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正畸移动的范围受周支持组织界限的节制。当牙根突破槽骨骨皮质时,骨开窗、骨开裂或牙根吸收等不良后果的出现概率将大大增加。Andrews的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理论可高效精确指导正畸医师保持牙齿的合适转矩,从而确保牙根始终停留于基骨内。后牙转矩易在腭中缝扩展过程中过分加大,进而导致后牙颊侧骨开窗和(或)骨开裂;而前牙转矩易在内收过程中过分减小,进而导致前牙唇侧槽骨开窗和(或)骨开裂。因此,在行腭中缝和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制订个性化转矩保护方案。

  • 标签: 正畸学,矫正 牙移动 牙周组织 牙槽骨质丢失 骨皮质 转矩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表达,初步探讨Osx与正畸矫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即正畸加力0、3、6、12、24h和3、5、7、14d组,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自身对照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使用自制的加力装置移动磨牙并制备组织标本。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Osx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Osx低表达,实验组于加力5d时Osx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张力区整体上比压力区阳性染色深。结论:正畸力作用下Osx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成骨的调控途径之一。

  • 标签: OSTERIX 牙移动 牙周膜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oxidesynthase,eNOS)在大鼠正畸移动中的表达分布,探讨eNOS在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正畸力牵引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建立大鼠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为:实验加力0、3、6、12、24h和3、5、7、14d。大鼠右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设为自身对照组。制备大鼠正畸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NOS表达分布。结果:对照组有少量eNOS表达,实验组张力区eNOS阳性表达,且随牙齿移动时间不同表达分布发生变化。3h组eNOS即开始表达增强,5d组eNOS阳性表达达到最高峰值,7d组及14d组eNOS表达值开始减少。结论:eNOS参与正畸移动牙周组织改建。

  • 标签: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正畸牙移动 大鼠
  • 简介:目的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类及追踪时间长短。对牙根吸收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发生根吸收超过1mm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结果上切牙的平均根吸收量为(0.45±0.49)mm,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根吸收,其中最大根吸收量为4.58mm。以牙根吸收量为因变量,患者性别、初诊年龄等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与牙根吸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正畸治疗早期有临床意义的上切牙根吸收较为常见,但大多数较轻微。早期根吸收可能主要与患者的个体易感性有关。

  • 标签: CBCT 正畸牙移动 牙根吸收
  • 简介:[摘要] 正畸牙齿的移动是以牙周组织塑建为生物学基础的复杂生理过程,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时间越长,牙根吸收的概率就越大;同时治疗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患者对正畸治疗的满意度。移动越慢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提升治疗成本,延长治疗时间,阻碍正畸治疗的进程。国内外学者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较多,本文就微型穿孔术和物理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微型穿孔术 物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牙周膜干细胞在正畸移动中的作用,探究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幼年大鼠共30只,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实验组15只建立正畸移动模型,在右侧颌第一磨牙给予7d正畸力,观察破骨细胞变化;选取成人15只第一前磨牙,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并给予加压12h,观察加压后牙周膜干细胞mTOR信号通路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在给予加压后,移动的压力侧牙周膜间隙变窄,槽骨破坏严重。可见破骨细胞数量较多。加压后牙周膜干细胞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低于加压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膜干细胞与正畸移动存在明显的关系,其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 标签: 正畸牙 移动 牙周膜干细胞 mTOR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畸移动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行接受正畸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直丝托槽以及多型号Ni-Ti弓丝行正畸治疗,比较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槽骨形态以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槽骨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未发生出血、牙根吸收等不良反应。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正畸治疗6个月后上颌、下颌槽骨密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数据差异明显,P<0.O5。结论正畸治疗对槽骨形态影响小,槽骨密度明显提高。

  • 标签: 正畸 牙移动 牙槽骨形态 骨密度
  • 简介:摘要为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精准的正畸治疗过程,在动物体内进行的正畸操作模拟研究是重要环节。针对不同正畸操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正畸动物模型被应用到实验研究当中。为便于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正畸移动动物模型,本文就模型的不同建模方法、动物种类、主要应用等作出综述,以明确各种动物模型在实验设计上的主要区别及特点,为今后研究者应用正畸移动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牙移动 动物模型 正畸学
  • 简介:本文进行了灯盏花离子导入加速人尖牙移动的临床研究。选择安氏Ⅰ类伴双侧上颌尖牙唇向错位,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共10名应用螺旋拉簧,使双侧尖牙向远中移动。在上颌右侧牙牙龈组织处离子导入灯盏花。结果显示:灯盏花导入侧尖牙牵引到位时,两侧尖牙移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两侧的平均速度分别为0.17mm/天及0.10mm/天。X线观察灯盏花导入侧尖牙压力侧槽硬骨板透光明显,牙周膜宽度增加,表明该侧周吸收性改建程度高,张力侧槽密度增高,表明有新骨形成。

  • 标签: 灯盏花 离子导入 牙移动
  • 简介:目的探讨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移动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修复 正畸
  • 简介:目的:利用小鼠正畸牙模型探究牙周炎静止期局部炎症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C57小鼠,上颌磨牙区腭侧牙龈局部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牙周炎症模型,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槽骨嵴丢失情况。于牙周炎静止期建立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使用30g力值加力7d,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上颌骨骨密度和移动距离。结果:LPS刺激小鼠所致的牙周炎在静止期进行正畸加力,相比于生理盐水注射后正畸加力,上颌骨骨密度轻度降低(P<0.05),移动距离明显增加(P<0.05)。结论:周局部炎症环境可促进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周—正畸联合治疗中的正畸效果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价值,对牙齿移动条件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牙齿移动 脂多糖 MICRO-CT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建立实验性正畸移动保持期的动物模型,以利于研究保持期骨改建规律。方法于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动物实验室,选用36只8周龄雄性Wister大鼠,以上颌前牙为支抗牵引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加力21d后去除加力装置。以每只大鼠的左侧牙弓为实验侧,右侧牙弓为对照侧。在实验侧安装保持装置,分别保持1、3、7、14、21、28d;对照侧不做任何处理。在加力结束后和保持结束后即刻制取上颌石膏模型,测量所有模型的第一磨牙面近中沟与第二磨牙面远中沟的距离,计算加力结束后与保持结束后的距离,比较实验侧与对照侧的牙齿移动距离,评价保持装置的有效性。结果实验侧在保持结束后第一磨牙复发距离明显小于对照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的正畸移动保持期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 标签: 正畸 牙移动 保持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病例后,上、下颌前牙及磨牙向拔牙间隙各自的移动量以及移动类型。方法收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使用HX直丝弓矫治器,因轻度双颌前突求治而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病例26例,在头颅侧位片上,以治疗后猞平面、腭平面和下颌平面为参考平面,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切牙和磨牙向拔牙间隙移动量和移动类型。结果上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50.4±11.5)%,磨牙前移占(49.6±11.5)%;下颌拔牙间隙由前牙后移占(46.2--+10.7)%,磨牙前移占(53.8±10.7)%;上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上中切牙根尖点根方-4.28~11.96mm的范围内(5.00±5.27mm),下中切牙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下中切牙根尖点根方0.85-25.25mm的范围内(14.16±9.27mm);磨牙均为整体近中移动。结论拔除四个第二双尖牙矫治轻度双颌前突,能较好地维持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和前后向位置,并能较好地保持面部美观、微笑丰满度和后牙直立度,达到良好的美观效果。

  • 标签: 第二双尖牙 拔牙 牙齿移动 美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列缺损和过小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效果作以评价。方法选取2013—2015年我院口腔科接诊的13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组病例分为分开修复治疗的对照组与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将两组本次治疗效果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71.2%,两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列缺损与过小正畸修复治疗列缺损与过小临床疗效肯定,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牙齿美观的需求,临床应用受患者一致认可。

  • 标签: 牙列缺损 过小牙正畸 疗效
  • 简介:列间隙除了因正畸治疗设计拔牙而引起的间隙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因素使列形成间隙者。例如:各种错颌畸形、先天或后天缺失、过小和严重的体牙周病等。

  • 标签: 牙列间隙 正畸治疗 错颌畸形 牙缺失 牙周病
  • 简介:摘要随成人患者增多,正畸学者不断寻求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跨学科合作将传统正畸诊治领域不断拓展。周加速成骨正畸(PAOO)是结合骨皮质切开、骨移植及正畸施力为一体的诊间手术,以“局部加速现象(RAP)”为理论基础,具有加速正畸牙齿移动速率、缩短正畸矫治时长、增加槽骨宽度及增强正畸治疗后稳定性等优点。本文就PAOO手术的历史发展、作用机制、临床手术方法、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牙周加速成骨正畸 局部加速现象 成人正畸 骨皮质切开
  • 简介:正畸移动总是伴随着组织改建,即张力侧的骨沉积及压力侧的骨吸收。但如果没有正常的周附着.则不可能获得健康的牙周组织重建。将正畸向骨下袋方向移动.非但不能获得牙周再附着,还会加重邻骨缺损程度,因此建议在开始牙齿移动前,先通过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袋。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理,放置生物膜可以诱导压力侧的牙根表面形成新的再生组织。这种组织具有形成新生结缔组织附着并在正畸后诱导骨修复的潜力。如今,在骨下病损的治疗中使用釉基质蛋白可以获得与生物膜同样的效果。因此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则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应用釉基质蛋白(Emdogain)是可行的。

  • 标签: 引导性组织再生 引导性组织改建 正畸学
  • 作者: 郭丽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8-18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8期
  • 机构:牙颌系统的外科正畸或称正畸外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开展很广泛[1-4],其基本术式有带腭粘骨膜瓣的截骨正牙术、牙旋转术、牙移植术及牙再植术。由于错位牙往往非单牙错位。临床多采用2种术式以上的综合手术方法。2003~2008年,我们对23例上前牙错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获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埋伏的矫治是正畸矫治中的难点,作者根据埋伏的萌出能力及埋伏位置的不同,对12例病例分别采用了通过获得有效间隙而有助于埋伏自然萌出的助萌矫治法(6例),及需口腔外科、口腔内科辅助治疗的导萌矫治法(6例)。本文就这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是、注意事项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 标签: 埋伏牙 EDGEWISE技术 助萌 导萌
  • 简介:周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acceleratedosteogenicorthodontics,PAOO)是基于局部加速现象使牙齿快速移动的方法,由骨皮质切开术发展而来,加快治疗的过程,尤其能满足成年人的治疗需求.文章对PAOO的发展进程、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手术临床操作过程、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作用、风险及并发症等做一介绍.

  • 标签: 牙周加速成骨正畸治疗 牙齿移动 骨皮质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