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新生儿皮肤遮盖与暴露部位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与血清总胆红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皮肤遮盖部位、暴露部位各两处实施经皮胆红素测量,同时对其实施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比较患儿不同部位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和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区别。结果:经四次测量可见,暴露部位A处、B处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均显著低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遮盖部位的C处和D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和血清总胆红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接受光照治疗时,皮肤遮盖部位(特别是胸骨第2肋正中央)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与血清总胆红素检测结果更加接近,可以作为便捷诊断的可靠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经皮胆红素测量值 血清总胆红素值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估冠心病患者行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检查过程中阳性小于0.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诊断治疗的29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冠心病病人入组,根据FFR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FFR<0.8,112例);B组(对照组,FFR≥0.8,184例),两组均行标准化FFR检查后依据FFR结果以及临床指征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较两组之间行FFR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70例(62.5%),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1例(15.7%),一般不良反应59例(84.3%),无症状42例(37.5%);B组(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79例(42.9%),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例(2.5%),一般不良反应77例(97.5%),无症状105例(57.1%)。A、B两组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且A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无并发症安全出院。结论 冠心病诊疗过程中行FFR检查时FFR小于0.8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显著高于FFR大于等于0.8的患者,且严重不良反应居多。密切的观察,做好预见性护理,积极的对症处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 不良反应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1月至2021.12月到医院诊治的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延迟强化成像(LGE)是否延迟强化进行分组,分为无延迟强化组(LGE阴性组,n=23)与有延迟强化组(LGE阳性组,n=27)。两组均利用心脏MRI进行心肌纤维化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LGE阳性组的LVEF低于LGE阴性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LGE阴性组(P<0.05)。结论:测定心肌纤维化程度用于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测价值较高,可作为预后的衡量指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LVEF减低型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T检查,且予以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观察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CT平扫特征、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的倾向性变化情况,并对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室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期增强扫描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高于平扫、静脉期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动脉期CT低于静脉期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128层CT 双期增强扫描 病灶CT值 倾向性变化 腮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菌群分布、酸碱度(PH)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及微酸性敷料对于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取60例,对比不同创面菌群分布、不同PH的患者细菌生长的程度,按照随机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酸性敷料包扎创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敷料包扎创面,观察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结果:对所有患者创面组织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20株(40.82%)、鲍曼不动杆菌15株(30.61%)、金黄色葡萄杆菌10株(20.41%)、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4.08%)、其他2株(4.08%);经过培养,所检测出菌落的49份创面标本中,33份菌落数<100cfu/ml,16份患者≥100cfu/ml;两组创面菌群分布也无差异(p>0.05),菌落数<100cfu/ml创面PH低于≥100cfu/ml组(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毛细血管数/视野、肉芽内血红蛋白含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面菌群分布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采用微酸性敷料有助于新鲜肉芽生长,在临床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微酸性敷料处理创面。

  • 标签: 创面菌群分布 酸碱度 微酸性敷料
  • 简介: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介质pH对前列腺素E1(PGE1)溶解度的综合影响并进一步推导出该药物溶解度的理论方程。方法首先测定药物在不同pH水中的溶解度;然后分别测定在酸性及中性系列浓度的HP-β-CD溶液中,药物的溶解度;最后推导出以HP-β-CD与介质pH为变量的药物溶解度方程并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提高介质的pH或以HP-β-CD为增溶剂,均可增加PGE1的溶解度。分子型药物或离子型药物与HP-β-CD测得的相溶解度图均为典型的AL型,提示药物结构上的五元碳环部分已嵌入HP-β-CD的疏水性孔穴中,从而形成1:1摩尔比包合物。结论以HP-β-CD作为增溶剂,同时提高介质的pH,可对PGE1的溶解度产生协同增加效应。本研究中导出的PGE1溶解度方程,可有效表征HP-β-CD与介质pH二者对该药物溶解度的综合影响。

  • 标签: 前列腺素E_1 羟丙基-Β-环糊精 PH 溶解度 包合作用 理论方程
  • 简介:在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常出现肝功能、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已恢复正常,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却持续高的状况。由于目前还无有效降低GGT的特效药物,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GGT持续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熊去氧胆酸)和对照组(单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乙型肝炎 复方甘草酸苷 直接胆红素 活动性肝炎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