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G市LG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区超过一半人口是异地务工人员,《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实施给异地务工人员相关案件的法律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以LG区的实践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异地务工人员刑事案件审查逮捕工作呈现出逮捕措施适用普遍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虚置化、捕后判决轻刑比例高而缓刑比例低等特点。异地务工人员犯罪逮捕率高位运行.主要缘于办案理念存在偏差、法律对逮捕必要性规定过于宽泛且存在歧视、缺乏有效羁押替代措施、逮捕必要性证明机制缺失等原因。为此,在理念上,首先要实现逮捕功能的价值回归,坚持程序保障性与适用的例外性;其次要坚持逮捕的平等性原则,非本地户籍不能成为适用逮捕的简单缘由。在具体措施上,应当统一认识,制定异地务工人员刑事诉讼适用规定;改革办案程序,推行诉讼式、全程监控式、法律文书说理式的审查逮捕工作模式;进行案件分类。加强对轻刑案件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协助建立"非羁押诉讼基地",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总之,基层检察机关应当结合新刑诉法精神和具体实际,作出基层机关对法治进程的细微却积极的回应。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逮捕 异地务工人员 逮捕率
  • 简介:批捕在我国是审判前对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剥夺,是最严格的强制措施,在审查批捕阶段听取嫌疑人及律师意见是正当程序的要求和体现,顺应了羁押司法审查模式改革的潮流。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嫌疑人进行审前羁押都有严格的司法审查制度,侧重对嫌疑人的正当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我国目前批捕羁押审查制度不能全搬照抄西方的模式,应基于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 标签: 逮捕 羁押 司法审查
  • 简介: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主张我国应当借鉴对抗制诉讼模式,降低羁押率,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对抗制以发达的律师辩护制度为存在前提,以对抗性的文化为支撑。我国不具备实行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制度基础和文化条件,因而增强职权因素,强调公、检、法机关的客观义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同样,我国也不具备降低羁押率、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条件,所以缩短羁押期限、减少办案环节才是我国提高诉讼效率的基本途径。

  • 标签: 诉讼模式 羁押制度 简易程序 诉讼公正 诉讼效率
  • 简介:欧洲人权法院近年来对于一系列案件的裁决理由及其相关论证,反映出欧洲人权法院在持续性羁押措施运用方式上的最新立场。即对于被羁押人所实施的持续性羁押,随着具体案件中羁押期限的逐渐延长,司法机关"阐释具体案件中羁押事由的责任"应当日趋严格,并且在每一次做出延长羁押决定时,都必须说明新的事由才行。在刑事司法准则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该立场反映了持续性羁押发展的整体趋势,对我国羁押制度的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立足我国的法律实践,反思与国际人权基准之间的脱节与落差,将持续性羁押制度纳入公正审判权的保障体系,是羁押制度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欧洲人权法 持续性羁押 公正审判权 权衡原则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逐年增加,仪表着陆系统作为关键导航系统之一,长期保障飞机着陆安全。然而随着仪表着陆系统服役时间的增长,我国许多机场的仪表着落设备将达到服役年限状态,与此同时,仪表着陆系统的超期运行也将给单位带来更大的运行风险,为实现效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针对以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开展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是我们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若干机场调研分析基础上,通过风险辨识,识别了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下的危险源,梳理出了系统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有助于保障仪表着陆系统设备安全运行。

  • 标签: 仪表着陆系统 超期运行 风险辨识 风险控制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直接目的是强化检察机关对逮捕的监督和制约,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中实现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分离。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七条规定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工作主要由各个承担诉讼职能的办案部门负责,这种审查权的配置模式使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混同运行,无法保证审查主体的中立性。该解释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存在矛盾。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立法意图来看,由相对中立的部门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是较为理性的选择。检察机关可以考虑设立诉讼监督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主要由诉讼监督部门负责,以提升审查的实效性和正当性。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主体 诉讼职能 诉讼监督职能
  • 简介: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冀高法[1998]40号《关于审判时对怀孕妇女在公安预审羁押期间自然流产,是否适用死刑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此复

  • 标签: 自然流产 适用死刑 羁押期间 怀孕妇女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怀孕的妇女
  • 简介:羁押必要性审查作为2012年刑诉法设立的制度之一,在某省会市十二个基层检察院实施两年后,既有对权利保障予以促进的良性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审查范围过窄、裁量空间有限以及审查式单一等不足。通过调研,还发现了制约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即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权力行机制的限制以及打击犯罪优先的诉讼理念困扰。羁押必要性审查要在中国形成效应还有诸多障碍,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未决羁押 社会危险性 逮捕中心 口供中心
  • 简介: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确立已逾三年多,在这几年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本身的不明确性及相应配套机制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各地基层人民检察院对于该机制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C市人民检察院“四位一体”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有其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市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数量与质量,适宜在基层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中推广。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四位一体 工作机制
  • 简介:“经评议,犯罪嫌疑人胡某等人不具有社会危险性,无继续羁押必要。”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召开的羁押必要性公开审查听证会上,吴波副检察长作为听证会主持人发表了评审意见。这是今年吴波副检察长办理的第4件进入公开听证程序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公开听证模式让诉讼参与人参与其中,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的公正”。吴波副检察长认为,兼听则明,公开听证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树公信。

  • 标签: 公开听证 检察机关 副检察长 诉讼参与人 吴波 评审意见
  • 简介:在《看守所法》立法中,如何进一步推动被羁押人的“人权保障”是理论界、实务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梳理《看守所法(送审稿)》中有关权利保障的重点法条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羁押替代性措施在现阶段,特别是在目前看守所监管工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母婴保护及相应医疗保障措施制度性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对于被羁押人人格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比较域外法律制度,特别是关于母婴保护、怀孕或哺乳妇女的医疗保障等具体规定,结合我国看守所监管实际,提出有关立法建议。

  • 标签: 看守所法 被羁押人 人格权 立法建议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高级人民法院,公安厅(局),国家安全厅(局),司法厅(局),外事办公室,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总政保卫部:1987年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外发[1987]54号)第四条第三款中,曾对驻华使、领馆探视被拘留、逮捕和正在服刑的本国公民由哪一机关安排作了规定,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特对安排机关作如下调整:

  • 标签: 国家安全部 军事法院 涉外案件 侦查终结 立案侦查 外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