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那年“非典”,在家自我隔离。倒潜下心来,整理旧家信。我一边整理,一边想,自己算是幸运,1963年大学毕业以后,分到外地,才有幸获得那么多家信。但是,在那非常时期,大多也无法保留了。现有的信,1966年仅存两封,还有1973年6月一直到1979年6月一百四十余封。这些幸存信,就从最早1966年9月爸爸那封信算起,也跟了我四十年吧,算是很不易了。最后,我存信,竟然放了五个文件夹。

  • 标签: 黄佐临 话剧 艺术形式 “文化大革命” 中国
  • 简介:<正>导演们经常处于困惑之中。以往我们历来是题材决定一切。对每一部艺术作品来说,讨论重点,嘉奖的人物、批判对象,俱是剧作家们。人们知道是剧作家,看到是在舞台上发光明星(演员们),极少有人会提及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环节——导演。那个时代我们可以数列出那么多剧作家(包括写出优秀独幕剧剧作家),数列出那么多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可是谁能数出几个导演艺术家呢?可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导演主体意识觉醒了。80年代初期,人们一觉醒来发现了导演艺术在艺术创作中重要作用。记得1986年在上海举办举世瞩目的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中,全部25台演出剧目,均出自一个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之手,他是世界上公认伟大艺术家。对莎翁剧作,没有任何人会提出异议,没有任何人会争议莎翁剧作思想、题材问题。然而在戏剧节中人们惊喜地看到了,发现了众多莎剧演出中导演艺术闪烁出那么灿烂光辉。看到了那么多台风格迥然不同演出

  • 标签: 导演艺术 剧作家 艺术创作 困惑 创作群体 莎士比亚戏剧
  • 简介:没来香港之前,常听内地人说香港文化并不繁荣,但来到香港后,我发觉这里文化生活其实丰富多彩。影视报刊、流行娱乐等自不必说,单就严肃舞台艺术表演就不比北京少。位于尖沙咀繁华热闹香港文化中心,每个季度都排满了来自世界各地、两岸以及本地

  • 标签: 拼接启示
  • 简介:他是俄罗斯文学殿堂里一痤丰碑。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位无可比拟艺术家。他作品不仅能让每个俄罗斯人感到亲切,而且也能使任何一个人感到亲切。”在他笔下,苦难俄罗斯大地像油画一样袒呈出自己胸膛.虽然人性肮脏、龌龊、懒散、愚蠢从来不曾散去,但坚强、勇敢和对美好生活憧憬始终坚持在他作品中。他就是契诃夫,永远契诃夫。

  • 标签: 契诃夫 俄罗斯文学 托尔斯泰 俄罗斯人 美好生活 艺术家
  • 简介:位于北纬40°10’,东径90°40’鸣沙山,肯定是世界上最奇伟瑰丽名山之一.风吹人践,声响如雷.月牙泉珍藏其中.甚奇.—[英]G.D.乔伊斯1992.3.伦敦时间:古代地点:阳关大漠人物:李烈西域名将(男)小玉雪莲花仙子(女)小黄龙小玉佛室之弟众将士、众村民、花神、鹤女等群舞演员若干.

  • 标签: 小黄龙 小玉 李烈 乔伊斯 月牙泉 佛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时间现代地点陕南某乡镇人物马镇长女,40岁左右。大伟男,20岁左右,大学生村官。二匆男,20岁左右,大学生村官。

  • 标签: 戏剧 文学作品 《闪光的青春》 编剧
  • 简介:在社会摧枯拉朽风暴之后,在激烈革命冲刷时期,在特殊艰难境遇之中,常常有痛苦和壮丽事业伴随而生,那往事阵阵脉动,那远方时时呼唤,总是激起我们回忆,涤荡我们心灵。人生怎样面对时代挑战,怎样面对国家需要,山东省吕剧院演出吕剧《补天》(刘桂成、孟令河、赵均伦编剧,卢昂导演),为我们做了积极回答。

  • 标签: 吕剧 《补天》 国家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历史上总有些年代令人铭记。1977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面临着严重精神危机,生活蜕变为最简单“活着”,原始欲望取代了精神追求。就在这个时候,“希望”却意外地从天而降:高考恢复。这注定是经典戏剧性时刻,30余年之后,这个瞬间,被呈现为电影和话剧。

  • 标签: 谢幕 精神危机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希望” 戏剧性
  • 简介: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音乐天才,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称赞仍不绝于耳,《费加罗婚礼》是他最著名歌剧之一。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赋予人物以深刻思想。在淳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表现。

  • 标签: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 创作特征
  • 简介:本文尝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思想等理论资源来解读2014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消失爱人》,深入挖掘女主人公艾米形象内涵。影片中艾米有着复杂三重形象,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结构,但艾米本我取代了自我在心理结构中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弗洛伊德体系;艾米形象是对美狄亚、阁楼上疯女人等女性原型激活,颠覆了以往银幕上自我牺牲或自我毁灭女性形象;艾米形象表面上体现了对女权主义立场焦虑和反拨,似乎可以看作“反女性主义”电影,实际上以狂想曲形式反映了女性生存困境和女性绝望反抗。

  • 标签: 精神分析 美狄亚 阁楼上的疯女人 大众传播 女性主义
  • 作者: 朱永山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4-14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
  • 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沈虹光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作:《五·二班日志》、《寻找山泉》、《搭积木》、《丢手巾》、《同船过渡》、《临时病房》等等。这些剧作广受好评,先后在全国获得了许多奖项。既引起了戏剧界的重视,又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可以说,每部戏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给予人们许多的争论、关注和思考。争论、关注和思考过后,人们不难看出其剧中独具韵味的生活色彩。浅浅淡淡的“无色”,浅浅淡淡的灰色、浅浅淡淡的紫色、浅浅淡淡的金黄色、浅浅淡淡的蓝色……沈剧带给我们的色彩,常常就是以这些为主色调的色彩,而那“浅浅淡淡”的定语,并不专来修饰“色相、纯度、明度”色彩三要素的,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一种观察事物的姿态,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电视剧《人民名义》由于主题限制,女性角色塑造得比较单薄,但依然揭示了女性角色背后社会伤痛,即男女权力不平等。虽然剧中女性角色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或多或少带着男人附庸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小琴、高小凤、梁璐、吴慧芬、陆亦可、魏彩霞、张宝宝,都是男权受害者。

  • 标签: 《人民的名义》 男权 女性角色 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