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累积、远距离迁移等特性,严重威胁环境生物人类健康。水体是POPs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重要介质,其在水体中可通过迁移、吸附、沉降等作用及食物链不同种类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及生殖产生影响。作者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水域中POPs监测结果,就此类化合物在我国水体中分布情况进行了综述。鱼类作为地表水生态系统中最主要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环境指示作用。本文通过POPs鱼类毒性数据分析,评价了我国主要水域中POPs鱼类危害,旨在为揭示此类化合物水生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 标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水体污染 水体分布 鱼类风险 鱼类毒性
  • 简介:土壤吸附是农药在环境中归趋关键支配因素,也是支配农药在环境中持久性生物有效性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除草剂敌草胺在不同性质土壤中吸附、持久性生物有效性以及吸附与土壤持久性、蚯蚓生物有效性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采用批量平衡技术测定敌草胺土壤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模型表征(r〉0.99),土壤有机质含量(P〈0.01)是影响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主要因素,其次为黏粒含量(P〈0.1)。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较长,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降解速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加快,半衰期(t50)在61.3-97.6d之间;微生物对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影响显著,微生物降解是敌草胺在土壤环境中降解主要途径,灭菌处理后其在土壤中半衰期延长了2.09-3.65倍。蚯蚓Eiseniafoetida对敌草胺吸收生物积累也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P〈0.05);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系数与其半衰期(r=–0.885,P〈0.05)、生物积累因子(BAF)(r=–0.796,P〈0.05)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t50=94.210–3.535K_fBAF=0.264–0.014K_f,表明吸附系数可用作模型参数来评价敌草胺在土壤中持久性生物有效性。

  • 标签: 敌草胺 土壤 吸附 持久性 生物有效性
  • 简介:环保集团试图说服国际官员阻止美溴代甲烷获得进一步豁免权。溴代甲烷是一种土壤熏蒸剂,但它对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为此,各国于1987年签订了禁用溴代甲烷蒙特利尔条约。按此条约,溴代甲烷禁用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然而,该条约也提供了一定数量溴代甲烷紧急使用豁免权,如美国近三年已说服或继续说服国际官员同意紧急使用一定数量溴代甲烷,如2005年已同意使用9921吨2006年请求使用9723吨,2007年继续请求7399吨。这一情况导致了条约其他签署国、环境组织某些行政部门批评。他们称:美国在使用溴代甲烷替代物方面没有作出足够努力,为此国际官员们于2005年6月27日开会商讨看多少溴代甲烷可同意美紧急应用。

  • 标签: 溴代甲烷 环保组织 美国 土壤熏蒸剂 破坏作用 蒙特利尔
  • 简介:室内研究了新疆紫草色素番茄叶霉病菌Fulviafulva(Cooke)Cifferri生物活性.新疆紫草色素用石油醚提取,分别用平板表面萌发法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孢子芽管长度及菌丝生长影响.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其番茄叶霉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疆紫草色素番茄叶霉病菌抑制作用明显,其中抑制孢子萌发EC50为17.4μg/mL,抑制孢子萌发芽管长度EC50为1.0μg/mL,抑制菌丝生长EC50为200.4μg/mL;浓度为800μg/mL时番茄叶霉病离体防治效果达到90.5%.

  • 标签: 紫草 番茄叶霉病菌 抑菌活性
  • 简介:农药暴露人体健康损害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WebofScience平台中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检索481篇英文论文中国知网(CNKI)收录46篇中文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农药暴露健康损害论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以美国为代表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横截面研究是该方面最主要研究类型,而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是被采用最多定量研究方法。农药暴露人体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健康损害是主要研究领域,也是2011—2015年研究热点;大量论文分析了农药暴露与癌症死亡之间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差距。

  • 标签: 农药暴露 农药施用 健康损害 文献计量
  • 简介:为探讨低剂量乙基多杀菌素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解毒酶影响,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小菜蛾敏感种群毒力,并比较了低剂量(LC_(25)LC_(50))处理6、12、24、4872h时小菜蛾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活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小菜蛾杀虫活性优于多杀菌素,处理48h后其LC_(25)LC_(50)浓度分别为0.0180.048mg/L,经此低剂量浓度处理后,小菜蛾CarE活性波动较大,6-24h,处理组CarE活性高于对照组,且均呈先升后降趋势,24-72h,处理组Car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一定时间效应;GST具有明显诱导作用,GS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MFOs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除在48h时相差不大外,其他时间MFO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GST可能参与了乙基多杀菌素在小菜蛾体内代谢。

  • 标签: 低剂量 乙基多杀菌素 小菜蛾 解毒酶
  • 简介:为寻找新型结构农药先导化合物,采用1-氯苯基-3-氯-1-丙酮为原料,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氯苯丙酮肟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经1H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杀虫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Ⅴi、ⅤeⅤh在50mg/L浓度下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致死率达到100%.

  • 标签: 对氯苯丙酮肟 合成 生物活性
  • 简介:以闹羊花素-III处理5龄菜青虫幼虫,试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体活性离体活性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乙酰胆碱(ACh)含量显著降低;Na+-K+-ATP酶、Ca2+-Mg2+-ATP酶比活力有可逆性激活作用,处理后24h比活力提高,尤以低剂量1μg·虫-1处理比活力显著提高;处理后60h,以1~3μg·虫-1处理比活力恢复正常,以5~10μg·虫-1处理比活力显著低于对照。

  • 标签: 闹羊花素-III 乙酰胆碱酯酶(AChE) 乙酰胆碱(ACh) NA+-K+-ATP酶 Ca2+-Mg2+-ATP酶
  • 简介:试验测定了10%溴虫腈悬浮剂野鸭(Mallardduck)慢性繁殖影响.溴虫腈试验浓度(有效成分)分别设计为0(对照)、0.5、1.0、2.0mg/kg饲料.结果表明:溴虫腈野鸭蛋产起始时间有一定影响,随着处理剂量提高,初产蛋时间略向后移;溴虫腈野鸭蛋蛋壳厚度、受精率及孵化率均没有影响;雏鸭14d成活率(以孵化出鸭数计),对照组、0.5mg/kg饲料组、1.0mg/kg饲料组、2.0mg/kg饲料组分别为31.6%、29.2%、16.7%17.0%.

  • 标签: 溴虫腈 野鸭 繁殖试验
  • 简介:为探讨猪殃殃Galiumaparine抗药性生物型(R)苯磺隆抗性机制,测定了苯磺隆猪殃殃抗性、敏感(S)生物型体内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影响差异。离体试验结果表明,苯磺隆R、S生物型猪殃殃ALS抑制中量(IC50)分别为0.682、0.718μg/L(有效剂量),R、S生物型猪殃殃ALS苯磺隆敏感性不存在差异。活体试验结果表明,苯磺隆茎叶喷雾处理后,R、S生物型ALS活力均表现为先上升,但S生物型上升幅度小,且随后快速下降,第3d即回落至对照之下,并维持在低于对照水平,而R生物型ALS活力在第2d可达对照4.10倍,第5d基本回落至对照水平,之后基本维持在对照水平;R生物型GSTs活力在第1d即开始上升,最高可达对照2.40倍,而S生物型则表现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最高为对照1.61倍,两者在10d左右均回落至对照水平;R生物型SOD活力与对照基本相同,而S生物型虽略有下降,但R、S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两者POD活力虽均有大幅提高,但亦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低水平抗药性生物型猪殃殃苯磺隆产生抗性原因可能是ALS过量表达及GSTs苯磺隆代谢作用加强,而不是由于ALS敏感性下降,同时POD、SOD在减轻药害中也具有一定作用

  • 标签: 猪殃殃 苯磺隆 杂草 抗药性 机制
  • 简介: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甜菜夜蛾卵孵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甜菜夜蛾1~2龄幼虫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增大,甜菜夜蛾溴虫腈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mg/L溴虫腈EC甜菜夜蛾2龄幼虫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甜菜夜蛾有优异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1200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d.

  • 标签: 溴虫腈 甜菜夜蛾 毒力 防效
  • 简介:采用小孔树脂、凝胶SephadexLH-20、反相色谱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等分离技术,从坡柳Dodonaeaviscosa(Linn.)Jacq.Enum.种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活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其为新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1-epoxyangeloyl-15,16,28-tirhydroxy-22-(2-methylbutanoyl)-Olean-12-en-3-(O-α-Larabinofu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ide,命名为坡柳皂苷A,英文名dodoneaviscosideA。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3龄幼虫具有较好非选择性拒食活性,24h拒食中浓度(AFC50)为207.4μg/mL。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植物源农药 坡柳 三萜皂苷 坡柳皂苷A 分离鉴定 非选择性拒食活性
  • 简介: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糙米样品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1~5mg/L0.1—5mg/kg,在植株糙米中添加水平为O.2~5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一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糙米中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0.1mg/LO.1、0.2、0.2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mg/LO.04、0.08、0.08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20倍(有效成分1500g/hm。)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1.5倍(有效成分112.5g/hm2)分别施药3次4次,间隔期为7d,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mg/kg)及日本规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mz/kg)。

  • 标签: 烯啶虫胺 水稻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毒死蜱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在浙江宁波地区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吸附常数(Kd)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在东钱湖土中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象山土中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L”型。从Kd有机质吸附常数K∝数值看,氰戊菊酯在土壤中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毒死蜱在3种供试土壤中KdRf值均高于氰戊菊酯。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Rf值由大到小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Kd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在决定KdRf值中所起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KdRf值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Rf值无决定性影响。

  • 标签: 毒死蜱 氰戊菊酯 吸附 迁移 土壤
  • 简介:采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一种检测水稻田水土壤中春雷霉素残留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水)=3:7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试剂,采用离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0.055~0mg/L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99。当春雷霉素在田水土壤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mg/L0.01~0.5mg/kg时,其在田水中平均回收率在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7%~5.2l%;土壤中平均回收率在79.7%~84.5%之间,RSD为4.39%~5.62%。方法检出限(LOD)在田水土壤中分别为0.001mg/L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mg/LO.01mg/kg。采用所建方法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在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水稻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d(广东)、2.52d(广西)2.68d(湖北);在土壤中消解速率比水中慢,半衰期分别为4.12d(广东)、5.4ld(广西)4.89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

  • 标签: 春雷霉素 田水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