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一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南京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和魅力。这座兼有金陵王气和六朝金粉气息的十朝帝都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李白、刘禹锡、文天祥、孔尚任都曾吟咏过这座城市,留下了或艳丽或悲壮或淡雅的诗性文字。现代以来,南京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依然是个饶有兴致的书写对象,其中,兆言可以算得上书写南京的一个代表性作家。

  • 标签: 叶兆言 书写 南京 长篇 传奇 乱世
  • 简介: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支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诗人自觉地探索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他们从诗歌的意象、戏剧化和语境等方面大力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整合的道路。

  • 标签: 九叶诗 现代主义 意象 戏剧化 语境
  • 简介:燮的《原诗》写于布瓦洛《诗的艺术》创作的前后10年内。两位文学理论家以同样批判性的眼光观照了作家所处的文学环境,并且有共性地认为真正的成熟,不是否定他物存在,而是鼓励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古为今用的标准就在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有利于当下文学发展的部分,使得文学自身强大起来。

  • 标签: 《原诗》 古典文学 叶燮 艺术 正视 文学理论家
  • 简介:炜你好!长篇小说《富矿》《后土》和《福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让我非常高兴,所以,不用你提起,我就想说点什么。不过,在已经是好评如潮之际,我大概没必要再说些一般的肯定和赞美的话。如果那样,你也许会很失望,因为你已经不缺少那些,而寄希望于我的,更不会是一般的肯定与赞美。

  • 标签: 乡土中国 三部曲 长篇小说 赞美
  • 简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后黎朝文臣阮廌所作的,被誉为越南史上'第一雄文'的《平吴大诰》也不例外。正如陆凌霄在《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研究》中说的'《平吴大诰》在1600字中概述了整个安南起义及安南军队作战特点及战绩,笔力雄健,是一篇难得的越南古代军事文献'。此外,该文还是越南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告,对研究15世纪上半中越交战这一史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本文拟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吴大诰》一文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探究15世纪上半中越交战中越方胜利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平吴大诰 15世纪上半叶 中越交战 越方胜利 主要原因
  • 简介:<正>诗,是一种最具主观色彩的艺术样式。在众多时代、不同国度,诗都被目为文学之首,诗人甚至被尊为诗、诗王,人们佩服诗人对诗这一奇特形式的把握。因为诗能在尺幅之内道出广博的内心宇宙之秘密,因而被认为是最纯化的艺术。最有个性意味的艺术,所以任何想把此诗与他诗做对应比较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有失败的可能。尤其在近代社会,诗人追求个性化,追求差异乃至自栩一派,唯恐效颦。这样,从表面上看来,不同诗人的创作就犹如不同骑手驾驭的骏马,腾挪飞跃、轻踱慢步是各各不同的。然而艺术

  • 标签: 里尔克 郑敏 象征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传统 九叶诗人 象征派
  • 简介:杜运燮以“九诗人”之名蜚声中国诗坛,因为艺术流派的“聚结”作用,其“九诗派”成员的身份几乎成了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片”。但他的马来西亚归侨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的身份及其大量的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回归”写作个性却长久以来被忽略或者遮蔽,由他的诗歌《秋》而得名的“朦胧诗”派更是将其遗忘。因此,还原华文诗人杜运燮的真实文化面貌,并由此及于其他类似作家的同样境遇,弥补文学史“漏洞”,有其必要性并大有可为。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归侨作家 杜运燮 九叶诗人 朦胧诗
  • 简介:在众多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英文译者中,维廉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的学术成就比他的创作成就更丰、影响也更广,但在他的诗歌翻译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作为诗人而非学者的身份特征和身份意识。关于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方面的研究,至今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地论述并评价译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叶维廉 诗歌 翻译 现代主义
  • 简介:维廉译中国现当代诗歌开始得比较早,可追溯到他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学士论文就是把冯至等四位现代主义诗人的一些作品翻成英文。1963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的主任保罗·安格尔看了的英文诗,邀请他去爱荷华大学访学并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

  • 标签: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叶维廉 台湾大学 英译 新诗 翻译
  • 简介:“读懂中国人的乡愁,认识巨变中的中国”,这是炜乡土三部曲——《富矿》《后土》和《福地》封皮上最耀眼的字句。正如王晓明在《九十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中所表达的那样:“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正在向人们提出一系列堪称重大的疑问:‘如何认识今日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是个什么关系?

  • 标签: 乡土中国 三部曲 乡土文学 自主性 社会现实 新意识形态
  • 简介:“读红楼只能作红楼读”是民国小说家楚伦的观点。理论上说,这样的提法与民初索隐派的理念形成直接对立,对于细读《红楼梦》文本的提倡带有建设性。本文还通过比较成之与楚伦的说法,分析楚伧出现解读偏执的原因,并由此展开,在“民初”的时代范畴内与“晚清”、“五四”的历史视野下,《红楼梦》接受与小说理论发展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促进,印证“民初”在小说理论发展史上表现出来的过渡性质。

  • 标签: 叶楚伧 小说理论《红楼梦》 索隐派
  • 简介:2009年9月13日,红女性诗奖决审会议于台北耕莘文教基金会举行。台湾的三位评委与大陆的二位评委,通过视讯会议(或国际长途电话)参与会议及讨论,最后评定出以下获奖者及获奖篇目。依据惯例,得奖名次将于颁奖典礼现场宣布,以下顺序依得奖人姓氏笔划排序:

  • 标签: 颁奖典礼 台湾 大陆 女性 国际长途电话
  • 简介:一近几年,炜的长篇小说创作可谓是风生水起,连续出版了7部,特别是《富矿》1、《后土》2更是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之下,他的中短篇小说却似乎是"销声匿迹"了。因而,当读到炜的短篇新作《市井两题》3时,便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又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果然,炜没有让我们失望。与以前的短篇小说不同,炜在《市井两题》中将目光聚焦在市井中的一个人物和街头的一个生活画面,选择在一种沉默的对视中,对时代变迁中的物质

  • 标签: 叶炜 长篇小说创作 小说叙事 赵本夫 生活画面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