTI)成像下的白质微结构损伤的特征表现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者病房住院的29例MDD患者纳入MDD组,同期招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BMI匹配的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DTI技术进行结构各向异性分数(FA)检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定,对出现白质FA值下降的区与抑郁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DD组治疗前左侧上枕额束、右侧上枕额束、内囊后肢(左侧0.75±0.02比0.73±0.03,右侧0.74±0.02比0.73±0.03)及穹隆等部位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MDD双侧内囊后肢、上枕额束、穹隆的FA值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双侧上枕额束、双侧内囊后肢及穹隆的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改变可能是MDD病理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重性抑郁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