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6月11-12日,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美国族裔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丹麦、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塞拉利昂等国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报刊的学者,共八十余人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美国历史 社会文化 族裔 《世界历史》 近现代史研究
  • 简介:从抗战末期开始,资源委员会为完善战时电力发展计划及奠定战后振兴工矿的基础,将电力作为重工业发展的重心。在当时中国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资委会将目光投向了有实力的美国电力企业,其所属的中央电工器材厂代表资委会与美国西屋公司进行了接触,在中方做出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并将之付诸实施。但因中国国内形势变化等原因,最终双方的合作被迫结束,不过中方在合作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收获。

  • 标签: 资源委员会 中央电工器材厂 西屋公司 技术贸易合作 中美关系
  • 简介:美国教育源于独立之前的殖民地时期。清教在美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普及宗教理念,服务宗教使命奠定了这一时期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成为其原动力。造就教会高级人才,培养牧师队伍,催生了美国早期的高等学府。教派众多,繁荣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迫使各个学院逐步放弃教派门户之见,实行宗教宽容与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宗教办学宗旨日趋式微,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发展,培养各方面需要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理念和实践。在此过程中,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逐步完成了从宗教走向世俗,从出世走向入世的过渡,孕育出自由平等竞争、独立自主、多样化办学的特色,对后来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导向性影响,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本质特征形成的滥觞。

  • 标签: 美国教育 殖民地时期 清教
  • 简介:1819年,美国出现严重经济衰退。这场经济危机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抗议活动。在市场不断扩展的19世纪初,商业化与工业化加速了对美国传统生活的冲击,人们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的理解趋向于多样化与复杂化。相当多的人开始进入市场,渴望获得平等机会,这个过程推动了精英与民众关系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进程推动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而19世纪中后期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反过来也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改变。

  • 标签: 1819年经济危机 精英 民众 民主 资本主义
  • 简介:荒淫无度的查罕杰(1569年-1627年)皇帝的头衔,其含义为“世界的征服者”。莫卧尔帝国:印度的伊斯兰教国家。1526年帖木儿后裔巴卑尔攻占并灭亡德里苏丹国后所建。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年-1605年)几乎统一南亚次大陆。文中的查罕杰皇帝于1605年至1627年为莫卧尔帝国统治者。

  • 标签: 帝国 大使 英国 伊斯兰教国家 南亚次大陆 统治者
  • 简介:本文梳理了中国驻旧金山首任总领事陈树棠(1828-1888)在任期间(1878-1882)的相关材料和事迹,重点关注他如何应对加州排华运动问题。作者目前正在撰写关于第二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1882-1885),著名外交官、改革家、诗人黄遵宪(1848-1905)的系列文章,本文可视为这些文章的引子。

  • 标签: 傅列秘 陈兰彬 陈树棠 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 排华 黄遵宪
  • 简介:美墨战争发生在19世纪美国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是美国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在美国国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国家目标的外交大辩论。辩论从得:克萨斯兼并开始,涉及宣战、拨款、领土兼并以及奴隶制的扩展等诸多问题,但其核心主题在于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自由事业是否相容,美国的国家目标是追求领土的扩大,还是自由的延续,从而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权力与自由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 标签: 权力 自由 美墨战争 美国外交
  • 简介:<正>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托拉斯的典型,它的早期发展(指美孚1870至1911年的历史)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美国工业大企业的先驱,首创托拉斯这一垄断组织形式,为其它工业部门大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楷模。美孚的发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

  • 标签: 托拉斯 中小企业 自由竞争 组织形式 工业部门 美国工业
  • 简介:19、20世纪之交,美国进入工业社会,科技发明、城市化和新闻业的发展影响了传统的隐私状况。催生了新的隐私诉求。新闻报刊无度地侵犯私人生活,引起美国中产阶级精英人士的不满,在他们之中形成了一种"私人生活不受打扰"的个人权利观念。然而在具体司法实践之中,这种权利观念并未被普遍接受。纽约州上诉法院在1902年"罗伯森诉罗切斯特折叠纸盒公司案"中,明确拒绝了隐私权的存在,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促使纽约州通过了保护隐私的州法令。此后,在其他州也相继出现了支持隐私权的判例和立法。不过,最终形成的隐私权利偏离了原先的构想,仅仅禁止盗用姓名、肖像和照片的行为。这一结果,根植于世纪之交美国社会对言论出版自由的重视、大众社会与阶级分化的形成、财产权利和个人权利的冲突之中。

  • 标签: 隐私权保护 上诉法院 隐私保护 私人生活 出版自由 权利观念
  • 简介:德国学者桑巴特的命题: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开辟了欧美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尽管其最初是由欧美工人运动史的比较研究而引发的。这一命题的核心意义是美国与西欧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针对国内学者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不足和对西方工人运动研究中存在的思想僵化问题,作者提出桑巴特命题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但作者对这一命题的回答是:很多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内化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了。

  • 标签: 社会主义因素 桑巴特 命题 美国 工人运动史 联想
  • 简介:<正>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组成人员包括香港、中国内地、美国和英国等地的优秀学者。中心的宗旨是吸引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学者到香港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和搜集研究资料,发展与中国内地、亚洲、美国和欧洲的学术机构的学术友好关系,成功搭建了东西方之间国际研究、美国研究和欧洲研究的桥梁。从建立至今,中心不断向世界各地的学者(尤其是内地学者)发放奖学金,为他们提供在港大访学并

  • 标签: 研究中心 欧洲研究 学术机构 VIETNAM 学术研究 SOUTHEAST
  • 简介:约曼自耕农经济是内战前美国南部农业的典型形式。内战后南部的约曼自耕农经济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内战前的自给自足,多样化的粮食作物生产开始转变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单一棉花作物生产;大批的约曼自耕农由于深陷债务而失去土地,转变为租佃农。借贷制度是这一转型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作物留置权体制和高额的借贷价格使得约曼自耕农丧失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而被纳入棉花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漩涡之中。另一方面,土地抵押制度进一步剥夺了约曼自耕农赖以生存的宅地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从而为约曼自耕农失去土地,转变为租佃农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从事借贷业务的商人还通过南部的法律体制废除了内战前约曼自耕农享有的各项公共权利,从而使得他们丧失了维系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要辅助手段与保护机制。

  • 标签: 美国南部 土地抵押 粮食作物生产 基本生活资料 公共权利 制度控制
  • 简介:1948年4月意大利大选是意大利共产党通过议会民主途径重返政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再次入阁,在意大利建立并维持一个反共、亲美和所谓的民主政府,美国政府第一次动用了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出台了NSC-1号系列文件,确立了美国对意大利政治干预的政策目标、指导方针和具体手段,最终在意大利建立了亲美的中右翼政权。在这次干预行动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扮演了独特而至关重要的角色。

  • 标签: 冷战 美国 NSC-1号系列文件 意大利政治
  • 简介:通过对2000年中国的4594篇美国问题文章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该年度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研究态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为三大研究热点;军事研究凸现;教育研究引人注目,历史和社会研究相对薄弱;普及文章独占鳌头,学术文章和译文比例减小:中美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借鉴性文章也大幅度增加;某些课题研究亟待充实.但同时也存在着若干明显的不足.今后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应重视普及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跟踪考察和理论创新,全方位、多侧面地关注美国问题,加强学术评论,完善学术规范,加快信息库建设,从而提高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的学术水平.

  • 标签: 问题研究 占有 思想路线 中美关系 美国 借鉴性
  • 简介:美国国会图书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文种和门类上,都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到一九九七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总数已达到九千八百万余种,将近一亿件,文种四百七十余个。

  • 标签: 地方志 美国国会图书馆 藏书 收藏 中国 文种
  • 简介: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期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大学招生舞弊案,涉案人员多达50人,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一位名叫威廉·里克,辛格的教育机构创始人在2011-2018年间帮助富人的孩子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作弊,或买通体育教练,以作为“体育特长生”被录取。

  • 标签: 舞弊案 美国历史 招生 大学入学考试 美国联邦调查局 体育特长生
  • 简介:张学良以80岁高龄移居美国夏威夷之后,1996年将自己一生珍藏的大量文物与资料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称“哥大”)巴特勒图书馆(ButlerLibrary)。巴特勒图书馆六楼设立“毅获书斋”,存放张学良的诸多文物,约有5000件左右中文资料,有张学良口述历史录音磁带及4873页的文字,并遵守2002年以后面世的约定。检索哥大收藏张学良档案中有关西安事变信札与档案原件(主要存放于box1、box2),信札中不乏故旧亲信与朋友的问候,其中有杨虎城以及张学良旧部往来信札,反映了西北诸方对于张学良赴南京后形势估计不足,东北军少壮派激进冒险导致局势恶化,以及张学良后来认清形势,极力督促杨虎城部以及东北军旧部服从国民政府,反对内战,以抗日大局为重,避免了一触即发的内战。文献显示时间表明当时张学良已经身陷囹圄,陷于管制之中,文件内容或经过国民党中央审查,或经过张学良选择性保留,虽不能知“全豹”,但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得以“窥一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 标签: 西安事变 张学良 信札 二二事件
  • 简介:美国密码学之父”赫伯特·O·亚德利,曾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创建了“黑室”,为国民党的密码破译和谍报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亚德利是怎样一个人?他在中国是怎样工作的?“中国黑室”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充满诱惑而又十分难解的谜。笔者参阅大量资料撰成此文,使这一神秘莫测的谜底大白于天下。

  • 标签: 军统 密码学 密码数 反间谍 抗战时期 日本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