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在患者中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高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对消除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负性情绪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比干预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功能康复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护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改善临床实习适应不良情况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 2018-2019年实习护生 90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中文版 (CTDI-CV)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实习后,男学员卷 2问卷的值显著低于女学员( 210.13±54.88 vs 247.69±49.16,p=0.01)。实习后,对护理学喜爱、一般以及不喜爱的学员在卷 1问卷上的值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 100.56±26.18 vs.94.46±17.40 vs 79.87±29.95 ,p=0.007)。结合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中,按照是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病例分享,参与分享的老师和不参与分享的老师,其接受教育的学员在实习后卷 1问卷上的值出现有统计学差异的趋势( 99.11±21.76 vs84.73±23.29,p=0.054)。 结论:学员的性别差异和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可以引起护生在实习阶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临床实习适应不良,并由此影响到对学员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率。因此带教老师在整个带教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着重关注

  • 标签: [ ] 护生 临床实习 适应不良 批判性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我管理护理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按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访视及手术配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自我管理干预,能充分发挥肺癌患者参与手术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一系列治疗、护理,从而促进手术成功,是护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值得在肺癌手术患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自我管理护理 肺癌化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及自我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正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别。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7.3%,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积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2017年2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采血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检验方法、采血部位差异、抗凝血迹、放置时间等,本组在室温及冰箱保存两种环境下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医师应当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有关因素全面掌握,在患者检验期间加强质量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的出现。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原因 检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的具体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我院行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患儿21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106例,对两组患儿输液哭闹率及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哭闹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输液方法,与手部静脉输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实现穿刺成功率的增加,且还可达到患儿输液时哭闹率降低的目的,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很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浅静脉头皮针输液技术 护理质量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如何在儿科护理中以品管圈活动提高家长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活动管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家长满意度为86.0%,观察组为97.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开展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行。

  • 标签: 儿科 护理 品管圈活动 家长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精细化护理,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对其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程度进行评估。方法将本次研究范围定位本院,在我院中选择骨科髋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选择范围设置为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之间在院中治疗的患者,选择研究对象数量为90例。之后对9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人员为45位患者,并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行精细化护理。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就患者对护理人员在专业素质以及护理质量等方面的评分来看,观察组评分远高于对照组评分,观察组的总满意度评分为95.2%,而对照组的总满意度评分为76.2%。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手术护理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程度,还能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手术护理 患者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性质量控制小组在提高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01月~2016年07月本院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抽选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1例、观察组21例,介入治疗出院后均行常规护理,仅观察组建立延续性质量控制小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的优良率(95.24%)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运动达标率(90.48%)高于对照组(61.9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入院率(0.00%)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质控小组能够使介入治疗患者对心脏康复的实际依从度提高,从而改善其健康结局,因此值得应用

  • 标签: 延续性质量控制小组 介入治疗 心脏康复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消化内镜护理的患者采取“五常法”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到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护理的1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具体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分别为69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五常法”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66例(95.65%)显著高于参照组54例(78.26%),研究组急诊物品所需时间、补充物品所需时间以及非常规物品所需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消化内镜护理的患者采取“五常法”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程度。

  • 标签: &ldquo 五常法&rdquo 护理模式 消化内镜 护理质量
  • 简介:培养本科生初步的科研意识是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改进实验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供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该文通过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实践,以单克隆抗体实验为中心改进以往的实验设置和考试制度,由单纯的动手操作到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做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评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 标签: 细胞生物学 综合实验 科研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术后护理中采用协同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及病人自护能力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收录的10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病人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及自护能力改善。结果实验组病人经协同护理后自护能力明显增强,且造口皮肤变色和侵蚀等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其ESCA及DET评分由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协同护理对于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术后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病人预后改善显著,且病人的自护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促进结肠造口外周皮肤的恢复及愈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协同护理 直肠癌 结肠造口 自护能力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系统护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能力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系统护理在急性重症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能力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系统护理 重症脑外伤患者 生活能力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7例。对照组在患者中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心理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vescale,SDS)评分均高于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Selfcareabilityscale,ESCA)各维度评分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增强疾病控制效果。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综合性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自我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初产妇心理状态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初产妇120例,按初产妇是否愿意接受母婴床旁护理分成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和产妇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对照组产妇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剖宫产初产妇抑郁情绪,提高初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和剖宫产知识,促使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 剖宫产 初产妇 心理状态 新生儿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协同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将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观察组癌因性疲乏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自护能力程度,观察组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护技能和自护能力总分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效果非常显著,对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癌因性疲乏有改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协同护理 肝癌 介入治疗 癌因性疲乏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间从我院出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延续护理组,并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改善情况。结果与本组出院时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健康行为评分比较,延续护理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评分皆有所提高(P<0.05)、而常规组评分则显著降低(P<0.05),延续护理组评分值更佳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到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中去,有益于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对疾病控制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延续护理 糖尿病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参与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和透析依从性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10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0例进行护理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患者参与协同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和透析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70%,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患者参与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透析依从性好,有助于改善预后,值得应用

  • 标签: 患者参与协同护理模式 血液透析 自护能力 透析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