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麦积山第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麦积山第127窟 七佛图像
  • 简介:泰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傅宪国Inthepastseveraldecade:,theearlyBronzeAgearchaeologyofThailandhasmadeagreatprogress.Thispaperintroducesandre...

  • 标签: 青铜器 遗址 青铜文化 公元前 冶金考古 泰国
  • 简介: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区孢粉分析方法复原古植被特征,同时结合遗址区广汉亚粘土层古土壤的地球化学行为分析结果得出,金沙遗址文化期内气候总体上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并有温暖湿润与温暖干旱气候变替现象发生。

  • 标签: 成部市 金沙遗址 古环境 孢粉分析 文物考古
  • 简介:天津钱币研究会于1987年6月18日在天津市正式成立,钱币研究者,收藏者和爱好者共八十四人参加了大会。会议通过了天津钱币研究会章程(草案),协商选举产生了有十三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聘请王占九为顾问,推举侯贵国为会长,彭子勤、罗真、刘金章、唐石父为副会长,马仲麟为秘书长,朱新天、田锋、邱思达为副秘书长。

  • 标签: 石父 仲麟 田锋 中国钱币学会 八十四 金章
  • 简介:人民币票样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印制,并按规定程序和手续分发各支行存档备用,是正票的样张、样币,不准流通。发行票样,是为了使银行、海关、公安等部门及人民群众熟悉新发行的人民币面额、图景、花纹、颜色等特征,以便识别假钞。

  • 标签: 人民币 票样 中国人民银行 收藏 人民群众 发行
  • 简介:庙底沟二期文化研究罗新,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和不招寨发现的釜灶、鼎 ̄①;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及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等单位合作在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发现一件陶(当时称陶鬲) ̄②。原认为是仰韶文化的...

  • 标签: 文化类型 大汶口文化 仰韶村 陶鬲 三里桥类型 东下冯
  • 简介:在蒙古族的历史上,除元朝曾铸行过多种铜币外,自元朝灭亡后,直至整个明朝(公元1368-1644年),无论东蒙古还是西蒙古,皆未铸行过任何铜币。清朝初期,西蒙古准噶尔部兴起;噶尔丹统治时期,更称汗建国,征服叶尔羌汗国。传至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更兼并了天山南路,势力大盛,经济力量暴涨,于是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开始铸行普尔钱。这是一种西方形制的打压铜饼币。

  • 标签: 准噶尔汗国 普尔 经济力量 蒙古族 清朝初期 准噶尔部
  • 简介:利用比色法测量经光或热老化后,丝纤维中[NH3]和[-NH2]的含量,由此推断出导致丝织品老化的主要因素是氧化作用还是水解作用。为研究古代丝织品的保护、改善丝织品的保存环境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年代久的样品中[NH3]和[-NH2]的含量较高。

  • 标签: 丝织品的保护 热老化 光老化 比色法
  • 简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玉器残块的显微结构、元素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属单斜闪石类型中的透闪石系,其透闪石含量在85%以上.出土玉器样品应归属为青玉种类,玉料较好,属中上水平的玉料.根据我国玉器文化的历史和和田玉的矿物特征,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类似于和田玉矿物.

  • 标签: 宝鸡益门 玉器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 X-射线衍射仪(XRD)
  • 简介:徐州苗山汉乐舞画象之研究杨孝军,郝莉荣钟鸣鼎食,轻歌曼舞,一个社会文明开化的象征与太平盛世的社会标志。汉代在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封建帝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疆域辽阔,张骞几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等民族国...

  • 标签: 汉画像石 江苏徐州 舞蹈艺术 画象 武舞 长袖舞
  • 简介:在整理洛阳唐代墓志石刻时,我们对卢正道神道碑作了实地考察,又据有关资料检出二件与卢正道有关的碑刻,最近又见到他的墓志,依据这些材料对卢正道的家世、生平、葬地等作一初步研究

  • 标签: 唐朝 卢正道 墓志 碑刻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汉书.食货志》载:“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下。“《史记.平准书》云:”故吴诸候即山铸钱(索隐:案即训就,言就出铜之山铸钱,故下文云即山名铜山是也,一解“即山”山名也……)。”这里即山应作山名解,“即山”就是“藉山”。汉设铜官,也就是今日的铜陵“铜官山”。1986年安徽省考古所成立皖南古铜矿考古课题组,先后对青阳、南陵、繁昌、贵池、泾县、铜陵等县展开调查,从墓葬和窖藏中先后出土一些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 标签: 称量货币 青铜斧 《汉书.食货志》 《史记.平准书》 渊源 商代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的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为了探索研究出土脆弱粉彩陶俑的保护方法,采用偏光显微粉末法(PS-PLM)对11种颜色颜料进行了分析鉴定.用X-射线衍射对文物表面土壤溶盐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试,测得干土含盐量高达2.5%.先用WO-W02型有机硅对粉彩进行预加固,再用8%Na2[Na4(Po3)6]溶液多层纸张贴敷法对粉彩俑进行了脱盐处理,然后进行保色,拼对粘接,再加固和表面保护,保护后的粉彩俑色彩鲜艳,无炫光,触摸弹击粉彩不掉色,保持了器物的原貌.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 标签: 西汉初期 粉彩陶俑 保护研究
  • 简介:2006年1月出版之拙著《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最新增订本·彩图本)中,增订了迄至2005年11月我对中自古陶瓷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见解,兹节录于后,补以必要注释,凑成小文,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古陶瓷 窑址正名 文物考古 价值观念 文化交流
  • 简介:以村头遗址两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亚热带山前滨海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遗址周边可供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构建“食物网”。并以文化遗存乃人有效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创造物为思路,初步复原遗址居民的生计方式。

  • 标签: 村头遗存 亚热带山前滨海环境 自然资源 食物网 生计方式
  • 简介: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典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 标签: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 农业 作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