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观察并评价导管护理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结合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的循征导管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为(6.98±1.51)d,尿路感染发生率42.00%,观察组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为(3.45±1.14)d,尿路感染发生率17.0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00%,观察组为9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护理应用于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 标签: 导管护理 导管相关性 尿路感染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n=278)和对照组(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 13 d,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 vs. 80.4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 vs. 3.802‰,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利用 感染控制/方法 超声检查/利用 危重患者医疗/方法 血管通路装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长导管 CVC使用率 CVC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管专项管理组在住院患者导管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019年3月—2019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应用常规导管管理措施,2019年9月—2020年2月建立导管专项管理组,比较导管专项管理组实施前48例患者和导管专项管理组实施后48例患者导管护理质量管理效果、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2019年9月—2020年2月实施后有导管脱落风险评估(97.92%)、告知住院患者导管护理注意事项以及置管注意事项(93.75%)、导管固定牢固、标示清晰(85.42%)质量相比2019年3月—2019年8月实施前质量有显著的提升,实施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实施前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19.23%下降到6.82%,P

  • 标签: 导管护理质量管理 导管专项管理组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导管护理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导管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数据。结果:实验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导管护理 尿路感染 应用效果
  • 简介:掀开后见气管左后壁肿物约2x1.5x1.5厘米大小,气管内甲状腺 ,见肿物是经由第1—2气管软骨间左后壁0.5厘米直径圆孔突于气管粘膜下

  • 标签: 气管甲状腺 甲状腺腺瘤 腺瘤例
  • 简介:通过对文献的循证分析研究,就气管内吸引提出以下循证推荐措施:气管内吸引只有在充分评估病人有需要的情况下才进行,若病人有能力应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咳出;吸引时操作应熟练、轻柔,吸引前不应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吸引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径的二分之一;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s;吸引负压不超过300mmHg;封闭吸引系统可减少病人吸引过程中肺容量损失;高浓度给氧时间应达到2min;颅脑损伤的病人吸引前应对病人进行彻底的评估,颅内压力增高、心血管术后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扩肺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吸引间隔时间应超过10min。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管内吸引 循证护理
  • 简介:直到计算出的水封管排汽能力Q大于设备的额定蒸发量D,然后根据式(4)计算出水封管排汽速度u,然后计算出水封管排汽速度u

  • 标签: 径计算 水封管内 管内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的护理方法,注重病人的主动配合意识,从而提高麻醉一次穿刺成功率,增加麻醉满意度。方法选择观察50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注重患者术前访视的心理护理,麻醉知识讲解,提高患者配合意识,和配合技巧,观察麻醉后期效果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结果500例患者有16例剖宫产病人,因腹部过于膨隆难以配合维持麻醉体位,其余麻醉穿刺均一次成功。麻醉良好效果,增加病人满意度。讨论术前心理暗示,鼓励,知识讲解,图文示范等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为病人主动配合麻醉提供了可行性。为保证椎管内麻醉成功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脊髓疾病 诊断 手术
  •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解析椎管内麻醉手术护理干预措施,以供临床参考。椎管内麻醉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含鞍区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含骶管阻滞麻醉)。本研究从椎管内麻醉的分类(包括相关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及处理)及椎管内麻醉手术护理措施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麻醉 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内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椎管内麻醉对应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46例择期行外科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椎管内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行切皮时(T1)、行切皮后1h(T2)及术毕拔管时(T3)4个时刻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 (Cor)、β-内啡肽(β-E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效果。结果:T1、T2时刻,两组患者的 ACTH、Cor、β-EP 及 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T0,观察组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应激反应 药物复合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中心静脉置管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各种近期或远期不良结局。随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新生儿CLABSI发生率未呈线性增长。脐静脉导管(UVC)留置超过1~2周时,新生儿CLABSI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在UVC留置7~10 d内换置PICC,可能会降低CLABSI发生密度,但尚未得到循证支持。本文对新生儿CLABSI与导管留置时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合理地计划留置时间,更有效地预防CLABSI。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留置时间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2例接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疗效。结果92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简单、安全、有效,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疗法。

  • 标签: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血液透析患者236例,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191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暂时性留置导管,两组患者均采用强化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