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症条件下白细胞介素6(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研究正畸力和炎症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联合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1组)、加力对照组(P2组)、炎症对照组(P3组)和炎症加力组(P4组)。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2组大鼠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同时建立实验性牙周炎于P3、P4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2周后,施加50g近中向正畸力于P4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分析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IL-6表达量及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正常大鼠(P1组)牙周组织中IL-6呈低浓度表达;P2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与正畸加力时间相关,受力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在炎症条件下,P3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6的表达增加;在正畸力和炎症的联合作用下,P4组与P2组相比较,IL-6的表达较强,在受力后第5天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与P1组比较,P2组近中牙槽骨中未见明显丧失;而与P1、P2组相比较,近中牙槽骨在P3和P4组中可见明显丧失。结论正畸力和炎症刺激物均可引发IL-6的表达。在炎症条件下,正畸力可促使IL-6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但是,只要彻底清除炎性刺激物,正畸力不会导致牙槽骨的明显丧失。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6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7A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有多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多个国家上市并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明确疗效。然而,该类生物制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仍然有多项不良反应报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念珠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炎症性肠病等,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综述3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ixekizumab和brodalumab的临床安全性。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白细胞介素17 受体,白细胞介素17 抗体,单克隆,人 药物毒性 感染 白色念珠菌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录的5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研究,再以同期5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皆开展IL-6、PCT以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轻症患儿的IL-6、PCT以及CRP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重症患儿的IL-6、PCT以及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米氮平联合氟西汀在抑郁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以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21年2月到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联合氟西汀展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更低,白细胞介素10水平更高。(P<0.05)结论 米氮平与氟西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升高IL-10抗炎因子水平,同时对TNF-α水平以及IL-1β水平进行抑制,在不增加治疗用药风险的前提下优化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应用价值 抑郁症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和骨保护与冠状动脉疾病及其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大连市友谊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211例伴有胸痛或胸闷不适症状的疑似及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并完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其中,45例冠状动脉狭窄<50%(对照组),52例1支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58例2支冠状动脉狭窄≥ 50%(双支病变组),56例3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三支病变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验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尿酸、肌酐;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37和骨保护。结果四组FBG、尿酸、肌酐、TC、TG、LDL-C、HDL-C、ApoA1和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脂蛋白a分别为(0.266 ± 0.060)、(0.283 ± 0.070)、(0.289 ± 0.066)和(0.307 ± 0.084)mg/L,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分别为(8.27 ± 7.08)、(437.45 ± 98.47)、(493.72 ± 125.19)和(522.61 ± 149.34)分,IL-37分别为(342.27 ± 122.36)、(437.45 ± 98.47)、(493.72 ± 125.19)和(522.61 ± 149.34)ng/L,骨保护分别为(378.29 ± 111.95)、(458.39 ± 115.37)、(502.50 ± 116.88)和(533.39 ± 139.83)ng/L,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IL-37、骨保护和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 = 0.43、0.42和0.23,P<0.05),骨保护与IL-37呈正相关(r = 0.7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37和骨保护是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β = 0.07和0.07,t = 2.72和2.57,P<0.01或<0.05),脂蛋白a是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β = 0.97,t = 2.89,P<0.01)。结论IL-37和骨保护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两者是冠心病的抗炎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类 骨保护素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和骨保护与冠状动脉疾病及其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大连市友谊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211例伴有胸痛或胸闷不适症状的疑似及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并完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其中,45例冠状动脉狭窄<50%(对照组),52例1支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58例2支冠状动脉狭窄≥ 50%(双支病变组),56例3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三支病变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验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尿酸、肌酐;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37和骨保护。结果四组FBG、尿酸、肌酐、TC、TG、LDL-C、HDL-C、ApoA1和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脂蛋白a分别为(0.266 ± 0.060)、(0.283 ± 0.070)、(0.289 ± 0.066)和(0.307 ± 0.084)mg/L,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分别为(8.27 ± 7.08)、(437.45 ± 98.47)、(493.72 ± 125.19)和(522.61 ± 149.34)分,IL-37分别为(342.27 ± 122.36)、(437.45 ± 98.47)、(493.72 ± 125.19)和(522.61 ± 149.34)ng/L,骨保护分别为(378.29 ± 111.95)、(458.39 ± 115.37)、(502.50 ± 116.88)和(533.39 ± 139.83)ng/L,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IL-37、骨保护和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 = 0.43、0.42和0.23,P<0.05),骨保护与IL-37呈正相关(r = 0.7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37和骨保护是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β = 0.07和0.07,t = 2.72和2.57,P<0.01或<0.05),脂蛋白a是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β = 0.97,t = 2.89,P<0.01)。结论IL-37和骨保护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两者是冠心病的抗炎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类 骨保护素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β-榄香酮酸(β-EA)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大鼠软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并使用甲苯胺蓝鉴定,将其用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IL-1β组、β-EA低、高剂量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活力,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水平。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正常软骨细胞用不同浓度β-EA处理后,对照组、β-EA低剂量组、β-EA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97.00%、97.36%、95.80%;按分组处理的对照组、IL-1β组、β-EA低剂量组、β-EA高剂量组软骨细胞活力分别为97.22%、49.57%、60.20%、79.95%;正在增殖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38%、9.16%、13.62%、24.56%;细胞迁移数分别为354.67、86.67、136.67、192.67个;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18%、36.74%、24.41%、16.98%。这些结果表明β-EA对正常软骨细胞无明显毒性(F=0.438,P>0.05),并对IL-1β作用下的受到抑制的软骨细胞活力具有促进恢复作用(F=379.200,P<0.05)。IL-1β组中增殖、迁移的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F=84.920、117.100,P<0.05);β-EA低、高剂量组增殖、迁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IL-1β组(F=84.920、117.100,P<0.05)。IL-1β明显诱导大鼠软骨细胞凋亡(F=169.600,P<0.05);通过高、低剂量的β-EA处理后,IL-1β作用下的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F=169.600,P<0.05)。同时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ax的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降低(F=111.600、50.830、132.500,P<0.05),bcl-2明显升高(F=59.850,P<0.05)。结论β-榄香酮酸可促进IL-1β作用下大鼠软骨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其凋亡,对软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β-榄香酮酸 白细胞介素-1β 软骨细胞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6诱导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成骨样分化及钙化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ASMC,分别给予IL-6、IL-6+可溶性IL-6受体(sIL-6R)、IL-6+sIL-6R+可溶性gp130(sgp130)刺激,设空白对照。茜素红及Von Kossa染色检测钙化水平,免疫印迹检测钙化相关分子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AP)、骨桥蛋白(OP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膜型IL-6R(mIL-6R)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IL-6+sIL-6R组钙化染色较其他组增多,IL-6+sIL-6R+sgp130组较IL-6组及空白组增多。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干预12 h,TNAP蛋白表达量:空白组(0.44±0.08)、IL-6组(0.52±0.14)、IL-6+sIL-6R组(0.84±0.16)、IL-6+sIL-6R+sgp130组(0.55±0.10),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0.96,P<0.001);干预72 h,OPN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61±0.84)、IL-6组(0.95±0.16)、IL-6+sIL-6R组(1.65±0.24)、IL-6+sIL-6R+sgp130组(0.99±0.10),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07.72,P<0.001)。干预12 h,BMP-2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77±0.05)、IL-6组(1.69±0.16)、IL-6+sIL-6R组(2.81±0.26)、IL-6+sIL-6R+sgp130组(0.57±0.12),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59.09,P<0.001);干预72 h,Runx2蛋白的表达量:空白组(0.57±0.03)、IL-6组(0.92±0.10)、IL-6+sIL-6R组(1.31±0.13)、IL-6+sIL-6R+sgp130组(0.66±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141.27,P<0.001)。IL-6+sIL-6R组中TNAP、OPN、BMP-2、Runx2的表达均高于其他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UASMC少量表达mIL-6R。结论IL-6可能主要通过sIL-6R介导的反式信号通路诱导HUASMC成骨样分化和钙化。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平滑肌细胞 钙化 受体,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的外周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患者36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观察心理干预是否能改变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心理干预后两周、四周及八周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产生能力均有变化(P<0.01),且在两周、四周及八周后白细胞介素质-2(IL-2)产生能力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一致(P<0.01)。表明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在临床上对烧伤患者启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的康复。

  • 标签: 心理干预 烧伤患者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嘌呤霉素(PAN)致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白细胞介素27(IL-27)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他克莫司(FK506)在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PAN组和FK506组。3组足细胞经处理8 h、24 h、48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IL-27水平的变化,并收集培养的足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IL-27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2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足细胞形态:在各个时间点(8 h、24 h、48 h),PAN组细胞体积较对照组缩小,形态改变;FK506组较PAN组体积偏大并饱满,趋于正常。2.IL-27的水平:在各个时间点(8 h、24 h、48 h),PAN组[(110.00±3.52) ng/L、(302.00±6.23) ng/L、(397.00±8.92) ng/L]均高于对照组[(90.00±5.12) ng/L、(85.00±4.21) ng/L、(88.00±4.2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K506组[(96.00±4.17) ng/L、(107.00±4.86) ng/L、(112.00±6.24) ng/L]均低于PA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IL-27 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8 h、24 h、48 h),PAN组(1.25±0.11、1.57±0.08、1.73±0.13)均高于对照组(1.02±0.02、1.10±0.04、0.96±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K506组8 h时(1.10±0.06)无明显升高,24 h和48 h时(1.21±0.04、1.30±0.09)表达量稍有升高;与PAN组比较,FK506组均低于PA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IL-27蛋白的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8 h、24 h、48 h),PAN组(0.94±0.04、1.56±0.07、1.63±0.04)均高于对照组(0.83±0.04、0.85±0.03、0.8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K506组(0.84±0.05、0.89±0.04、0.91±0.06)与PAN组比较,8 h无明显差异,24 h后IL-27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IL-27蛋白表达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7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病,FK506通过降低IL-27的表达,抑制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为临床应用FK506治疗肾脏病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7 嘌呤霉素 足细胞 他克莫司 肾脏病
  • 简介:10%大鼠空白组(A组)血清培养,③YHMEC含药血清+LPS组,含药血清对PMФ活力的影响与同浓度的空白血清+LPS组比较

  • 标签: 介素影响 分泌肿瘤 因子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和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对早期诊断脓毒症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4月~2013年3月ICU患者71例,按脓毒症分级标准分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和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血清和肽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PCT水平均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随脓毒症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结论联合检测和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对早期诊断脓毒症及判断预后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和肽素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清P-选择白细胞介素-6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各40例,另以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各组冠心病患者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以急性心肌梗死组升高最明显(P<0.01)。P-选择白细胞介素-6升高者与两项指标正常者相比,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P-选择白细胞介素-6水平可帮助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分型,其血清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 标签: 冠心病 诊断与分型 P-选择素 预测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体外诱导兔关节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环氧化酶-2(COX-2)、Ⅱ型胶原的影响及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转导。方法分离兔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用IL-1β不同时间点刺激软骨细胞,WesternBlot检测MMP-13、COX-2的表达。将IL-1β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共育于兔关节软骨细胞不同时间点,WesternBlot检测MMP-13和Ⅱ型胶原的表达,以期获得最佳的作用浓度和时间。使用姜黄素和(或)特异性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3580共培养IL-1β刺激的软骨细胞,RT-qPCR检测细胞MMP-13、COX-2、Ⅱ型胶原;WesternBlot检测p38、p-p38的表达。结果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并鉴定,IL-1β上调软骨细胞的MMP-13、COX-2的表达,姜黄素能够抑制p38的磷酸化,p-p38表达有统计学意义(t=11.22,P〈0.01);姜黄素下调IL-1β刺激软骨细胞的MMP-13、COX-2的表达,同时上调Ⅱ型胶原的表达,与IL-1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MP=15.79,tCOX=10.27,tⅡ胶原=5.00,P值均小于0.01)。结论姜黄素能够通过减少p38的磷酸化抑制p38MAPK途径,显著抑制IL-1β刺激兔软骨细胞分泌MMP-13和COX-2,减少软骨基质的降解,增加Ⅱ型胶原的含量,延缓软骨退变,并对软骨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

  • 标签: 姜黄素 骨关节炎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环氧化酶2
  • 简介:摘要皮肤无菌性脓疱病系非感染性、非毛囊性脓疱病,发病率低且治疗困难。白细胞介素(IL)36受体拮抗剂缺陷(DITRA)是由IL36RN突变所致的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活性下降的自身炎症性疾病,IL-36Ra功能或结构缺陷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促炎因子增加,上调的IL-36受体激动剂可诱导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IL-17,而IL-17是多种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病基础。研究DITRA与皮肤无菌性脓疱病的关系对于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脓疱病,无菌性 皮肤 IL36RN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纳入研究组,另抽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肠球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的含量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214、-0.177、-0.225,P<0.05),肠球菌、艰难梭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r=-0.364、0.192、0.281、0.370、0.281,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存在异常变化,两项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辅助参考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35水平,探讨其在SLE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SLE患者及15名健康体检者血浆IL-35水平,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差异及其与SLE患者部分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非参数的spearmen的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10.7±3.9)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55.2±15.6)pg/ml(P<0.01)及SLE稳定组(25.3±8.1)pg/ml(P<0.05),稳定组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红细胞沉降率(ESR)、24h尿蛋白定量、SLE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与补体(C)3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血浆IL-35水平降低,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IL-35在SLE的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反映SLE活动性的指标。

  • 标签: 系统性 红斑狼疮 IL-3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血清白介素(IL)-23对不同治疗阶段前列腺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北京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共124例,根据欧洲泌尿外科前列腺癌指南TNM分期标准对确诊患者进行分期,并分别检测转移性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mCRPC)组、转移性去势敏感型前列腺癌(mCSPC)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的血清IL-23水平,并对mCSPC患者根据病情是否稳定分组,两组患者血清IL-23水平进行亚组分析,各组患者IL-23水平均结合患者的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mCRPC组患者血清IL-23中位数为79.73(45.61,95.63)μg/L,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中位数30.88(15.01,44.94)μg/L(Z=22.66,P=0.000)及mCSPC组46.10(35.27,80.92)μg/L(Z=11.46,P=0.001);mCSPC组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升高(Z=7.17,P=0.00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CRPC病情不稳定组患者血清IL-23中位值110.25(88.47,159.09)μg/L,明显高于mCRPC病情稳定组患者血清IL-23中位值46.52(44.97,80.33)μg/L(Z=33.99,P=0.000)。mCRPC病情稳定组血清IL-23水平46.52(44.97,80.33)μg/L,与mCSPC组患者46.10(35.27,80.92)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P=0.554)。结论血清IL-23可作为预示mCSPC治疗效果及预警肿瘤转移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白细胞介素类 前列腺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的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测定44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CSF中IL—8水平,并与44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急性期CSF中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恢复期患儿CSF中IL—8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8作为一种免疫因子参与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过程,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指标之一。

  • 标签: 白细胞介素—8 脑脊液 化脓性脑膜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