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收治的1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VEO-IBD)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因呼吸促、腹胀住院。胃肠道表现腹泻、黏液血便、喂养不耐受、体质量不增;肠外表现肝功能损害、关节损害。内镜检查考虑为VEO-IBD。予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和肠内营养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胃肠黏膜愈合后调整肠内营养方案,回归到日常饮食,体质量、身长达到正常儿童水平。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合并各种肠外表现,临床医师需要识别这些疾病的共存现象,进行有效的随访。

  • 标签: 极早发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和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标签: 骨髓增殖性疾病 炎症 细胞因子类 Janus激酶2 NF-κB 预后 骨髓增殖性肿瘤
  •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可能会导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MIS-C多发于较大年龄儿童及青少年,患儿有SARS-CoV-2感染的实验室或流行病学证据,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低血压、炎症标志物升高及多器官受累症状,与川崎病有一定相似性。一旦起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并恶化,大多数患儿需要接受重症监护治疗,尽管整体预后良好,但是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死亡等不良结果,应加强对疑似患儿的监护和管理,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儿童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川崎病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可导致IBD的发生发展。在基因易感性患者中,失调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肠道微免疫环境失调,破坏肠道的免疫耐受,最终诱发肠道炎症。本文总结和探讨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机制,为IBD的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态 免疫 代谢物 治疗
  • 简介:摘要皮肤是炎症性肠病(IBD)最常累及的肠外器官之一,其特异性和反应性皮损通常与IBD的发病机制相似。皮疹的出现往往与消化道疾病活动有关,预示着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包括早期使用生物制剂。本文阐述了常见的IBD皮肤表现及药物相关的皮疹及处理原则,希望能为消化科及皮肤科医生提供参考,共同强化对IBD相关皮肤病变的认识及优化治疗。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坏疽性脓皮病 结节性红斑 化脓性汗腺炎 银屑病 Sweet综合征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特征是糖基化异常的IgA1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沉积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肾脏损伤。遗传和黏膜免疫异常在IgAN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免疫调节紊乱是该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应用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分析T细胞受体或B细胞受体,初步揭示了IgAN相关免疫细胞的广泛激活和功能性克隆潜在的诊断和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干预IgAN新的靶标和精准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免疫调节 炎症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研究显示,2型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等在特应性皮炎(AD)中起关键作用。Th2细胞及2型细胞因子是2型炎症反应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3条路径参与AD发病:加重皮肤屏障缺陷;激活和强化瘙痒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病理性重编程为Th2样Treg细胞,从而放大2型炎症反应。本综述探讨2型炎症与AD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为A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炎症 T淋巴细胞,调节性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 简介:摘要喉癌前病变的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及诊断术语在国际上尚未达成统一,国内不同单位的诊断标准参差不齐,喉浸润性癌的取材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也不尽相同。为统一国内喉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标准,规范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的病理取材及诊断报告内容,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头颈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实际和学科前沿进展对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的病理诊断达成共识意见。共识内容包括:(1)喉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级诊断;(2)微浸润癌及浸润癌的临床病理特点;(3)喉活检及切除标本的取材及大体描述;(4)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切除标本病理报告内容。

  • 标签:
  •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的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微乳头状癌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的特征,为混合型。微乳头状癌区可见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的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的独立组织学亚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101例肺腺癌患者[男性42例、女性59例,年龄28~75(56.5±9.4)岁]的薄层CT影像学资料,包括结节内部特征(实性成分、血管征、支气管征、空泡征)、边缘特征(光整、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结节长径、CT值、相对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等。根据病理亚型将患者分为浸润前组(25例)和浸润组(76例),并对2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浸润前组25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20例(80.0%)、混合磨玻璃结节5例(20.0%)。浸润组76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13例(17.1%)、混合磨玻璃结节26例(34.2%)、实性结节37例(48.7%)。浸润组患者结节内部出现实性成分、支气管征、血管征、空泡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9%(63/76)对20.0%(5/25)、26.3%(20/76)对4.0%(1/25)、43.4%(33/76)对16.0%(4/25)、32.9%(25/76)对8.0%(2/25),χ2=4.14~33.82,均P<0.05]。浸润前组患者结节边缘光整的概率高于浸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17/25)对10.5%(8/76),χ2=33.36,P<0.001],浸润组患者结节边缘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7%(56/76)对32.0%(8/25)、71.1%(54/76)对0、47.4%(36/76)对0,χ2=14.08、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01]。浸润前组与浸润组患者的结节长径[7.50(6.50, 8.25)mm对13.00(11.00, 16.00)mm]、CT值[-537.00(-612.00, -418.00)HU对-61.00(-318.25, 21.50)HU]、相对CT值[-289.00(-412.00, -210.50)HU对-758.50(-839.00, -534.25)HU]、结节体积[ 0.18(0.14, 0.26)cm3对0.86(0.44, 2.16)cm3]、CT值/体积的比值[-2685.00(-3564.00, -1972.00)对-48.19(-422.14,12.8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1~-5.43,均P<0.001)。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最佳临界值:当结节长径≥8.75 mm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4.0%;当结节体积≥0.31 cm3时,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8.0%;当CT值为-464 HU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72.0%;当CT值/体积的比值为-1681.7时,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88.0%。结节长径、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的AUC分别为0.902(95%CI:0.843~0.962)、0.889(95%CI:0.824~0.955)、0.863(95%CI:0.784~0.942)、0.936(95%CI:0.886~0.985)。结论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与其结节体积、长径、密度、内部特征、边缘特征有关,需多平面仔细观察相关征象,综合分析,一旦发现其具有浸润倾向,应及早手术。

  • 标签: 肺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浸润 磨玻璃结节 征象
  • 简介:摘要显微浸润(亚临床病变)的范围是放疗临床靶体积定义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分别针对食管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直肠癌、乳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以及转移淋巴结的显微浸润/包膜外侵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靶体积的定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显微浸润,肿瘤 包膜外侵,肿瘤 临床靶体积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研究发现有胰腺脂肪浸润的人群罹患PDAC的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是脂肪浸润导致组织纤维化、慢性炎症以及免疫抑制微环境等,促进了PDAC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胰腺脂肪浸润与PDAC关系的研究进展,为PDA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胰腺脂肪浸润 胰腺导管腺癌 纤维化反应
  • 简介:摘要结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较少发生于青年人群,其浸润型结肠癌常导致局部狭窄,而呈弥漫浸润类似皮革胃者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弥漫浸润型结肠癌青年男性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病认识。

  • 标签: 结肠肿瘤 青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儿茶素(Ca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骨髓基质HS-5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一部分状态良好的正常HS-5细胞分为对照组(DMEM培养基),另一部分HS-5细胞随后通过LPS构建骨髓炎症细胞模型后再分为4组:模型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g/ml LPS)、HBO组(培养基中加入1 μg/ml LPS+0.2 MPa HBO处理)、Can组(培养基中加入1.0 μg/ml LPS+150 μmol/L Can)及联合组(培养基中加入1 μg/ml LPS+150 μmol/L Can+0.2 MPa HBO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S-5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ELISA法测定HS-5炎症细胞液中IL-1β、IL-6、TNF-α和IL-10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S-5炎症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S-5炎症细胞TLR6/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浓度150 μmol/L Can对1.0 μg/ml LPS诱导的HS-5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并以此为参照建立骨髓HS-5炎症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HS-5炎症细胞存活率[(13.99±1.25)%]明显低于模型组[(46.69±4.27)%]、HBO组[(39.28±3.74)%]和Can组[(23.14±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HBO组和Can组比较,联合组HS-5炎症细胞内TLR6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Can联合HBO对HS-5炎症细胞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LR6/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LPS诱导产生的骨髓炎症反应,这将为骨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高压氧 儿茶素 TRAF6/NF-kB信号通路 人骨髓基质 HS-5细胞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道上皮细胞中微小RNA(miR)-155-5p通过靶向BTB-CNC异体同源体1(BACH1)促进尿道上皮细胞炎症和纤维化反应,从而参与尿道狭窄的发生和发展。方法生信分析结果BACH1可能是miR-155-5p的直接靶标,然后将miR-155-5p mimics或mimics NC与pmiR-Glo-BACH1-WT或pmiR-Glo-BACH1-MUT共转染到SV-HUC-1细胞中,转染48 h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将BACH1小干扰RNA(siRNA)转染到SV-HUC-1细胞中,pcDNA3.1-BACH1转染到SV-HUC-1细胞中。转染24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连接蛋白(FN)、IV型胶原(collagen IV)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同时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GF、FN和Collagen Ⅳ的蛋白质水平。两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miR-155-5p和pmiR-Glo-BACH1-WT共转染的细胞,与miR-155-5p和pmiR-Glo-BACH1-MUT共转染的细胞比较的荧光活性明显下降(FLUCR与RLUCR比率为0.54±0.05比0.95±0.07,F=73.65,P<0.05)。然而,无论转染pmiR-Glo-BACH1-MUT或pmiR-Glo-BACH1-WT,模拟对照细胞中的荧光强度都无明显变化(比率为1.03±0.04比1.01±0.03 F=0.548,P>0.05)。IL-1β、IL-6和TNF-α水平在BACH1敲低细胞中增加(分别为615.57±29.44比285.37±23.97,F=226.939;818.53±41.16比502.63±24.38,F=130.824;596.63±41.16比366.57±28.84,F=88.349),P<0.01,但在BACH1过表达细胞中下降(分别为122.70±15.94比298.87±12.44,F=227.675;282.50±33.16比511.30±39.76,F=58.585;129.83±9.31比374.80±25.40,F=245.926,P<0.01)。此外,VEGF、FN和Collagen Ⅳ的mRNA(分别为1.65±0.08比0.96±0.06,F=149.555;2.00±0.12比0.97±0.07,F=160.243;1.65±0.06比0.96±0.02,F=369.388,P<0.01)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50±0.10比1.01±0.09,F=38.382;1.42±0.10比0.99±0.09,F=31.339;1.30±0.06比0.95±0.05,F=62.642,P<0.01)也因BACH1敲低而增加,但因SV-HUC-1细胞中BACH1过表达而下降(mRNA水平分别为0.39±0.04比0.97±0.04,F=340.18;0.52±0.04比0.94±0.03,F=204.165;0.43±0.01比1.03±0.11,F=47.206;蛋白水平分别为0.42±0.08比0.97±0.12,F=45.375;0.52±0.05比0.96±0.12,F=33.781;0.58±0.05比0.99±0.11,F=36.900,P<0.01)。结论miR-155-5p通过靶向BACH1促进尿道上皮细胞炎症和纤维化反应。

  • 标签: 微小RNA-155-5p 尿道狭窄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标志物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IL-6、CRP、PCT水平与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PCT水平低于治疗前,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CRP、PCT水平低于参照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参照组,CD8+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有利于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机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血必净注射液 炎症标志物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复杂,白细胞向肠道的迁移增加是IBD异常免疫应答的关键。本文将对控制白细胞迁移通路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物质进行论述,总结这类药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相关进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迁移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估食管肿瘤浸润深度,NBI-ME下发现B2型血管,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的86例病例合计86处癌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病理结果分成预测正确组(n=25)和预测错误组(n=61),计算预测的准确率。进一步将预测错误组分成预测过度组(n=49)和预测不足组(n=12),分别与预测正确组进行对比分析,以分别发现预测过度和预测不足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E-NBI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仅为29.07%(25/86),其中预测过度率和不足率分别为56.98%(49/86)和13.95%(12/86)。单因素分析发现:B2区域分类构成(χ2=36.25,P<0.001)、有无内镜下显著特征(即结节、增厚、明显凹陷,χ2=22.90,P<0.001)、B2血管周围是否伴有炎症侵蚀(χ2=9.54,P=0.004)与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内镜下有无显著特征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不足有关(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域B2(P<0.001,OR=241.988,95%CI:15.229~3 845.252)和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P=0.033,OR=12.801,95%CI:1.226~133.713)均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OR=0.012,95%CI:0.001~0.150);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预测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OR=7.899,95%CI:1.259~49.565)。结论仅依据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低,较易发生预测过度的情况。虽然小区域B2、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和内镜下无结节、增厚、明显凹陷与NBI-ME下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且内镜下有结节、增厚、明显凹陷还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不足密切相关,但NBI-ME下B2型血管联合评估B2型区域大小及内镜下表现能否提高对表浅食管鳞状细胞浸润深度的预测准确率还需要后续研究证实。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 浸润深度 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 B2型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