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古罗马著名诗人卡图卢斯作品中的性元素一直广受争议,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学界研究的深入,其复杂性逐渐呈现出来。卡图卢斯诗歌中的性语汇、性描写既反映了古罗马社会以支配者/被支配者关系为基础的性伦理和背后的意识形态,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并对其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古罗马诗歌 卡图卢斯 诗学 性政治
  • 简介:新型宗教活动在各地的普遍出现是带有全球化性质的现代现象。在俄罗斯,苏联体系崩溃之后.旋即出现了新型宗教,以适时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本文以西伯利亚不同地区收集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分析1990年代普遍存在的新型宗教活动的特点。“新时代”宗教对生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被认为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西伯利亚农村作家的创作是西伯利亚新型宗教出现的思想前提。作为社会乌托邦的现代形式,新型宗教活动回应了社会需求,为解决一系列道德与生态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新型宗教活动 西伯利亚地区 生态问题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人,也是最具争议的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继承了非裔美国知识分子引领种族未来的责任意识。在学术层面,他致力于使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恢复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阐释的主体性;在政治层面,他的文学一文化策略由对抗主流立场转为寻求“合作”。在将非裔美国人推向更宽广的政治文化舞台的过程中,盖茨的伦理性受到冲击,造成他对自身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叛”,并引发出关于他的广泛争议。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后民权时代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共同埔谓。

  • 标签: 盖茨 非裔美国人 公共知识分子 伦理困境
  • 简介:本文从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对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中的男生女性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性别角色错位 男生女性化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万’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中西方 历史建构 性别 批评理论
  • 简介:中国的女性文学/性别写作的批评和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显学”。毫无疑问,较之整个80年代在性别研究层面的勉强、无力和尴尬,90年代的学者和批评家已握有更为得心应手的理论利器,庖丁解牛式的批评结论常常应声而出,海量的研究成果、壮观的研究队伍,无不确确实实地展示了这一学术领域作为“显学”的力量感和存在感。

  • 标签: 性别研究 写作研究 “后人类” 反现代性 阶级分析 检讨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印华女作家从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出发思考人生,儒家文化精神和印尼社会传统观念沉淀于印华女作家的无意识中,影响着她们关照人生的方式.她们的书写是她们在印尼社会的历史遭遇与现实处境在文学上的一种折射.本文以一种历史、政治、文化和女性意识交织的视野去分析她们的文学创作.

  • 标签: 印华女作家 历史与现状 家国背景 文化背景
  • 简介:本文从解构的视角,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去解读、阐释汤亭亭的,从而发掘汤亭亭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的性别、种族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和质疑.指出汤亭亭并非一个单纯的'解构者':她在消解性别、种族、文化对立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重建了对立概念间的互动和融合,并重新评价了这些互动和融合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

  • 标签: 性别 种族 文化对立 解构 汤亭亭 《女勇士》
  • 简介:摘要网络文学的崛起和不断成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其“文学性匮乏的质量短板”也引来尖锐的批评。而坚守其文学原点,在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发挥个性化的基础上承担伦理责任,是网络文学赢得社会文化的尊重的必经之道。

  • 标签: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诗言志 诗缘情 美刺与教化
  • 简介:易卜生早期诗剧《觊觎王位的人》叙述了霍古恩国王与斯古利伯爵围绕王权而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作家以人物之间的种种伦理关系为着眼点,揭示了由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伦理到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伦理之历史转变:霍古恩与斯古利君臣之间的冲突表明新旧伦理观念的对立斯古利与彼得父子之间的失望与希望表现了对旧王权伦理的维护及最终失败的命运而霍古恩与玛格蕾蒂夫妻之间的爱情关系,则肯定了特定政治语境中个人爱情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霍古恩的最后胜利,说明公众与国家利益超越了家族与个人利益,新的政治王权伦理原则最终得以确立。剧本以复杂的伦理关系为切入口,从而让易卜生进步的政治伦理思想得到了充分表达与完整体现。

  • 标签: 王权伦理 家族利益 国家政治 《觊觎王位的人》
  • 简介:叙事伦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研究形式,主要是对小说所呈现的“故事伦理”以及叙事中如何展现伦理意蕴进行阐述,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和分析.一般来说,除了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外,人们对阿拉伯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本课题将对阿拉伯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伦理叙事进行解读.

  • 标签: 纳吉布·马哈福兹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伦理 叙事
  • 简介:摘要当前,卫生高职院校传承与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观念,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卫生职业院校传承培养医学伦理观念的最终效果。本文将重点论述新时代下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观念的培养策略。

  • 标签: 新时代 卫生职业院校 医学伦理观念 培养
  • 简介:儒家学者非常关注夫妇之间的关系。夫妇关系的和谐,是儒家学者的理想。《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源宠妾虐妻,导致妻子自杀;狄希陈宁愿遭受妻子薛素姐的重重虐待,也不肯休妻;狄希陈受到童寄姐的虐待,仍然甘之如饴。他们都与儒家理想的夫妇关系差之甚远。《醒世姻缘传》中惧内现象的流行,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也反映了男性对女性权威地位的承认与肯定。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夫妇关系 儒家 晁源 狄希陈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伦理身份,并进一步探析影响人物悲剧命运的伦理因素。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红字》,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象征意蕴等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红字》虽然选择爱情这一永不衰竭的主题,但却没

  • 标签: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浪漫主义小说 文学伦理学 伦理因素 海斯特
  • 简介:“忠实”伦理观试图将文学翻译批评束缚在“忠”与“不忠”两个极端,从而使其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沼。德里达的“延异”概念认为能指所指涉的事物只是一个虚幻的在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消解了意义的绝对性,也终结了“忠实”的神话。这样的解构促成文学翻译批评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同时也促使研究者转而探究影响译文面貌的诸多文本外因素。

  • 标签: 忠实 延异 解构
  • 简介:“降妖除魔”模型是古代神魔小说的基本结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明之神魔小说有这样论述:“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在文本中处于对立状态的“神仙”和“妖魔”虽然多非世俗凡人,但其身上所凝结的精神内涵却是世俗世界的体现.集中代表着特定时代语境下主流社会对“善恶”的评判标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个体成长 革命伦理 模型 《中国小说史略》 神魔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