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音乐教育在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边缘化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音乐思想围绕着教育和改造人性展开,为职业技术院校音乐教育提供了策略转换和方法指导的重要理论依据。荀子"乐论"分为三个层面:"乐者乐也"的音乐教育本质论、"性伪合"的音乐教育功能论、"以道制欲"的音乐教育方法论,这些思想对职业技术院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荀子 乐论 音乐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 简介: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不仅强调礼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而且主张加强法治,从而将礼和法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大经"。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建立在其人性恶的人性论、群分观念等社会历史观基础上的。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也启迪和促进了先秦法家思想的完善,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德刑兼治、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下,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荀子 政治伦理 礼治 法治
  • 简介:荀子天人观思想认为,成就人与成就物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在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追求人与自然共赢的意义上为当代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因此,对荀子自然观加以梳理,对其生态管理意识的当代意义做出解释,有利于当代人类恰当地解决全球性问题。

  • 标签: 荀子 生态管理意识 儒家文化 当代价值
  • 简介:伟大的思想家荀子吸取诸子百家之长而创作了巨著《荀子》,书中广泛地采用了"三段式"的说理方法,其论述的严整周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以这种方法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结构及艺术效果。

  • 标签: 《荀子》 “三段式” 说理
  • 简介: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初创期、孔子"缀礼正乐"的定型期、墨子"非礼难乐"的失范期、荀子"论礼释乐"的再造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他们对礼乐思想的独特诠释,可以归纳为"缘德说礼""以仁释礼""因利非礼""援法入礼"四个不同特点。从周公到荀子,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演进,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乐观念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礼乐思想 周公 孔子 墨子 荀子
  • 简介:初识经典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这部书是苟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编写而成的。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苟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部总结性的学术百科全书。荀子学识渊博,文采过人,他在承继孔孟的学术思想之外,更是能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提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百科全书 荀子 学术思想 先秦时期 思想体系
  • 简介: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一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 标签: 伦理-政治 荀子 分治
  • 简介: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 标签: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 简介:荀子,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再对他作品深入研讨中,还会发现,他在语言学理论的阐述上又是一位开拓者、奠基人.我们应该在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给他一定的地位.

  • 标签: 荀子 语言学 民族性 稳定性 发展
  • 简介:摘要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以及对人发展教育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
  • 简介:“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对于此一命题学者虽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显然尚有很大的意义空间。本文即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荀子思想之总体特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发,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荀子的相关观念。

  • 标签: 质具知能 可以而不可使 君子 心之所可
  • 简介:摘要荀子“节欲疏导”的德育观强调的是对于“欲望”的正视和疏导,还阐述了用美育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的方式。这一理念虽然在当时与盛行的“禁欲”思想是相悖的,然而在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充分的体现出了尊重学生的理念,因而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荀子 节欲疏导 内涵 现实意义
  • 简介:荀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伦理内容,且富有独具的理论特色。荀子认为人的生命本质与人的先天之性并没有内在的自然联系,人之为人并不取决于人的先天之性,而在于人拥有一种反制其性的能力。"性不足以独立而治",必以礼义治之,人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荀子阐说生命问题的基本理路。在这一理路下,荀子深刻揭示了礼义之于人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即:礼义对于人的生命并非仅具规范意义,它更是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得以显证的基本方式。礼义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意志存在高度的同一性,其实质是人基于主体的精神自觉而建构出来的合乎人的生命意志的规范,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客体形式。因之,荀子才将对礼义的恪守视为养护生命的根本方式。这些构成了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出荀子生命伦理思想的独特意义。

  • 标签: 荀子 生命伦理 礼义 养生
  • 简介: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教育理论中所体现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当前的人文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荀子 人文教育
  • 简介:荀子将性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包括知、情、意、行等内容。在做出性朴的基本认定后,荀子关注了人性中消极的层面(欲)而有了性恶的论断,最后指出人性应该向善也能够向善,并给出了礼义、师法与乐等向善的途径。荀子层层递进的人性学说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坚持了儒家的基本立场。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向善 层次
  • 简介:荀子著名的“化性起伪”学说,以人性恶为德育的理论前提,主张通过师法之化、环境熏陶、隆礼重法等途径帮助人们去恶为善,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目标,是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德育取向政治化和功利化、德育内容泛化和德育方式单一刻板的问题,通过梳理和借鉴荀子“化性起伪”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和途径对我们今天完善高校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化性起伪 高校道德教育 启示
  • 简介:“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苟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 标签: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公孙龙和荀子同为赵国人,生活时代也大体相同,但公孙龙所秉承的更多的是赵国思辨文化传统,所以,他的名学思想缺少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而荀子所秉承的更多的是带有治世性质的实用文化,其名学思想以明天下大道为目标,倡导的是“别同异、明贵贱”的治世文化。

  • 标签: 名学 思辨 治世 文化
  • 简介:荀子一方面从肯定人之天情的角度肯定了“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一方面又主张乐要合乎于礼,认为对人之乐要加以制约和导引,不能任其泛滥。同时还认识到乐能形道及乐对人心和情感的深入感化作用。礼乐对荀子而言,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最重要的手段,即用礼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

  • 标签: 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 地方性知识
  • 简介:荀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荣辱观的思想家,他在《正论》篇里提出了著名的“义荣”、“势荣”、“义辱”、“势辱”概念。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荣辱观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荣辱观主要通过荣誉感的激励功能与羞耻感的约束功能发挥其道德评价与选择功能。荀子以先义后利为荣,追求内在的义荣的思想为我们当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荀子 义荣 势荣 义辱 势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