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当今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异化,需要对其实施革命,它的特点决定了这场革命并不意味着对抗强权和用血腥的手段去进行,而需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展开,可谓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悄无声息的"微革命"。当代宁夏绘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创作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绘画的名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与路径,对理解现代人的自由快乐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日常生活 微革命 绘画 新时期宁夏 人文
  • 简介:民间传说《支格阿鲁》是彝族重要的民间文学经典。《支格阿鲁》在万三坪村的流传形式已经从口头传承扩展到当地的重大节日、宗教仪式等村落活动中,与该村的村落生活紧密相关。文章研究民间传说《支格阿鲁》在万三坪村的传承现状,探索其对万三坪村村落生活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以期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 标签: 民间传说 功能 支格阿鲁 万三坪村 传承 村落生活
  • 简介: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开幕演出,精彩亮相于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该剧运用多种现代艺术手段,生动地展现了70年前三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坎坷历程,再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欢与革命发展中的壮阔景象。文章主要从史诗品质、艺术风格、文本创作、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了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并肯定了其对现代戏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秦腔 现代戏 艺术特色
  • 简介:1978年开始出现的走私录音机,是中国内地融入全球电子信息浪潮之中的第一种新型家用电子媒介。在此时期,许多内地民众之所以愿意花费大约一年的工资,去购买一台走私录音机,既与人们日益重视个体自我的日常消费欲望有关,也与人们不满足于内地媒体的传统宣传方式有关。本文认为,走私录音机的流行,不仅意味着共和国时期真正具有市场意义的消费者与现代传媒意义的受众诞生,而且还表明,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文化有力催生并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 标签: 走私 录音机 消费 电子媒介 文化变迁
  • 简介:1985年以来,举国上下突然兴起一大批“文化旅游节”,当这些新兴节日逐渐退潮的时候,突然又刮起一股“公祭”风潮。这些举措遭到了猛烈批评,被指斥为制造虚假文化记忆、糟蹋文化、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而如果我们站在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些“虚假的”文化活动各有其可取之处。正是地方精英们所生产的那些非理性的、“没文化的”新传说,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且迅速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学术成果永远只能是具体专业中的部分真理,若是用以指导生活。必将顾此失彼。生活只是学术的观察对象、描述对象,而不是批评对象。

  • 标签: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新节日 祭祖 造神运动 性质世界
  • 简介:本栏目旨在聚焦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家,探究其在中西文明剧烈碰撞之际,如何参照西方文明话语自觉寻求中国古典艺术观念、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又是如何在重构自身艺术哲学理论与艺术史观的进程中,实现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承续和对艺术人生理想的坚守,以期对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裹挟之下薄弱的文化本土意识、浮躁之风有所裨益和借鉴。

  • 标签: 艺术哲学 中国现代 人生理想 美学家 宗白华 体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