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三心在净土与道场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 标签: 维摩诘经 直心 深心 菩提心
  • 简介:宋代以来道教科仪爆发式出现,其中既有独具特色的创造,也有承先启后的总结。在科仪文本的编撰过程,既有吸取前代资源的地方,也有自行改编与挪借的地方。风动幡动作为著名的禅宗公案出现在道教科仪,无疑是十分有趣的现象。除作为典故引用,一般不存在意义的变化以外,有关文本往往道教化,与原本的公案存在意义与功能上的差异。其中,在清末广东全真科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有关文本运用于摄召仪节,具有觉悟亡魂的意涵。而该公案之所以能被运用于道教科仪并生发新的意涵,与宋代以来道教科仪召魂法术及用幡规矩的变化以及中古道教经典文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在宋代道教科仪的意义转变有关。

  • 标签: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 摄召科仪 禅宗
  • 简介:元代泉州(当时称“刺桐”)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知名的港口。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元代泉州天主教主教安德鲁·佩鲁贾等都盛赞过泉州的繁荣与进步。元代也里可温教在泉州设立主教区,并派“管领江南诸路”的也里可温教教务部管驻。“也里可温”是蒙古语,意为福缘之人,它是元朝人对再度进入中原的景教和天主教徒的统称。

  • 标签: 景教碑 泉州 元代 历史进程 中国 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