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我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对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主张和“选贤与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深信不疑,并为之长期奋斗。我今年已88岁,世称“米寿”,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阔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历次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在漫长岁月里,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

  • 标签: 称帝 孙中山 纪念 袁世凯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 简介: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救亡运动中,中国回族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群体,始终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所作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觉悟与热情。本文关注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一批回族青年知识分子在负笈海外求取救亡图存之道所创办的进步刊物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路上的些许影响和对近代中华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自清末政府派遣留学生以来,

  • 标签: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救亡图存 《醒回篇》 近代 早期
  • 简介:中华文化国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逐步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现代化 中华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走向 脉络
  • 简介:  去纽约观光,联合国总部当属不可错过的一站.它位于纽约曼哈顿东区,坐落在四十六街和第一大道交叉处.很难想象得出,这个平日在国际新闻中频频亮相,对世界和平和国际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神圣之地,可以向我们这些平凡的游客敞开大门.……

  • 标签: 眼美国 美国联合国总部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战后世界的安排提上了盟国的议事日程。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强在莫斯科发表宣言,确定了将成立的新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1944年五、六月间,美国与英、苏、中三国政府积极磋商,希望尽早召开会议,商讨成立国际组织及制订该组织章程等问题。由于苏联以尚未与日本开战为由,不愿与中国坐在一张会议桌上,最后商定这一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美、英、苏三国会议,第二阶段为美、英、中三国会议。蒋介石对中国被邀与会,十分看重。在命令国内筹划应对方针的同时,7月26日,他致电顾维钧,请其通报英国方面参加会议的准备情况

  • 标签: 顾维钧 蒋介石 旧金山会议 中国代表团 《联合国宪章》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 简介:<正>抗战后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提出在中国组建联合政府的构想,并一度为此作过努力,对当时的中国政治特别是国共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关于罗斯福提出这一构想的具体情况及其原因,特别是它与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关系及其异同等问题,目前似尚无专文研究。为此,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 标签: “联合政府” 民主联合政府 蒋介石 国民党政府 毛泽东 美国对华政策
  • 简介:1854年,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出版了《中华帝国纪行》一书,该书对1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过重要影响。其英文版问世后,获得了英国舆论的好评。然而,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却对之提出严厉批评,并在次年发表了自己的中国研究著作。有研究者曾将其作为19世纪"表述中国之争"的例证。本文通过对《纪行》、当时英国期刊上的书评以及密迪乐的评论等文本的解读,分析二者的矛盾焦点及矛盾产生的历史语境。

  • 标签: 古伯察 《中华帝国纪行》 密迪乐 西方的中国形象 民族性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上十万修志大军纂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为社会主义伟大时代撰写春秋,形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春秋鼎盛的方志事业。然而,准为我国方志事业撰写春秋,谁为这支十万方志大军立传树碑呢?

  • 标签: 修志 方志事业 春秋 纂修 古今 年代
  • 简介:5月的北京,夏热已经开始了。但是,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多功能厅里,前来开会的众多来宾,内心里更是觉得浑身充满着滚滚热流!5月21日,这里正在举行“纪念田汉诞辰100周年田汉电影研讨会”,与会同志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个个激荡人心的发...

  • 标签: 研讨会 电影剧本创作 华民族 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电影艺术 邓小平理论
  • 简介:9月,盐池县史志办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宁夏分卷盐池篇编纂任务。盐池县史志办按照任务分工要求,周密安排部署,及时成立编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分工,明确编纂时限,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组织编写县级词条内容。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盐池县 编纂 史志 宁夏 政区
  • 简介:博爱社全称“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初创于1917年,是最早由内地广东一带迁港华人回民组合的民间社团之一。其时他们委身于殖民地之心苦,社名却不忘勇于首冠“中华”之豪义;虽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之冷峻,却并取“博学爱群”深义之时语。足见其时先辈们基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良苦用心与中华伊斯兰智慧之高超与高明!

  • 标签: 中华文化 社会参与 博爱 香港 保护 体悟
  • 简介: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社会主义学院创办和发展的历程,凝聚了几代中共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心血,展现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

  • 标签: 社会主义学院 武汉市 党校 纪念 真情 风雨
  • 简介:<正>新加坡《联合早报》1990年5月份在“人物追踪”栏内载文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驻美首任大使宁木道时写道:宁木道离开大草原,到华府担任第一位蒙古驻美大使,他的赴美第一任务是要物色一间房宅作为大使馆之用。美国在1987年与蒙古建交。随着55岁的宁木道破天荒地出使美国,蒙古已不再那么孤立了。同样可贵的是宁木道不象一般外交家那般拘泥虚礼,因此具有特别的亲和力。宁木道希望美国能给予他的国家更多的认可,尤其希望能通过蒙古外交部长与美国国务卿贝克的

  • 标签: 蒙古 驻美大使 新加坡 木道 载文 人民共和国
  • 简介:2000年6月,江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如何正确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提出这四个问题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目前理论界正在进行热烈探讨。这“四个正确认识”虽然不是首次提出的新问题,但是在千年世纪更替之际着重提出,不能不说,这是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理论准备。

  • 标签: 正确认识 历史进程 国际政治斗争 社会主义改革 中华民族复兴 社会主义发展
  • 简介:为迎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隆重主办国家庆典式展览:“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此次“中国艺术大展”,创作题材以澳门四百年历史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重点,既要表现澳门人民的苦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又要表现曾在澳门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卓越历史人物,同时还要展示中西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汇,描绘澳门美丽的风光和多彩的现实生活。本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洗雪国耻,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民族精神为之振奋,世界华人普天同庆。欢庆回归、振兴中华、热爱中华的锦绣河山,也将成为大展的主题。此次“中国艺术大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接领导、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大展组委会名誉主任,全

  • 标签: 中国艺术 回归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部 澳门 中国画
  • 简介:2006年1月14日,由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中国都市社会变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会场设于日本大学通信教育部。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日本大学通信教育部部长高纲博文教授,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小浜正子教授等日本上海史学者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精心的筹备工作,并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周武研究员、马军副研究员、葛涛助理研究员出席。会期一天,分别由两位日本学者和两位中国学者进行报告,由资深日本学者予以点评。进行报告的中国学者是周武研究员和马军副研究员,日本学者是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金野纯和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大泽肇,葛涛助理研究员担任现场翻译。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学者 社会变动 研讨会综述 都市
  • 简介:作为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重要来源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在介绍中国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之际,事实上是将其所在地区定位为清朝的殖民地,并突出其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强调汉人的轻蔑之心.耶稣会士的这种认识更通过地图的绘制而直接影响了18世纪一些欧洲制图家,甚至可能影响到当代西方学者对清朝国家性质的定位.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与中国人对西南地区政治属性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西方学者的殖民地研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清朝殖民地 耶稣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