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国内高发的实体肿瘤之一,尽管目前对HCC的综合治疗模式研究越发成熟,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根本原因在于对HCC的进展和侵袭转移研究无法突破。近年的研究发现,肿瘤酸性微环境可能会推动HCC的进展和复发转移。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肿瘤酸性环境下HCC发生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微环境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 标签: 血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 垂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的12例GFAP-A患儿病例资料,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GFAP-A患儿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1。主要以发热(10例,83.3%)为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认知或意识水平下降9例(75.0%)、头痛或头晕6例(50.0%)、呼吸衰竭6例(50.0%)、癫痫发作7例(58.3%)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呈炎性改变10例(83.3%),脑脊液、血清GFAP-IgG抗体阳性分别为8例(66.7%)、9例(75.0%),合并抗体2例(16.7%)。头颅MRI为颅内多发性病灶8例(66.7%),垂直于脑室周围线状放射状样强化1例(8.3%),脊髓长节段受累伴强化4例(33.3%)。录像脑电图背景节律慢化7例(58.3%)。1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或联合丙种球蛋白等治疗,10例(83.3%)好转,1例症状反复,1例因合并多系统感染死亡。结论儿童GFAP-A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综合征,脑脊液或血清抗体阳性,特异性MRI改变,大部分患儿经早期激素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儿童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 脑膜脑炎 脊髓炎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防御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效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肿瘤,通过直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肿瘤微环境中间接调节肿瘤进展。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抗肿瘤效应,亦可通过促进炎症进展等方式促进肿瘤形成。为此,文章重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作为免疫治疗的预测靶标,对临床疾病治疗和监控的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肿瘤 细胞因子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样,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 内皮细胞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烧伤深Ⅱ度创面和感染创面杀菌的作用。方法烧伤深Ⅱ度创面(A组)和烧伤感染创面(B组)各20例,EOW用于2组换药时的创面冲洗,A、B组分别选取同~患者相对部位、相同类型创面以生理盐水冲洗作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在创面处理前(T0)及处理后的第1、4及7天(T1,T4,T,)对创面进行涂抹采样,棉拭采样端接种实验细菌进行培养(37℃培养48h),计算各组创面菌落数,并比较处理后菌落数下降的幅度。结果处理后,各组烧伤创面菌落计数均明显减少(P〈O.01),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菌落数的差值逐渐增大(P〈0.01),呈时间依赖性;A、B组创面菌落数减少的幅度分别大于对照l、2组(P〈O.01)。结论EOW对烧伤深Ⅱ度创面和感染创面杀菌作用优于生理盐水。

  • 标签: 酸性氧化电位水 烧伤深Ⅱ度 感染创面 菌落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GPA心脏受累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山西白求恩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例EGPA心脏受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14)岁,与17例无心脏受累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较(41±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1),提示年龄大小与心脏受累与否有关。EGPA心脏受累16例患者中有症状者4例(25%),1例为首发症状,其余12例表现为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脏MRI异常,其中10例(62%)心电图异常,13例(81%)心脏超声检查异常,1例患者行心脏MRI提示心内膜炎。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中,肺脏受累14例,鼻受累10例,神经系统受累9例,皮肤受累9例,胃肠受累6例,肾脏受累2例。16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均增高,中位值2.46(1.49,3.94)×109/L,且EO与心脏受累有相关性。对核周型ANCA抗体阳性率分析,16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阳性,与无心脏受累组(8例患者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6例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用环磷酰胺。随访至今,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3例失访,其余11例出院后均病情平稳。结论EGPA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心脏各个结构均可以受累,多见于ANCA阴性患者,且心脏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心脏受累 心电图 心脏超声 心脏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测定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临床意义及理论根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36例哮喘轻中度发作患者血清ECP及肺功能最高峰值流速(PEF)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I),并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治疗3个月后以及停用丙酸倍氯米松4周后各复查血清ECP、肺功能.对照组30例为非哮喘病人,仅测定血清ECP.结果哮喘病人血清ECP明显高于非哮喘者,有明显差异(P<0.01).停用吸入激素4周后,哮喘患者血清ECP复又升高,肺功能下降(P<0.01).结论血清ECP是哮喘病一很好的疾病标记物,检测血清ECP在哮喘病的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估计中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哮喘病 血清 嗜酸性粒细胞 阳离子蛋白 ECP 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痰嗜酸粒细胞增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ECOPD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激素治疗组(A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非激素治疗组(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激素治疗组(C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阴性非激素治疗组(D组)。4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测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及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统计6个月内首次发生COPD急性发作时间和COPD急性加重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痰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逐渐降低,且病人MMRC评分逐渐降低;A组较B组痰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更明显,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A组均优于B组(P〈0.05);同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组较C组MMRC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有差别(P〈0.05);A组6个月内首次发生急性加重间隔时间为(110.23±36.23)d,6月内发生急性加重发生率33.6%,与其余各组比较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阳性AE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及早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肺功能,预示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是临床AECOPD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较好指标。

  • 标签: 痰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糖皮质激素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及危险性。对所有患者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检验,>0.5×109/L则确定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果出现HLA不全相合,是引发嗜酸性粒细胞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GVHD、II-IV度急GVHD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的危险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生存率显著较未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上升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与慢性GVHD、急性GVHD发生相关,也是对患者远期预后结局进行预测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以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肉芽肿性血管炎为特点的疾病,原来称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其病理特点是坏死性血管炎,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肉芽肿形成,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冠状动脉等中等血管也可受侵犯,大血管受累者少见。小动脉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该病罕见,多数有哮喘表现,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其他系统受累首发,给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报告1例我科收治的EGPA伴肺栓塞的病例,希望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肺栓塞 白细胞介素-5R B淋巴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梯度回波序列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中硫酸阿托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硫酸阿托品的含量,检测波长420nm,结果:硫酸阿托品在2.5-20μg/m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γ=0.9980),平均回收率为99.6%(RSD=0.91%,n=5),结论:该法不受pH值变化及处方中其它成分的影响,简便,快速,准确。

  • 标签: 硫酸阿托品 酸性染料比色法 复方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药物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典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思路,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3例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CT1例,MRI2例,均曾行X线照片。结果3例病变均为单发,分别发生于肩胛骨、耻骨联合、股骨,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术前均未能得到正确诊断。结论发生在儿童非典型部位的骨嗜酸性肉芽肿通过种影通过各像学检查相互补充、印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全面、细致、综合的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表现
  • 简介:常规组11例接受常规治疗附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碳酸氢钠静滴),机械通气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结果:通气组在治疗开始4、24、48h血乳酸分别降至治疗前的79%、58%和26%,常规组分别为87%、69%和47%(P〈0.05):血pH通气组分别升高2.1%、5.3%和7.1%,

  • 标签: 机械通气 中毒抢救 乳酸性 乳酸中毒 常规治疗 碳酸氢钠
  • 简介:摘要胆汁酸性腹泻(bile acid diarrhea,BAD)是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发病率较高但多被漏诊。近年来欧美国家对BAD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加拿大胃肠病学会于2019年9月发布了《胆汁酸性腹泻的临床实践指南》,这是关于BAD的首个专病指南。目前国内对BAD认识较少。本文介绍了BAD的疾病概况,并对此指南加以解读。

  • 标签: 腹泻 胆汁酸性腹泻 指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