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腮腺导管癌(intraductal carcinomas,IDC)为罕见的、预后良好的涎腺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缺乏经验,急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IDC。患者男性,48岁,因“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2个月”入院。B超检查示:左侧腮腺内实性肿物,考虑腮腺混合瘤。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IDC(低级别)。术后伤口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未复发。

  • 标签:
  • 简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导管的异常细胞的堆积,WHO2003版病理分类不再认为DCIS是真正的乳腺癌,而是一种浸润性乳腺癌(infiltratedbreastcarcinoma,IBC)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人可能会进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DCIS往往在乳腺筛查时(如钼靶、超声等)发现,其诊断治疗比较复杂。复习文献,就其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 标签: 导管内癌 治疗 放疗 他莫昔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ic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胰腺囊性 黏液瘤 NEOPLASM 黏液性囊腺瘤 产粘蛋白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疾病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乳腺导管疾病在乳腺导管造影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影像特点,及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疾病诊断的优势,并分析其病理结果,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20例,包括乳腺癌3例、导管乳头状瘤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及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20例:乳腺常规检查诊断导管扩张4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0例,乳腺癌1例;乳腺常规检查对乳腺导管病变检出正确率40%。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导管扩张6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9例,乳腺癌2例;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病变检出正确率为95%。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极高价值。对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疾病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乳腺导管造影在导管疾病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标签: 乳腺疾病 导管 乳腺 乳腺导管造影 乳头溢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DCIS、DCIS-MI与IDC间的超声特征差异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检查的乳腺癌患者207例,依据病理诊断分为DCIS、DCIS-MI和IDC三组。对比超声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除存在微小钙化外,其他超声影像特征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乳腺癌原癌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CIS、DCIS-MI与IDC的超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依此诊断和鉴别。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导管内癌 超声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DCIS、DCIS-MI是IDC的前驱病变,但从生物学行为、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与IDC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控制病情、防止演变为IDC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DCIS-MI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研究。

  • 标签: DCIS DCIS-MI 治疗
  • 简介:前列腺导管癌(IDC-P)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特征和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变。其概念已提出多年,但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近年研究显示前列腺导管癌是前列腺浸润性癌发展的晚期阶段,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回顾IDC-P的研究历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分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提出在穿刺活检标本中报告IDC-P的推荐模式。

  • 标签: 前列腺导管内癌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由于围拔管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完全,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从而导致一些并发症。麻醉医师有必要采取抑制拔管反应的措施来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多种抑制拔管反应的方法: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以及深麻醉下拔管等。此外,需要明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探寻更佳的抑制拔管反应方法提供基础,进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拔管反应 利多卡因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导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乳腺导管肿瘤的高频声像图表现导管扩张伴有实性突起15例,表现为囊性实性包块的2例,表现为低回声实性暗区的1例;18例乳腺导管肿瘤超声诊断为良性的92%。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乳头状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乳头状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状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导管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胰腺导管 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取2012年1月—2016年11月白银地区来我院就诊乳腺疾病检出的604例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患者64.1%不伴非典型增生,35.9%伴非典型增生(P<0.05)。伴非典型增生患者乳房存在肿物、乳头溢液情况、肿瘤类型、肿瘤大小与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测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术后复发情况主要观察非典型增生情况。

  • 标签: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非典型增生 病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声门下直径预测小儿气管内导管的型号准确性。方法选90例3岁到4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最佳导管型号的选择是依据标准的年龄公式(ID(内径)按mm=0.25X年龄+4)。B组;由超声测量声门下直径选择最佳导管型号。我们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超声预测的导管型号和最终临床最佳导管型号97%的一致性。用年龄公式预测的气管导管型号与临床最佳型号的一致性仅仅为56%。结论使用超声测量声门下气道直径预测导管最佳型号更准确。

  • 标签: 儿童 气管导管 超声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生开始重视对IPMN的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指南,对IPMN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及组织学特征、肿瘤起源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随访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诊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视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头溢液 乳头状瘤 纤维乳管内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