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后现代主义观念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对于国门大开的中国,亦是如此。这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生发的思潮,是生活在"物化"时代人类必然的应对策略,是对传统的哲学、美学、伦理学、道德、政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诗歌形式 文化政治 汉语诗歌 中国新诗 现代派诗歌
  • 简介:新诗现代化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的结果;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后者的精神认同带来了观念的纯粹化、诗意的凡俗化、主旨的知性化和情调的感伤化;以对后者不同程度的"增殖"和"变异"实现了自身的背离性创造.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新诗 俗化 感伤 纯粹
  • 简介:在众多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英文译者中,叶维廉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叶的学术成就比他的创作成就更丰、影响也更广,但在他的诗歌翻译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作为诗人而非学者的身份特征和身份意识。关于叶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文翻译方面的研究,至今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地论述并评价叶译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叶维廉 诗歌 翻译 现代主义
  • 简介:叶维廉译中国现当代诗歌开始得比较早,可追溯到他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学士论文就是把冯至等四位现代主义诗人的一些作品翻成英文。1963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的主任保罗·安格尔看了叶的英文诗,邀请他去爱荷华大学访学并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

  • 标签: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叶维廉 台湾大学 英译 新诗 翻译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对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卡图卢斯功不可没。庞德的精英主义美学以及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的观念都与卡图卢斯有关;叶芝从卡图卢斯的作品中学到了摆脱早期风格、直面现代世界的方法;弗罗斯特用卡图卢斯的两个提法构建了自己的不确定性诗学;史蒂文斯在卡图卢斯身上看到了反传统的榜样;卡明斯借助卡图卢斯达到了反崇高的反讽目的;艾略特出于宗教目的,推崇维吉尔而贬低卡图卢斯,但最终卡图卢斯却成了后现代诗歌反击艾略特的武器。

  • 标签: 卡图卢斯 古罗马 现代主义诗歌
  • 简介: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因此他们的诗作展示了一种演绎、变化了的现代主义理念。

  • 标签: 朦胧诗歌 朦胧诗人 现代主义
  • 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穆旦的诗歌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中具有探险受难的创新精神,这些诗歌创作中体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思想,即关注人的自我感受与情感内涵,突出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展现,因此,本文将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穆旦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具体剖析。

  • 标签: 丰富的痛苦 自我形象 生命意识 知性与感性 张力
  • 简介:现代主义中国陶东风一如果从杰姆逊的讲演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一书的问世算起,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作品的传播则更早)。其间出版了多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译文集和研究著作,论文更是难以计数。目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

  • 标签: 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现代性 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文化 分析范畴
  • 简介:拉丁美洲文学早就表明,它具有其他地区文坛少有的活力。从诗歌看,现代主义诗派的形成是它走向成熟的标志。现代主义诗派出现在拉美独立以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思想上它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美洲情结”的因承与深化;形式上它博取众家之长,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拉美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审美理惠的巨大差距,使拉美诗人在表现他们的理惠观念时采取了特殊的方式,使它显得新颖、别致,这是世界文坛并不多见的现象,本文对此作了一点研究。

  • 标签: 现代主义 美洲情结 世界主义 异国情趣 “蓝色的世界”
  • 简介:里尔克的诗歌现代主义象征派的代表,它以自身语言上的特色、思想上的深远、诗学上的贡献,在诗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在对里尔克的诗歌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他的诗歌中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得到了呈现:在诗歌语言上,“沉默”是他描绘难以言说之物的方式,“言不尽意”是他对语言的体会,也是对人这一主体的消逝感的体悟,而在他的诗歌文本中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又促使了他的诗歌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连贯性、反传统的特点;而在诗人对主体性的探索中,他的诗歌在结构上表现出了主客体的颠倒,同时表现了主体性在诗歌之中是如何地被消解,同时在诗人对主体生存环境的质疑中,他的诗歌又在文本的结构上、内容上表现出了主体在那个时代的客观的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荒诞的内涵。

  • 标签: 里尔克 后现代主义 深层结构 荒诞性
  • 简介:小说家大卫·洛奇[DavidLodge]在《小世界》中,塑造了这样一群学者、教授形象:他们满世界地飞来飞去,出席各式学术会议,借此观光旅游、追名逐利、冒险猎艳。这部小说在讽喻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侧面的同时,也勾画出了所谓的“后现代”生活的典型特征,鲜活地揭示了当代人对于前所未闻的发展速度的体验。而这种神速的情势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只要按一下电脑键盘,信息在数秒之内就能到达世界各地,速度免除了人们期望的心境,消弭了反思的空间,推进了事物的多元变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小世界》 现代知识分子 “后现代” 学术会议 观光旅游
  • 简介:当80年代接近尾声时,美国女艺术批评家凯米·莱文(KimLevin)推出了她的一部文集,名为《超越现代主义:70年代至80年代艺术评论集》(Harper&Row出版社)。此书集中了她近15年来为《格林威治之声》及其它杂志所写的艺术评论。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贫乏:70年代》,从评述迪尚开始,

  • 标签: 艺术批评家 艺术评论 凯米 Harper 评论集 华丰
  • 简介:摘要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建筑以及家具现代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为了适应工业化机器批量生产的情况和一战后人们对物资的急需,人们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走工业化道路。在建筑上,经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后,众多建筑师对现有建筑的各种问题和未来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后,形成了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标签: 现代建筑 包豪斯 现代风格家具 家居 工业革命
  • 简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围绕作家池莉所展开的批评和论争,立足于截然不同的两套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两套标准的形成,以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次第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联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点去看池莉之争,我们可以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的变化有—种新的理解。

  • 标签: 池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 简介:1970年代,若干建筑艺术上的灾害得到证实。最著名是炸毁普鲁特一艾戈(PruittIgoe),这本是一处建在路易斯大街上的现代住宅,1972年它被戏剧性的结束了生命。按照勒·柯比西埃和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CIAM)理论,几幢板式结构建筑被炸掉了,这件事不仅通过电视向公众作过广泛的报道,而且引起了随后一系列的炸房事件。现代生活中这类触目惊心的事例目前尚未作统计,社会理想主义为此迅速地导致社会的大变动,其结果是消除了现代主义这一观念。人们很少看到某个建筑师或批评家站出来声称自己现代,一旦人们这样做时,现代已离他的想象有了相当距离。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建筑 建筑艺术 板式结构 现代住宅 普鲁 罗马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