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病患者中感染情况,研究其相关。方法对经胃镜、病理检查HP检查1245例慢性胃病(CGD)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除复合性溃疡(COPU)HP检出率为55.6%外,其他CGD患者HP检出率为30.8%~36.6%。结论HP存在与CGD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胃病 患者 相关性 HP 幽门螺杆菌 检出率
  • 简介:肝豆状核变性(又称肝脑变性)1912年由英国神经学家wilson首先发,所以又叫做Wilson病,1912年正式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本病一种可治铜代谢障碍引起脑、肝病变为主全身性疾病,系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本病属少见病,多为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为加深对本病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肝豆状核变性24例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析 诊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铜代谢障碍 少见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和合并症、并发症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8例老年急性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38例.术后并发症31例.死亡6例。结论应提高对老年急性肠梗阻认识,重视合并症、并发症处理。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老年人 并发症 临床分析 合并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及早期HBVDNA应答对干扰素-α2b疗效影响。方法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结束时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ALT变化。结果在完成治疗129例患者中,C型感染57例,B型感染42例,B/C感染30例。在治疗结束时,B型患者综合应答率为42%,优于C型28%及B/C混合型1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3月时HBVDNA呈现应答,治疗结束时应答率高(HBVDNA快速应答偏回归系数=0.801,P=0.001,优势比=4.5,优势比95%可信区间为3.01~5.28)。结论快速病毒学应答感染病毒基因型可以预测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 标签: 乙型肝炎 基因型 干扰素-Α2B 病毒学应答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萎缩胃炎与NF-κB活性变化关系。方法Hp相关萎缩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与浅表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有显著(P〈0.5);Hp相关萎缩胃炎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5)。结论NF-κB与Hp相关萎缩胃炎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该病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一种常见功能胃肠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对IBS症状分析多来自临床病例.目的:分析社区人群中符合罗马Ⅱ标准IBS症状人群症状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到239例符合罗马Ⅱ标准IBS症状人群,记录其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最近一年内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本组社区人群中IBS症状人群病程为1~60年,平均4.2年±3.7年;腹痛或腹部不适以脐周或下腹部为多见,其发生与女性经期进食关系最大;77.4%症状人群每次腹痛持续时间一般小于30min.其他常见IBS相关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加、黏液便、排便不尽感、腹胀等;较常见非结肠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反酸、打嗝、呕吐等;较常见肠外症状有乏力、女性痛经、头痛或肌肉酸痛等.各IBS亚型中,以腹泻为主型最为多见(74.0%).结论:社区人群中IBS症状多种多样,且常合并有较多非结肠消化道症状肠外症状.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体征和症状 问卷 流行病学
  • 简介:糖尿病(DM)几乎可影响消化道所有部位,约75%DM患者伴有胃肠动力障碍。DM胃肠动力障碍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其发生系由多因素所致,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病变、Cajal间质细胞病变等有关。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体内葡萄糖与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经非酶促反应生成化合物。DM时高糖环境可促进AGEs形成,AGEs异常蓄积在DM并发症如DM肾病、DM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与DM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少见报道。本文对AGEs在DM胃肠动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胃肠活动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 简介:1997年8月30~31日在新加坡召开了1997关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处理亚太地区共识会议。国际专家们作了有关Hp感染各方面最新进展讲座。来自亚太地区知名专家对各个地区前景作了评估、总结。正式报告后,与会代表们分组出席了诊断、治疗、消化不良胃癌四个同时召开工作组会议。

  • 标签: HP感染 幽门螺杆菌 消化不良患者 亚太地区 尿素酶试验 内镜检查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与欧洲人群炎症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在中国人群中相关。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与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500名健康对照,以PCR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相关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96周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VDNA阳性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96周。结果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96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分别为61.76%(21/34),82.35%(28/34),94.12%(32/34)94.12%(32/34,P〈0.05);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也分别为72.73%(16/22),81.82%(18/22),81.82%(18/22)90.91%(20/22,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恩替卡韦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疗效,安全较好。

  • 标签: 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肝硬化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方法在5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4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比率(%)。结果肝衰竭患者CD3+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显著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显著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量增多。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 NK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方法对38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按年龄病因分组,比较各感染人群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衰竭发生率治疗转归情况。结果老年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青壮年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组(P〈0.05),住院天数高于青壮年组(P〈0.05);按病因分组中,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及戊型肝炎合并酒精肝病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住院天数亦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结论戊型肝炎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以急性黄疸型多见,老年、乙型/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戊型肝炎合并酒精肝病患者病情重,但预后均尚好。

  • 标签: 戊型肝炎 散发性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110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50例(45.45%);伴胆囊结石患者出现恶心、腹胀、厌油右上腹隐痛23例;发热、右上腹剧痛胆囊区触痛9例;无症状18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51.6±13.5岁、Child-PughC级17例(34.0%)、病程9.4±5.0年、门静脉内径16.4±2.2mm,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则分别为42.8±13.9岁、21.7%、7.2±4.0年14.2±1.9mm;合并胆结石患者血浆白蛋白为28.1±1.5g/L、血小板6.1±2.5×109/L,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30.9±1.4g/L8.9±2.2×109/L(P〈0.05);随访3.12±3.23年,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率为18.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可加重肝细胞损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胆囊B超检查应列为常规并积极处理。

  • 标签: 肝硬化 胆结石 临床特征
  • 简介: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DILI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肝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9.8%。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肝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不规范使用可能导致其发生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腹泻从脾论治机制与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功能腹泻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脾虚湿阻型,采用参芩白术散加减治疗方案;脾肾阳虚型,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疗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评分好转,自治疗2周始,到停药后4周,一直持续,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0.05);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〇.〇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生活质量上,全面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仅在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CP<〇.〇5)。结论从脾论治功能腹泻,能有效缓解脾气虚弱、阳气虚衰症状;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改善;临床疗效持久;还能调畅气机,全面提髙生活质量;中医开展功能腹泻临床治疗有益探索。

  • 标签: 功能性腹泻 机制疗效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腹部B超组成无创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验证组中检验模型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综合指数模型(PVT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为81.77%。将PVT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无创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发现PVT形成。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内镜治疗临床科研现状。方法逐期逐页手工检索《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84~2002年)及《中国内镜杂志》(1996~2002年)中发表临床对照实验,按cochrane协作网RCF、CCT资料库中判定标准进行严格评价。结果《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卷87期中共刊临床文章1196篇,其中RCTs85篇(7.17%),CCTs4篇(0.34%)。《中国内镜杂志》7卷37期中共刊临床文章1122篇,其中RCTs51篇(4.54%),CCTs6篇(0.53%)。结论我国临床内镜治疗防治研究RCTs数量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 标签: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临床治疗性文章 质量评价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在指导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抗生素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科诊治118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均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再被分成两组,53例观察组患者依据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决定停用抗生素,65例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经验治疗停药。常规检测血清PCT、CRPSA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CT、CRPS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治疗9d后,对照组血清上述三种感染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当血清PCT浓度低于0.25ng/ml、CRP浓度低于10mg/ml,或者SAA浓度低于10mg/ml,满足其中一项时,即停用抗生素治疗,而在对照组,则依据传统经验,待体温和血象正常后3d停用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应用抗生素时间为(8.6±1.9)d,显著短于对照组(10.7±2.0)d(P〈0.05),观察组应用抗生素药物花费为(2465.7±306.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3147.2±294.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CT、CRPSAA联合检测可有效地指导并缩短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胆管炎患者时间,对临床控制抗生素滥用有帮助。

  • 标签: 急性胆管炎 碳青霉烯类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血清淀粉样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左、右半大肠癌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确诊8551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以结肠脾曲为界区分左、右半大肠,分别计算两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Duke分期频数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分布于左半大肠右半大肠分别占77.9%、22.1%。随着年份推移,左半大肠癌比例从80.9%降至75.1%,右半大肠癌比例从19.1%增至24.9%,(P〈0.05);随着年龄增长,左半大肠癌比例从79.3%下降至76.2%,右半大肠癌比例从20.7%增至23.8%(P〉0.05);有半大肠癌比例男性为21.6%(1094/5058),女性为22.7%(792/3493),(P〉0.05);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比例右半大肠为18.7%(352/1886),左半大肠为10.1%(670/6665),(P〈0.05);Duke分期C期D期比例右半大肠为48.3%(602/1246),左半大肠为42.8%(1893/4424),(P〈0.05)。结论大肠癌发病部位逐渐右移,右半大肠癌恶性程度较高,晚期癌比例较高,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部位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与其侵袭转移能力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包括ABCB1、MMP2、CDH1、CD44)mRNA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徙实验评价两株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进而探讨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与侵袭转移能力关系。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发现胃癌细胞株BGC-823ABCB1、CDH1、CD44基因表达较SGC-7901高,而MMP2基因表达在SGC-7901中较高。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徙实验显示胃癌细胞株BGC-823迁徙能力比SGC-7901强。结论胃癌细胞多药耐药与侵袭转移有一定关系,CD44高表达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 标签: 多药耐药 侵袭转移 ABCB1 MMP2 CDH1 C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