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在我院选择100例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研究,将入组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途径分为静滴组和口服组,每组50例。静滴组患者给予24h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口服组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CA血流速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滴组患者MCA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程度略优于口服组,但P>0.05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滴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情况程度略优于口服组,但P>0.05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静滴组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面部发红、恶心、血压≤90/60mmHg不良反应,其余患者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管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还是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尼莫地平 静脉滴注 口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a1b不同途径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9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6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a1b肌肉注射治疗,实验组给予干扰素a1b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潮气肺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潮气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实验组的VPEF/VE、TPTEF/TE和VT指标均高于对照组,RR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干扰素a1b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对口服、注射和局部等不同治疗途径在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途径在治疗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方面存在差异。口服药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浓度,而注射和局部能够更快地发挥作用。此外,不同途径的安全性也各有特点,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综合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并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治疗,给药途径,有效性,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细节管理在化疗安全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分析医院全年发生的安全用药问题后,有计划性的加强细节管理,从而降低化疗安全问题的发生率,实现化疗药物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方法:具体分析化疗安全过程中的差错事件原因,从不同角度、新的层面出发强化细节管理,引起更多人对于细节管理的正确认识,实现化疗安全药效果的整体优化。结果:化疗安全过程中,细节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化疗安全性的关键所在。结论:有效实施细节管理势在必行,不断加强细节管理,化疗安全工作将走向更大的成功。必须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细节管理知识、相关技巧、可行性策略等,更好地进行化疗药物配置,进行高效化的分工合作。

  • 标签: 细节管理 化疗药安全给药 应用效果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硝唑和替硝唑在不同途径在滴虫性阴道炎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在2016年1月间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四个组,每组患者13例,A组为口服甲硝唑,B组为外用甲硝唑,C组为口服替硝唑,D组为外用替硝唑。对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A组与C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B组与D组,而C组的治疗效果要由于A组,各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口服替硝唑进行治疗,能够在较短的疗程下,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有效的实现了治疗效果的提升,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甲硝唑 替硝唑 滴虫性阴道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途径药水合氯醛在小儿口腔颌面部损伤术前的镇静效果。方法:对36例3-5岁无法有效配合处置的患儿分为两组,采取10%水合氯醛口服和10%水合氯醛灌肠而后进行颌面部清创缝合。结果:口服组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有4例,灌肠组0例。灌肠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口服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效果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维持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传统行为管理无效的小儿在口腔颌面部损伤处置前采用水合氯醛镇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灌肠比口服起效速度更快,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水合氯醛 颌面部损伤 灌肠 口服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硝唑和替硝唑不同途径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128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A组与B组,各64例.A组患者给予甲硝唑药物治疗,依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A1组、A2组,分别给予口服用药、栓剂用药.B组患者给予替硝唑药物治疗,依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B1组、B2组,分别给予口服用药、栓剂用药.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1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2组(P<0.05),B1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2组(P<0.05);A1、B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2、B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1组(P<0.05);A2、B2两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甲硝唑、替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较栓剂用药治疗更为显著,口服替硝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硝唑,因此口服替硝唑是滴虫性阴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关键词甲硝唑;替硝唑;途径;滴虫性阴道;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27-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同途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其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44例患儿均给予肌内注射,A1组22例患儿肌内注射量为1ug/(kg?次),A2组22例患儿肌内注射量为2ug/(kg?次),其中B组44例患儿均给予雾化吸入治疗,B1组22例患儿雾化吸入量为2ug/(kg?次),B2组22例患儿雾化吸入量为4ug/(kg?次),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2组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1组与B1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A2组与B2组相比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A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B1组与B2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手足口病给予大剂量肌肉注射治疗以及雾化治疗均疗效显著,但是大剂量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 标签: 重组人干扰素&alpha 1b 不同给药途径 小儿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酮康唑乳膏(显克欣)不同途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无菌棉签涂抹复方酮康唑乳膏治疗,治疗组给予外耳道灌注法注射药物治疗,观察两种途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结论复方酮康唑乳膏外耳道灌注途径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复方酮康唑乳膏 给药途径 真菌性外耳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途径治疗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索护理方案。方法 以2020年1月~5月来我院治疗血液透析贫血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途径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皮下,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给,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Hb、RBC以及Hct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RBC以及Hct指标均得到改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治疗下,血压升高的风险较低。结论 小剂量的皮下注射也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小,局部注射不会引起疼痛,患者舒适度更高,还能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属于经济适用型药方法。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不同给药途径 血液透析贫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卒中(CVA)鼻饲患者胰岛素(INS)不同途径对血糖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20.9~2021.8.科内将T2DM+CVA鼻饲患者纳入实验,共计88例。随机均分为GC组与DZ组。前者用胰岛素泵;后者常规皮下注射(i.h.)INS。观察其血糖指标变化。结果:注入前,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相似(P>0.05);注入后,GC组均<DZ组,差距确切(P<0.05)。结论:胰岛素泵相比于单一应用传统i.h.INS治疗,能够更好控制患者血糖,具备研究价值。

  • 标签: 胰岛素 皮下注射 2型糖尿病 脑卒中 鼻饲 血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阐述临床各类药物的最佳时间。结果正确选择时间,合理确定给时间间隔和停药时间,都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便于治疗。结论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时间因素对药效的影响,这对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都有很重要意义。

  • 标签: 合理用药 给药时间 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院重视静脉全过程的监控,针对问题,规范了流程、加强细节管理,较好的保证了患者静脉的安全,促进了护理流程的再造和规范,实现了用药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临床静脉给药 细节管理
  • 简介:摘要“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列表1,对吸入与口服、静脉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其中介绍吸入的起效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剂量低。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非所有可供吸入的药物都是起效速度快;吸入的生物利用度并不一定比口服高;也并非所有药物的用药剂量都是吸入低。吸入的不同药物、不同剂型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吸入的某些特性应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选择血管加rebamipide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股动脉插管成功后做腹主动脉常规造影,在电视透视和导丝配合下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病变区域的肠系膜上及(或)下动脉,先行全结肠数字减影,确定其病变区域动脉后,经导管持续药物灌注治疗,3d后加用rebamipide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超选择血管加rebamipide保留灌肠是一种溃疡性结肠炎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