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以古代的八部史志目录为参照,分析了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目录在其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附"总集"类,到立"文史"类,再到立"诗文评"和"词曲"类.并阐述了由此所反映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 标签: 目录 文学 古代史 发展过程
  • 简介:中国小说源远流长,若追其源头,可上溯到远古神话传说,其后的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和野史杂记中,也都有小说的若干因素在孕育、发展着,但这些毕竟还都不是小说,从远古到两汉也只能算是中国小说的酝酿时期。真正被当今的文学史家、小说史家目为最早小说的是以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作品,称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虽承袭志怪小说的传统,以传写奇闻为能,追求所谓无奇不传,但又同志怪、志人小说有着显著差异:首先在创作观念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说:其写作目的是要“发明神道之不诬”①,说明当时一般志怪小说作者的主观意图,正如鲁迅所言是“传鬼神明因果

  • 标签: 中国 古代小说 唐代 诗歌艺术 唐传奇
  • 简介:本文从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发展不同的特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欧州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

  • 标签: 春秋战国 商业 古代城市 经济功能
  • 简介: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理解的偏颇,甚至违背了作品的实际,造成理解的混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作品,而不能不顾实际,盲目套搬前人的所谓"定论"。

  • 标签: 古代文学 语文教学 客观性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器论、有无论、阴阳说、五行说、理气说,等等,都在世界本体的意义上揭示了某种宇宙、宇宙事物存在、生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和统一性关系。这些相关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具有宇宙自然本体的存在论哲学韵味,而且还深刻体现着哲学追寻普遍理性、追求终极普遍理性的超凡品格。

  • 标签: 中国哲学 普遍性 自然本体 存在论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写作学独立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独立而系统的写作学理论专著。其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总论。它说明了作者写此书的取名、原因、动机、宗旨、结构、立论原则等问题。二、阐述了文章的写作原则和基本思想是“原道”、“征圣”、“宗经”。三、文体论。论述每种文体的名称、含义、源流、品种、代表作家和作品、写作方法及特点。四、写作过程论。综述从构思立意、确定体裁,到选材剪裁、安排结构、练字搜句,直到裁章成篇的过程。五、写作方法论和技巧论。六、风格论和风骨论。七、通变论。八、论述文章写作与自然界和社会时代的依存关系。九、文章批评论。十、文章作家论。

  • 标签: 文心雕龙 写作学 理论专著 体系
  • 简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除讲授法外,应该积极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五法并用,有所侧重,灵活掌握,因文而异.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元化教学法 古代文学 教学质量
  • 简介: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有其共同规律.创作主体改造或创造发展了各种文体,没有创作主体就没有各种文体,而文体发展规律制约创作主体成就.

  • 标签: 中国古代文体 共同规律 创作主体
  • 简介:生态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山水诗人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理论.他们都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健康、淳朴的精神价值。他们提倡人类应该正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中西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这两者也还是许多不同之处的.本文将从生态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并将它们进行相应的比较。

  • 标签: 生态视角:中国古代山水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自然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晚清五四以来以近代西方理论为参照逐步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学逐渐失去了自主性,沦为近代西方思想的附庸。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古为今用",即古代社会的一切思想资源都必须为当今社会服务,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我们需要转变思路,由"古为今用"转向"古今对话",激活传统,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民族复兴提供本土的思想资源。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研究 古为今用 古今对话 文化自觉
  • 简介:中国古代文论英译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术语指向不明、评论的诗化语言等难以把握的特殊情况,给中国古代文论的译介带来极大不便。刘若愚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学习他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英译 特殊情况 刘若愚
  • 简介:指瑕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指出作品或文章写作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本文从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类型与方法、意义与有效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归纳,旨在挖掘整理这种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批评方法,以期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建设有所贡献,使之更加自觉有效地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去。

  • 标签: 指瑕批评 古代文论 文学批评 有效性
  • 简介:地方文化课程来自当地的文化资源,也可转化为地方开放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地方文化精品课程开发应在课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设计上着力;课程应用要落实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与社会推广上.如此,地方文化精品课程方能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起到作用。同时,对完善远程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地方文化 精品课程 开发 应用
  • 简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朱振家主编)还存在一些瑕疵,有意向进行修订。本文撮录了教材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三点提出建议:编排字体宜繁体;选词理据宜周延;说解校对宜精确统一。

  • 标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古代汉语 教材 修订 建议
  • 简介:《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一书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人物思想史的第一本书,属中国哲学断代(元代)研究。书中第一次提出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族哲学思想家的独到而新颖的观点,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提供了可靠准确的论据。作者分析成吉思汗哲学思想,打开了新的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启迪和创新意义。该书对拓展国际蒙古学的研究领域,推动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提供了宝贵经验。

  • 标签: 成吉思汗 蒙古 哲学思想家
  • 简介:在《琵琶记》中,作者高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形象——蔡伯喈,通过发生在他身上的"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的情景描写,揭示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忠孝方面的两难选择,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不从":首先,蔡伯喈才学出_众,是一个"济时英,经世手",但面对朝廷招贤,他却"心恋亲闱,难舍亲闱",打算力行孝道,辞试不从:"亲年老光阴有几?行孝正是今日。终不然为着一领蓝袍,却落后了戏彩斑衣。"但蔡公却不以

  • 标签: 两难选择 忠与孝 古代知识分子 封建时代 人物形象 蔡伯喈
  • 简介:本文从城市音乐的研究角度,以元代首都大都城为例,对大都音乐的传播媒介以及与欧亚国家相互之间的音乐交流和吸纳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大都 媒介 亚欧化 城市化
  • 简介: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语文学科人文教育。本文根据现行古汉语教材及教学特点,提出古汉语教学应注意挖掘符号形式下所蕴藏的的文化内涵,及增大文言文的阅读量。

  • 标签: 语文课程改革 古代汉语 人文教育 阅读量
  • 简介:读了天津电大学报《远距离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期乌美娜教授的“研究与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提高远距离教育质量”一文,对其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及教学设计模式真可谓“心有同感,口未能言”。特别是对乌教授在谈到远距离教育如何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时,她认为“关键是靠广大的远距离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来实现的,它需要具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的人来承担教学设计、研究、管理、指导的任务”,并特别提出“远距离教育在整个教育格局中要求教师扮演新的角色”。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

  • 标签: 开放教育 古代文学作品 课程教学设计 角色意识 远距离教育 教学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