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留置导尿管拔除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00例足月单胎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观察组于术后12~24小时拔管,对照组于术后6~8小时拔管。比较两组产妇舒适程度、术后排气时间及拔管后尿路刺激症状。结果观察组产妇舒适度比对照组舒适程度有明显提高,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时间、尿潴留和尿路刺激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2~24小时拔除尿更利于产妇的恢复。

  • 标签: 剖宫产术 留置尿管 拔管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方法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同一份静脉血在室温下采血后不同时间RBC、WBC、Hb、PLT、MPV的结果。结果不同时间段测得的RBC、Hb、WBC、PLT无明显差异,MPV在4h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时间延长,MPV逐渐增大。结论除须特殊监测MPV的标本外,在室温下常规标本可在24小时内保持稳定。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放置时间 静脉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原因,探讨相关处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接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其中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患者40例(观察组),正常愈合患者4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处理措施。结果在年龄≥55岁、粉碎性骨折、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康复锻炼差等方面,观察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影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的因素较多,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减少延迟愈合或术后不愈合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延迟愈合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探讨高压氧在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选择其中80例,随机分进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期间做好相关记录,在分别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骨痂质量以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骨痂质量差异不明显,治疗2个月和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骨痂质量比常规组患者的骨痂质量明显高;同时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情况比常规组患者的治愈情况明显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用于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显著。

  • 标签: 高压氧 四肢骨折 延迟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在长期不愈合创口的换药过程中根据表皮干细胞(ESC)及表皮生长因子的特性,有效地利用其再生修复能力以促使创口早日愈合。方法对长期不愈合创口采用合理的换药方法,激发表皮生长因子活性和表皮干细胞的再生功能。在整个换药过程中,去除陈痂以促进局部创口的血液循环;无菌操作以控制感染;使用营养性药物以提高ESC及细胞因子的再生功能。特别是在创口愈合中晚期,使用黄芪类去腐生肌的中草药以促使创口的早日愈合。结果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长期不愈合创口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换药,愈合效果显著。结论根据人体表皮特有的干细胞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再生特性合理换药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不愈合创口问题。

  • 标签: 表皮干细胞 生长因子 黄芪类中草药 长期不愈合创口 换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施行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32例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为观察目标,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6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下床行走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予以统计对比。结果在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下床行走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施行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创伤 感染性骨折 愈合不良 康复训练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MR在剖宫产术后子宫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龙岗区人民医院8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检查图像,观察子宫复旧过程及复旧不良的MR表现,观察子宫切口愈合过程及愈合不良的MR表现。结果在80例剖宫产患者中,术后子宫复旧良好70例,MR表现为子宫大小、形态恢复正常,宫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子宫内膜连续;切口表面光整,T2WI信号逐渐接近正常子宫壁信号。复旧不良10例,表现为子宫腔积血(液)5例,宫腔内残留1例,胎盘植入2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血肿1例。其中发现子宫肌瘤6例共9个病灶。结论MR能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对复旧不良及切口并发症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可以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准备方法对术后切口愈合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外科所收治80例手术室病患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40例。观察组采用不剃毛皮肤准备处理法,常规组则为剃毛皮肤准备处理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病患的术前的皮肤损伤指标评分、术后切口愈合指标评分、术后切口感染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患,采用不剃毛皮肤准备处理法,术前皮肤损伤率相对较低,能提升术后切口的愈合效果,有效控制病患术后切口实际感染率。

  • 标签: 皮肤准备 感染 切口愈合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康复新液纱条填塞瘘管切口,对照组40例采用甲硝唑纱条填塞瘘管切口,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疼痛、分泌物量、肛门功能、创面愈合率及愈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伤口疼痛、分泌物等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肛瘘术后应用康复新液能加速创面上皮细胞修复,缩短肛瘘术后创面修复时间

  • 标签: 康复新液 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良好的备皮方法,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针对不同的手术部位,采用六种不同的备皮方法,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不同的备皮方法切口愈合的情况不同。结论针对不同手术部位,采取良好的相应备皮方法,能将术后切口感染几率降到最低。

  • 标签: 备皮 方法 切口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对消化性溃疡愈合与复发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了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200例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查结果和胃镜检查结果情况。结果在进行根除治疗后,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有76例患者完全治愈,另有102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89%,在半年后对200例患者进行胃镜复查,其中又11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复发率为5.5%。结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为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对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抑制复发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根除 愈合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龈下刮治中超声和手工器械结合时不同应用顺序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临床典型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20例,将患者以上下颌中切牙牙缝为基准将上下颌牙分为两个区,患者左侧上下颌牙齿为实验区、患者右侧上下颌牙齿为对照区。实验区牙齿采用先手工器械刮治后超声震荡方法,对照区牙齿采用先超声再手工器械刮治后再辅以龈下超声震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5日、45日、90日复诊的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情况及X线片情况。结果对照区牙齿治疗后结果显示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及X线片牙周组织愈合情况均优于实验区牙齿。结论牙周龈下刮治中先用超声洁治再用手工器械龈下刮治并辅以龈下超声洁治术的顺序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龈下刮治 慢性牙周炎 超声 手工刮治器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湿性敷料和湿性疗法用于慢性溃疡性伤口创面换药与应用传统敷料的外科换药方法对慢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换药次数、治愈时间的区别,探讨治疗慢性溃疡性伤口的最佳方法。方法将52例慢性溃汤的伤口按收治日期单双日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施乐辉系列伤口湿性敷料,每3~7天换药一次,对照组采用以0.9%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用0.2%碘伏消毒创面,敷以碘伏棉纱加传统灭菌敷料,每1~3天换药1次。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换药次数。结论选用施乐辉系列湿性敷料用于慢性溃疡性伤口,可加快伤口表皮细胞的迁延速度,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敷料,在换药次数、治愈时间优于传统换药方式。

  • 标签: 慢性溃疡性伤口 湿性敷料 创面换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不同外科方法治疗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后伤口不愈的效果。方法择取在我院行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伤口不愈的58例病人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这些病人列入实验组(30例)、参照组(28例),参照组应用常规外科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应用双侧胸大肌肌皮瓣边缘松解平移术进行治疗,评比两组治疗效果、引流时间、住院天数及再次手术率等情况。结果与参照组病人的治疗情况相较,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显效率更高,引流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5)。结论采用双侧胸大肌肌皮瓣边缘松解平移术对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后伤口不愈的病人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且有助于缩短伤口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

  • 标签: 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手术 术后伤口不愈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病损及炎性。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皮下或软骨下形成硬结,称为痛风石或痛风结节。痛风结节经皮破溃排出白色石灰粉末状尿酸盐结晶,合并感染,经久不愈。2016年我科收治了1例左手背痛风石溃疡破溃化脓伴感染,深度达到肌层、肌腱,未见明显的骨质外露,经伤口换药后1个月愈合。现报告如下。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破溃感染化脓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1例痛风石破溃伴有严重感染化脓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医护配合,循证运用,入院后请外科会诊及查阅相关文献后,采用5%碳酸氢钠液侵泡创面后用刮匙清理,尽可能将结节内的尿酸盐结晶清除干净,以便加快伤口愈合,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创面1,再用我们的0.9%氯化钠冲洗伤口,TDP灯照射,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针对有化脓性的伤口,用双氧水进行冲洗伤口,再用我们的0.9%氯化钠冲洗伤口,TDP灯照射,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每日换药一次,根据创面情况酌情增加换药次数,直到创面结痂。用抗菌银离子凝胶涂擦,纱布覆盖于患处后予绷带固定,每24h更换1次绷带固定时应注意保持患肢功能位,每8h观察患者被包扎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等,并询问听取患者的主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得到有效的护理,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关节疼痛缓解;痛风石破溃创面干燥结痂,化脓性伤口愈合,三餐规律,基本能执行低嘌呤的饮食原则,养成了每日饮水习惯,基本掌握自我护理。结论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破溃化脓性的伤口采用双氧水冲洗,5%的碳酸氢钠浸泡冲洗,在使用0.9%氯化钠冲洗,再使用TDP灯的照射,使用我们的抗菌银离子凝胶能够缩短病程;一旦发现痛风石破溃,应检查尿酸水平,并及时从全身和局部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治疗,其中局部的创面处理至关重要。痛风患者采用个体化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并加强出院后的随访教育,期望最终帮助患者做好自我管理,达到真正行为改变,延缓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了1例鱼石脂软膏外敷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伤口的病例,护理重点局部创面护理,创面细菌培养,减压护理,大小便护理,加强营养,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我们发现采用鱼石脂软膏外敷治疗2型糖尿病伤口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容易愈合愈合后不会引起局部挛缩、功能障碍,换药时不会导致创面撕裂,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简、易、效、廉,值得推广。

  • 标签: 鱼石脂软膏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手术伤口中应用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效果观察。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8月实施手术治疗的80例胃肠疾病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减张缝合技术,观察组患者实施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伤口缝合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偏少,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和伤口裂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伤口裂开发生率不大,差异不大(P>0.05)。结论抗菌薇乔缝线行内减张缝合在胃肠手术伤口中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伤口感染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菌薇乔缝线 内减张缝合 胃肠手术 伤口
  • 简介: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各种复杂、难于性创面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充分引流创面渗液,消除水肿,降低创面细菌数量,增加局部血流量,以达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的目的。本文从负压伤口疗法(NPWT)的关键技术及使用方法、在治疗严重创伤后感染两方面,系统回顾了对严重创伤后感染创面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方法 封闭负压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