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前列腺增生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对照术中出血量,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方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的100例TuRP组织按前列腺体积进行分组,按病理学类型分别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检测MVD及VEGF的表达。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计算术中出血量,并与病理学分类及MVD、VEGF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中,同体积前列腺术中出血量与MVD、VEGF呈明显相关性。MVD、VEGF高表达者术中出血多(P〈0.05)。随体积增大(〉60mL),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发生变化,但术中出血量与前列腺体积大小不一致,而与MVD、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URP术中出血量与前列腺病理学类型相关,组织MVD、VEGF表达高者,术中出血量多。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术中出血 病理分型
  • 简介:目的总结再次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TUR(Re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肿瘤残余 分期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比较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接受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的190例BPH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随访时间长达3年。结果手术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23.96±15.8)g,平均手术时间(70.5±1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2±16.9)ml。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钠浓度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3例患者术后出现继发性尿失禁,功能锻炼3个月后康复。结论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切除增生前列腺组织更彻底,手术风险显著降低,是治疗BP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疗效持久、稳定。

  • 标签: 2ΜM激光 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1470nm半导体激光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采用1470nm半导体激光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28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其中6例为宫颈癌放疗后患者、22例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患者。全部病例均于膀胱颈3点和9点切开,深达浆膜层;对于膀胱颈5~7点有明显抬高的病例,于5~7点切割至深肌层,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平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9.6±2.3)min。术后随访12个月。手术前后比较,平均最大尿流率由(7.66±2.15)ml/s增加至(20.47±1.57)ml/s,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24.11±3.58)分下降至(5.36±0.91)分,平均生活质量评分由(4.96±0.79)分下降至(1.07±0.86)分,平均残余尿量由(97.61±62.65)ml下降至(9.48±3.57)ml,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470nm半导体激光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膀胱颈梗阻和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具有易于操作、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和疗效确切等优势;恰当的切割位置和深度是保证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膀胱颈梗阻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 1470nm半导体激光
  • 简介:目的总结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对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铲状电极尿道汽化术联合电切术治疗75岁以上高危高龄BPH患者68例。结果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9.8±19.3)min,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及真性尿失禁发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值由术前26.7降至8.4分,平均最大尿流率(Qmax)由8.2mL/s增至15.3mL/s,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随访3~18个月,平均(12.5±4.2)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均排尿通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有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加重。结论应用铲状电极尿道汽化切割增生组织速度较快,联合电切环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高危BPH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明显拓宽了BPH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 高龄高危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硬通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术一期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梗阻性脓肾的安全性、有效性。方珐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35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梗阻性脓肾施行一期输尿管硬通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35例施行一期置管引流再二期取石的分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3.5±29.0)min和(56.9±28.6)min(P=0.623),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7.1±2.7)d和(15.7±7.1)d(P〈0.001),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8.6%和85.7%(P=0.72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9%和48.6%(P=0.631),其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发生率分别为2.9%和11.4%(P=0.353)。结论一期输尿管硬通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筛选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梗阻性脓肾安全、有效,可缩短住院时间、缩减手术次数。

  • 标签: 结石 脓肾 输尿管镜鞘 输尿管镜
  • 简介:左氧氟沙星和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常用方法。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联合用药时,a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将96只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坦索辛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每组48只,分别在给药后o.125、0.25、0.5、1、2、4、85n12h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大鼠,采集两组动物的血液、肝脏、肾脏和前列腺制作组织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血浆、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左氧氟沙星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peak)、清除率(CL)、最大药物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0-12),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列腺组织中,坦索辛明显提高了左氧氟沙星的最大药物浓度(Cmax)、延长了药物半衰期(t1/2),且降低了药物清除率(CL)(P〈0.05)。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时坦索辛可能增强左氧氟沙星在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时的疗效,而对其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大鼠 前列腺炎 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a1肾上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会阴^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PC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TRUS下会阴^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并发症少,术后3月内PSA均下降到正常值以下,随访9—38个月,PSA≤0.2ng/mL,均无生化失败,均存活。结论^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好,生化失败少,远期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良好方案。

  • 标签: ^125I 前列腺癌 组织间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微创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鹿角状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行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中下腹平扫,观察组同时接受泌尿系CT三维重建检查并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分类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0.54±32.4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10.34±35.55)min],术中失血量[(95.55±36.88)mL]低于对照组[(118±33.90)mL],穿刺成功率34例(94.4%),高于对照组28例(77.8%),结石清除率33例(91.7%),高于对照组26例(72.2%,P<0.05)。结论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皮肾镜取石中准确预测肾脏的解剖结构及与结石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建立合适的穿刺通道、寻找结石、减少手术时间并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尿路成像 三维重建 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目的比较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PKEP)与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PKRP)在Ⅳ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具有手术指征的100例Ⅳ度B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PKEP和PKRP,监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重量、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对所测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年龄、前列腺大小、合并症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RP组、PKE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膀胱冲洗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0.5±15.2)和(110.3±14.8)ml、(95.1±4.5)和(70.4±4.6)min、(3.6±1.5)和(3.0±1.4)d、(5.1±1.0)和(4.4±0.7)d、(7.5±1.4)和(6.2±1.5)d,以上指标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lt;0.05),切除前列腺重量PKEP组[(60.5±3.4)g]明显多于PKRP组[(54.0±3.6)g],术后1年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lt;0.05)。结论PKEP治疗BPH具有与PKRP相近的近期疗效,而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PKEP组明显少于PKRP组,PKEP可安全、有效治疗BPH,可作为手术治疗BPH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 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鹿角形肾结石是目前泌尿外科结石治疗的难题。本文探讨局麻下二期F26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通过局部麻醉下二期F26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89例患者,均为鹿角形肾结石行微通道经皮肾镜(mPCNL)后残留结石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2例;右侧61例,

  • 标签: 泌尿系统结石 微创治疗 鹿角形肾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残留结石 局部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1周开始定期行沙培林(5KE)膀胱灌注,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38±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无膀胱穿孔。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4.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8%,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沙培林膀胱灌注联合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沙培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后腹腔入路与腹腔入路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7例行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后腹腔入路(22例A组)与腹腔入路(B组)组15例两种途径的手术特点、技术方式、治疗效果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及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在手术时间方面:A组85.6min,B组103.9min(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A组2(13)d,B组4(3~6)d(P<0.05),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A组(45.9±5.2)mL,B组(49.1±5.7)mL(P>0.05);在引流管拔除时间:A组(6.1±0.7)h,B组(54±0.9)h(P>0.05);住院天数:A组(7±2)d,B组(6±1)d(P>0.05),以上37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3~48个月。34例术后未见乳糜尿复发,两组分别有1例复发,症状较轻。两组手术入路方式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腹腔镜下后腹腔入路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疗效可观,相比腹腔入路途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的优势,是目前治疗乳糜尿的首选手术入路方式。

  • 标签: 乳糜尿 肾蒂淋巴管剥脱术 后腹腔入路
  • 简介:前期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VEGFR)联合新型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制剂用于晚期肾癌的疗效可能优于单药治疗的效果。本文报道了二线VEGFR分子靶向药物阿西替,联合靶向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avelumab(阿维单抗).

  • 标签: 肾细胞癌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阿西替尼 阿维单抗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治疗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其对近距离照射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利用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反复尿潴留患者共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例近距离照射治疗患者术后1.5~4.5个月,行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手术时间30~50min,取出粒子o~5颗。采用美国近距离治疗协会推荐分级表评估电切术后尿道症状,随访6~19个月,尿道症状0级2例,Ⅰ级6例,较术前(Ⅳ级)显著改善。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生化复发患者1例,加用内分泌治疗;其余患者PSA为(0.42±0.40)ng/ml,无PSA生化复发。结论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反复尿潴留,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是安全有效的,且电切后对近距离照射治疗疗效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照射治疗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四区分割法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切术(F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应用FPKRP治疗的BPH患者253例,记录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收获的前列腺组织质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V)的变化。术后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共189例患者获得5年随访。至随访结束,患者平均IPSS、QOL评分、Qmax及RUV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KRP治疗BP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受前列腺大小限制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BPH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的排尿症状即可得到明显的解决,且能够在为期5年的长期随访中表现出持久而稳定的疗效,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切术 前叶 术后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