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核病和寄生虫病均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地已报道了多个结核菌和寄生虫双重感染以及结核病与寄生虫病误诊的案例,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不容忽视.结核菌不仅可与单一寄生虫发生双重感染,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与多种寄生虫发生多重感染.在亚洲和东非部分国家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核病患者中约有2.6%~77%感染了不同的寄生虫,呈现出虫种和地区的差异.多项研究表明,与被单一病原体感染相比,结核菌和寄生虫的双重感染能够降低宿主机体免疫机能,使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病程延长、治疗预后差.某些寄生虫病,尤其是肺部寄生虫病,与结核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及肺部影像学特征,易被误诊为结核病,从而导致治疗延误.

  • 标签: 结核 寄生虫病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胃癌与15个STR(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关联。方法胃癌组为住院患者共10例,男5例,女5例;STR对照组是100位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STR包括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D5S818、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D12S391、D18S51、D6S1043、FGA。结果STR中CSF1PO-10.2、VWA-17、D6S1043-17位点的频数分别为0.100、0.450、0.150,对照组频数分别为0.000、0.200、0.030,这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位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CSF1PO-10.2、VWA-17、D6S1043-17位点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胃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早发胃癌 STR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对化妆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可是,最近几年关于化妆品安全事故的事件层出不穷,我国在化妆品领域属于使用大国,所以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化妆品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使用和购买化妆品。文章通过对化妆品原料成分的讲解深入到化妆品在不同层面带给人们的健康伤害和不良反应,同时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便减少化妆品带给人们的伤害,能够放心安全的使用化妆品。

  • 标签: 化妆品 健康 危害 预防
  • 简介:摘要早期成长逆境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线索提示早期成长逆境与生物学老化相关,而目前较为公认的生物学老化指标是端粒长度,故探究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的关联对揭示逆境的相关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不同逆境类型、暴露时间及研究设计对早期逆境与端粒长度关联的可能影响,为早期成长逆境的干预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生长 端粒 早期成长逆境
  • 简介:摘要根据对不同车型AEB系统性能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AEB系统TTC值、AEB制动执行策略与最终制动效能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联性,并依据分析结果对AEB系统的TTC和制动执行策略设定提出了合理建议。

  • 标签: AEB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发肿瘤与15个STR位点的关联。方法早发肿瘤组为早发肝癌、胃癌和肺癌住院患者,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其中,肝癌组9例,男5例,女4例;胃癌组10例,男女各5例;肺癌组10例,男女各5例。STR对照组是100位无关健康个体,男女各50例。STR采用PCR和五色荧光自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STR中D6S1043-17位点的频数为0.103,对照组频数为0.030,该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位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R中D6S1043-17位点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发肿瘤的共同易感基因。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讨论早发肝癌与15个STR(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关联,得出早发肝癌患者STR中D21S11-29位点的频率低于对照组(无关健康个体),其附近可能有早期肝癌的抵抗基因;D21S11-30.2、D3S1358-16、D2S1338-18、D19S433-14、D18S51-14位点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其附近可能有早期肝癌的易感基因。

  • 标签: 早发肝癌 STR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周末睡眠社会时差等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4-5月采用立意抽样按照街道—学校类型—学校3个阶段在深圳市宝安区辖区内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对30 188名1~12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心理行为问题评定采用父母版与学生版困难与长处问卷进行,夜间睡眠时间、周末上床和起床推迟时间、午睡情况等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成长轨迹及健康指数调查问卷》。调整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学习负担和噪声等混杂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95%CI。结果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睡眠不足分别占90.4%、90.1%、98.2%和98.4%,有19.9%的学生不午睡,19.6%的学生周末推迟起床时间≥2 h,35.1%的学生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15.5%的学生每天不固定时间起床。与夜间睡眠时长8~9 h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7~8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睡眠时间>9 h与心理行为问题呈负向关联;小学高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初、高中生夜间睡眠≤6 h者心理行为问题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53(1.85~3.47)、2.41(1.11~5.25),而夜间睡眠>9 h者心理行为问题也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37(1.40~4.01)、5.38(1.79~16.1)。与午睡时间0.5~1 h相比,不午睡及午睡时间<0.5 h都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午睡时间1~2 h还是高中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早上不固定时间起床、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周末推迟起床≥2 h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周末夜间推迟入睡≥2 h,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OR值(95%CI)分别为2.07(1.45~2.97)、1.57(1.09~2.26)、2.66(2.06~3.44)、2.48(1.96~3.15)。结论儿童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不午睡以及睡觉与起床时间不固定与心理行为问题呈正向关联,但夜间睡眠长也是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睡眠的社会时差增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小学低年级学生周末入睡推迟0.5 h即与不良心理行为增加有关联

  • 标签: 睡眠 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疾病的发病率和膳食结构紧密相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就是生存环境的压力大、医保缺失以及膳食营养结构急剧转化。其中膳食营养结构急剧转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近几年来居民的饮食结构逐渐从三低一高型转向三高一低型,使得慢性病发生率不断提高。本文就营养失衡导致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国民身体素质的措施,以期提高国民平均寿命增长率。

  • 标签: 膳食营养结构 疾病发生率 关联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球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出现有了新的进步,但它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与各种肿瘤(包括肺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这凸显了了解其功能的必要性。本文旨在讨论对miRNA的相关研究,特别是针对其与肺癌的关系。本文将简述miRNA在肺癌关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不同种类miRNA在肺癌的生物学进展,治疗和诊断中的角色。临床试验中的一些miRNA相关治疗方法表明,该领域正在走向成熟阶段,最终可能会成为肺癌治疗,诊断和预防的有力工具。

  • 标签: 微核糖核酸(microRNA),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的关联。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的孕妇74例,根据脐动脉血流情况分为正常组(n=37)和异常组(n=37)。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脐动脉血流异常组的孕妇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脐动脉血流正常组(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有强关联

  • 标签: 脐动脉血流 胎儿 不良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消化内科患者治疗期间,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等比例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结果  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与满意度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消化内科患者治疗期间,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获取更高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消化内科 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药物配伍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和统计验证这种关联性。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和临床案例数据,发现了一些药物组合可能导致特定的不良反应,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用药指导和警示。药物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多药联合治疗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通过研究药物配伍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药安全意识,还可以为优化临床用药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药物配伍 不良反应 关联性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血脂异常现状,并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19年3—12月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脂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共纳入广州市中小学生7 797名,年龄(12.2±2.9)岁,其中男生4 194名(53.79%),女生3 603名(46.21%)。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2.49%(974/7 797)、6.44%(502/7 797)、6.62%(516/7 797)、11.31%(882/7 797)和23.83%(1 858/7 797)。初中生的血脂异常检出率最低,为21.39%(675/3 156),与小学生[25.96%(896/3 451)]和高中生[24.12%(287/1 19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08,P<0.001)。男、女生的血脂异常率分别为23.15%(971/4 194)、24.62%(887/3 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30,P>0.05)。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2.50%(923/4 102),低于无课外体育活动者的25.30%(935/3 695)(χ²=8.42,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相比,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血脂异常风险降低了12%(OR=0.88,95%CI=0.79~0.99,P=0.033)。参与大球类运动的初中生血脂异常风险比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低了28%(OR=0.72,95%CI=0.57~0.91,P=0.006)。结论广州市中小学生的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课外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血脂异常低风险相关。

  • 标签: 血脂异常 体育运动 中小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牙周病原体的血清IgG抗体滴度水平与3个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379例老年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卒中发生后3 d内,收集患者血清样品,检测9种牙周病原体的血清IgG抗体滴度水平。3个月后随访,计算m-RS评分。结果3个月随访时379例患者中104例(27.4%)m-RS评分≥3分。调整年龄和性别后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亚型、入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为3个月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05)。在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后,9种牙周病原体中只有具核梭杆菌血清IgG抗体滴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了3个月不良结局的风险,每标准差滴度增加的比值比(OR)为3.01(95%CI:1.73~5.23,P<0.001)。曲线拟合显示,具核梭杆菌血清IgG抗体滴度水平与3个月不良结局的关系接近线性正相关(χ2=15.333,P<0.001)。分层分析显示无亚组变量,包括饮酒和吸烟习惯,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脑卒中的既往史显著改变了具核梭杆菌血清IgG抗体效价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联(交互作用的P值分别为:0.985、0.708、0.388、0.903、0.613、0.700、0.611)。结论具核梭杆菌血清IgG抗体效价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抗体滴度越高,不良结局风险越大。

  • 标签: 具核梭杆菌 脑缺血 预后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35岁青年肥胖男性游离睾酮指数与胰岛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0月于肥胖门诊就诊的82例青年肥胖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游离睾酮指数三分位数分为3个亚组。对研究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定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Matsuda指数)作为胰岛细胞功能评价指标,分析游离睾酮指数与胰岛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青年肥胖男性人群中,随着游离睾酮指数水平升高,总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Matsuda指数水平均升高,而腰围、体重指数、餐后1 h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HOMA-IR水平则降低(均P<0.05);游离睾酮指数与HOMA-IR呈负相关(r=-0.386, P=0.016),且经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围后,相关性仍有线性趋势(P趋势=0.034);游离睾酮指数与Matsuda指数呈正相关(r=0.280, P=0.004),但经校正上述因素后,关联性消失(P趋势=0.623)。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经校正后,HOMA-IR每升高1个单位,游离睾酮指数降低14.1%(OR=0.869,95%CI0.767~0.984, P=0.028)。结论游离睾酮指数是青年男性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状态的预测指标,但其和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联可能是由肥胖引起。

  • 标签: 游离睾酮指数 胰岛功能 胰岛素抵抗 肥胖
  • 简介:摘要为探讨神经性贪食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本文通过搜索神经性贪食与2型糖尿病结局相关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时限至2020年1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有7项观察性研究(n=19 240)进入本文分析,3篇为队列研究,4篇为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性贪食症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非神经性贪食者高[相对危险度=2.09(95%可信区间 1.64~2.68),P<0.001];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也证实神经性贪食会增加成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值比=2.85 (95%可信区间2.20~3.69),P<0.001]。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神经性贪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性贪食 糖尿病,2型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