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主体间多重“间性”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形式”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图学派洛特曼和伊万诺夫影响,但它与塔尔图学派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克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图学派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20世纪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
  • 简介:值得回眸东西,总有一份让人剪不断、理还乱思绪。这不,落寞苏联文学已渐行渐远了,在异国他乡,却有一位回眸者,以他激情与才华,从文化视野,重新解读苏联文学。他笔下苏联文学、苏联作家是那么充满智慧,那么厚重,令人不得不拾起苏联文学作品,回到那久违俄罗斯热土。他便是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其专著《回眸苏联文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它出版,标志着苏联文学研究又迈出了厚实一步。

  • 标签: 何云波 《回眸苏联文学》 人本主义 审美意识 社会环境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角色。由于创作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理解和赞美,得到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最好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雷奇科夫和他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新农民诗派”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对象。他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马卡宁有着怎样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拜伦影响元素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心弦,引起人们强烈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隐喻,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语言表达背后隐藏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隐喻在人思维过程作用众所周知,巴拉诺夫(А.Н.Баранов)在谈到关于对政治活动家进行隐喻刻画问题时说,“你告诉我,你使用是何种隐喻,而我会问你,你是谁……”[1]。隐喻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意思,而借助其他方法。本文主要讨论是人名隐喻现象(антропонимическаяметафорика)。先验个体个性及其专名构成了语言个体领域,它是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主要部分,又是一个特殊坐标体系,我们经常参照它来评价其他个体活动。通过与熟知事物进行对比来评价新信息,或对旧信息进行再认识,是人类普遍心理特点,阿鲁久诺娃(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相似性直觉感“在人实际思维扮演着重要角色……隐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即在于此”[2]。通过研究大众传媒的人名隐喻,可以看出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内熟知主体组成价值网络,在人民意识是如何运作。下面我们以彼得一世(ПётрПервый,Пётр,ПётрВеликий)名字为例来研究一下现代俄罗斯政论话语对个体价值进行描写和评价时专名隐喻(ономаст...

  • 标签: 中的彼得一世 价值思考 俄罗斯社会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东方式自然观、古罗马艺术观,和中世纪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作者和主人公》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思想是共性存在差异,差异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作者与主人公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对乱伦现象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巴赫金文论一个核心便是人文话语“复调性”,不同界面的“复调性”。“复调性”这一学说思想原点在哪里?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解读。波兰学者兹比格涅夫·波德古热茨曾于1971年采访过晚年隐居中巴赫金。这篇珍贵访谈录,记录了巴赫金本人晚年对陀氏小说“复调性”解说。它对于我们走近巴赫金,理解巴氏学说中这一关键词,无疑是有益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 复调性 巴赫金 人物访谈 文学评论
  • 简介:在苏联共产党众多领导人中,莫洛托夫堪称“元老级”人物。他生于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逝世于1986年戈尔巴乔夫时代,享年96岁。他曾以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身份参与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出任中央责任书记,时年31岁。40岁(1930年)起担任苏联政府领导工作,曾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等要职。

  • 标签: 苏联 共产党 领导人 莫洛托夫 政治生涯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和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西方学者编著《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俄国问世李锁贵该书是计划出版7卷本《俄国文学史》一卷,作者系西方著名俄国文学史专家,俄译者为俄罗斯国内一些俄国文学专家,由俄罗斯“进步”出版社出版。包括《20世纪白银时代文学史》在内这部《俄国文学史...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国文学史 西方学者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时期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先例,如苏联时期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不是他俄语诗歌,而是他英语散文。作为布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一部书”,尤其拓展了布罗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布罗茨基情书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布罗茨基与威尼斯城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布罗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