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北京大兴米店汉墓出土的两件铜镜做了科学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结论,为考察汉代铜镜的铸造技术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金属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高米店汉墓 铜镜 金相学 能谱分析
  • 简介:土遗址边坡加固不同于一般边坡加固是在于其文物属性。对于陡濒临倾倒的边坡一般采取"去头补脚"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对于土遗址边坡须遵从原状保护的原则。土遗址边坡加固后演化过程具有独有的特征。为此,边坡的变形监测资料对分析边坡变形演化规律及边坡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南瑞大坝全自动变形监测仪对交河故城51-3亚区濒倾边坡加固后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精度达0.01mm。通过对变形数据分析,阐明其变形行为特征,进而挖掘加固后边坡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加固后边坡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常态稳变和局部突变特性;变形可划分为明显的趋势性变形、周期震荡式变形和随机性变形。研究结论对于类似土遗址边坡加固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陡濒倾 土遗址边坡 变形行为 非线性 周期性 随机性
  • 简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5份核心期刊文物保护科技方向的被引论文,统计分析基金论文、发文时间、关键词、发文作者工作机构等各评价指标,结合文献计量学及定量分析方法,管窥中国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动态,探究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几大关键性的研究聚焦点。通过分析,从文物材料及制作工艺、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方法、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材料研究、考古科技研究、互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简要进行了研究聚焦点的归纳和提炼。

  • 标签: 高被引论文 文献计量学 研究聚焦点 文物保护科技
  • 简介:为了纪念大连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为了缅怀那些为了争取民主与自由,追求自身解放与幸福而进行顽强抗争的先驱们,为了讴歌那些为了大连经济腾飞、为大连走向世界而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也为了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激励后来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在星海广场划出2.16公顷土地,动工兴建了这座具有创新性质的综合性博物馆。

  • 标签: 大连现代博物馆 陈列工作 艺术品位 陈列设计 科技创新 人本意识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本实验采取了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光谱技术由于其非接触、光谱信息丰富能够无损地应用于壁画的病害检测上。首先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不同起甲病害程度下的壁画光谱图像,提取出壁画从未发生起甲到碎片脱落的病害周期内各个阶段对应的光谱信息,从而建立起甲病害光谱数据库;然后分别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三种评估模型对此光谱数据库进行训练,并且通过平均误差、决定系数的大小决定评估模型的优劣。实验结果显示PLSR取得了较好的评估结果,同时利用PLSR评估模型中的加权回归系数得到光谱中的重要波段;之后运用PLSR评估模型对未标注风险情况的壁画进行逐像素点的病害风险评估,获得壁画的起甲风险评估图。实验结果显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对敦煌壁画起甲病害进行风险评估。

  • 标签: 高光谱技术 敦煌莫高窟 壁画 评估 起甲
  • 简介:《敦煌学辑刊》是我国第一份专门刊登敦煌学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刊物,在刊发敦煌学研究成果、推动敦煌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对《敦煌学辑刊》(1983-2011年)刊发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总发文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显示了敦煌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三个时段的论文总被引量分别为1018次、1228次、1131次;被引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宗教、历史、考古、民族、文献、地理、文学、艺术等;项目基金的资助推动了敦煌学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被引论文已显示出敦煌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交叉性和综合性。

  • 标签: 文献计量学 《敦煌学辑刊》 高被引论文 学术影响力
  • 简介:2000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皇一鱼塘内打捞出一批青铜器,共有5种12件,即鼎5件、盈4件、盘1件、匾1件、车辖1件。其中1件铜鼎和2件铜釜上铸有铭文,应为西周中晚期应侯见工墓被盗之物。

  • 标签: 应侯 应国 平顶山 铜器 铭文 西周
  • 简介:同志们: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全馆干部职工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总结和回顾2012年的工作。畅谈和展望崭新的2013年。过去的2012年,是甘肃省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全馆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同志们对甘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馆党委,向辛勤工作一年的全体干部职工,

  • 标签: 扬帆 干部职工 博物馆发展 稳步推进 甘肃省 同志
  • 简介:2011年10月,为配合恩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考国内先进成熟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对恩施州宣恩县罗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标语墙进行了整体揭取和保护修复,效果良好。这是湖北省对该类文物的首次揭取和修复,为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恩施州宣恩县 红军标语 揭取 修复 保护
  • 简介:2017年7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境内的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田野工作,清理了M189的12座陪葬基。这些陪葬墓顶部均有圆形积石,自南向北呈弧形分布于主墓葬东侧?大部分人骨都是上肢和头部遭到破坏,因此墓葬可能曾遭到报复性扰动。出土遗物有铜器、陶器、铁器及金银器等,其中3面铜镜为汉文化遗物,其余均为典型匈奴文化遗物。墓葬的布局特征表明这些死者可能是贵族的殉葬者。这是蒙古国境内第二批经过系统发掘的匈奴贵族陪葬墓,与同墓地M1的陪葬墓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 标签: 中蒙联合考古 高勒毛都2号墓地 匈奴 陪葬墓
  • 简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独具魅力的石窟寺艺术凝聚了不同民族的宗教热忱和对真善美的憧憬,融汇了各式建筑、雕塑、壁画之精华,恰似一颗颗人类文化育成的“珍珠”,光照千秋。

  • 标签: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 石雕艺术 河南 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