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行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 51例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已经导管血管噪音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在本次受检的 51例患者检验结果中,超声组基恩侧结果显示,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18例,双侧闭塞 7例,胫前动脉 7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1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1例,对 CT组相比较,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26例,双侧闭塞 6例,胫前动脉 9例,双侧闭塞 2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4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4例,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讨论: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导管诊断结果数据差异明显,且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在诊断结果上诊断准确率极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 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CT血管造影的诊断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的价值进行观察并评价。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共计100例,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所有的患者均采取CT血管造影检查(CTA),应用表面的阴影成像技术(SSD)以及最大强度的投影技术(MIP)进行三维的重建。结果经过诊断,CTA在对患者的颅内动脉瘤进行造影时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了91.3%,而对脑缺血性的疾病,脑血管畸形以及自发性的颅内出血疾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则达到了100%,其诊断的结果同DSA或者临床手术中所证实的结果较为一致,组间差异的比较并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神经内科的畸形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时应用CTA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并应用。

  • 标签: CT 血管造影 神经内科 急性脑血管病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2-02
  • 简介:目的评价脑血管造影在诊断或排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CNSV)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于我科行脑血管造影的近1000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5例脑血管造影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诊断为PCNSV,并对其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共26支脑血管受累,其中包括7支大脑前动脉,12支大脑中动脉,3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3支颈内动脉C2C2段。受累血管腔形态改变表现为局限性狭窄(6支),多发局限性狭窄(3支),节段性狭窄(6支),串珠样改变(4支),闭塞(5支,其中3支伴侧支循环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改变2支。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或排除PCNSV重要的和可行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炎 原发性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方法 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5月112例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统计病变血管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率及安全性。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9例完成DSA全部脑血管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7.32%。有108例检出血管病变,阳性率为96.43%。有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68%。结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能清晰准确的显示脑动脉及与周围血管关系,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提高操作规范性可保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安全性,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眼科疾病患者加强围检查期整体护理及安全管理重要性。方法:选择临床眼科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 77例,均为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检查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 n=38例)与应用整体、全面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方案(观察组, n=39)对并发症率及检查效果的影响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针对临床眼科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重视围检查期整体、全面护理及安全管理的实施,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具非常重要开展价值。

  • 标签: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眼科 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探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的眼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干预性护理,观察患者不良症状改善情况。结果55例轻度过敏、45例中度过敏、20例重度过敏患者均经临床及时处理,所有患者过敏症状消退,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实施眼底荧光素造影诊断过程中,应当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诊疗安全性。

  • 标签: 碘造影剂 过敏反应 护理对策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神经介入放射最基本的要求,它是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结合在我科住院14例行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人的护理经验,结合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护理要点,结合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增高,通过对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充分细致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效果。

  • 标签: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血管造影依从性影响因素以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眼底血管造影患者130例(男64例,女66例,年龄41~65岁),基于一般资料量表调查患者基础信息,评价患者检查依从性,经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检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据此确定护理对策。结果检查依从性较差患者34例,检查依从性良好患者96例。经单因素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检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χ2=12.835,P<0.001)、文化水平(χ2=12.168,P<0.001)、药物过敏史(χ2=16.660,P<0.001)、瞬目运动(χ2=22.178,P<0.001)、首次检查(χ2=21.957,P<0.001)、检查操作(χ2=44.502,P<0.001)、检查焦虑(χ2=55.472,P<0.001)、检查系统教育(χ2=38.810,P<0.001)、检查不良反应(χ2=33.8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发生瞬目运动(P<0.001)、首次检查(P<0.001)、检查操作不规范(P=0.029)、伴有检查焦虑(P=0.012)、缺乏检查系统教育(P<0.001)、伴有检查不良反应(P=0.004)。结论影响眼底血管造影依从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瞬目运动、首次检查、检查操作不规范、伴有检查焦虑、缺乏检查系统教育、伴有检查不良反应等,根据以上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眼底血管造影 依从性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脑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了解颅内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可以对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的病变最大程度的了解。它也可以对缺血性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直观的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而且还能正确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及侧支代偿情况。对于需要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很好的了解病变的情况,对于制定手术计划有很大帮助;对于需要开颅手术患者能提供各种角度观察病灶的图像,能够将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病灶的情况预先展示在术者眼前;对于血管狭窄的病人,能从各种角度观察最大狭窄程度,很好的制定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的患者将来如需治疗,检查可提供对比的材料。数字化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及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

  • 标签: 3D全脑血管造影术 临床研究 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寻一种创伤小、对神经功能影响小的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建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对照组兔经股动脉行椎动脉造影,而实验组经左锁骨下动脉行椎动脉造影。比较两组兔造影前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造影所需时间、造影剂剂量及基底动脉电镜下结构。结果两组兔均成功建立脑血管痉挛模型。对照组兔造影后Endo神经功能分级及所需造影剂剂量较实验组高(P〈0.05);造影剂剂量与造影后Endo分级呈正相关(r=0.913,P〈0.05)。电镜结构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膜损伤明显。结论经锁骨下动脉兔脑血管造影对兔脑血管损伤小,术后神经功能受损轻微,可能成为替代经股动脉方式验证兔脑血管痉挛的造影方法。

  • 标签: 血管痉挛 颅内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 64排螺旋CT
  • 简介: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6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术后局部穿刺部位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分别卧床制动2h和4h;对照组术后常规局部沙袋压迫6-8h,制动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动脉压、脉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局部皮肤红斑、负性心理、排尿障碍、术侧肢体麻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2h平均动脉压、脉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患者术后4h、6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4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术后4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观察2组(均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在局部穿刺部位"8"字形绷带加压包扎的前提下,卧床时间2h和4h都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 卧床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脑血管造影影像清晰,定位准确,但其对机体有损伤性,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动脉栓塞等,因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的病情观察,进行积极防止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并发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