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9 个结果
  • 简介:先看两条材料: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卧必酒瓮,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曰:敬尝游江表,过其墓下,爱其才,壮其气,味其嗜酒,知其取适,作碑于墓。范传正概括李白一生好酒,行卧不离;裴敬则更进一步,深味李白嗜酒的衷曲,理解李白的人生取适。

  • 标签: 李白诗 嗜酒 唐诗 翰林学士 墓碑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其现存干余首诗歌涉及越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工程师佛罗伦汀·琼斯(FlorentineAJones),一位富有开拓精神以及敏锐商业触角的制表大师。在乘船横渡大西洋时,他的脑海里已有了一套完善的计划。琼斯于1868年在瑞士的沙夫豪森成立万国表公司。这间新建的制表厂利用水力进行现代化生产,使当地成为创新精密制表业的摇篮。

  • 标签: 工程师 腕表 现代化生产 开拓精神 波士顿 制表
  • 简介:<正>工笔、写意和白描本是中国国画艺术的三个术语,是三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工笔指绘画时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写意是指绘画时用笔不求工细,只注重用简洁、粗犷的线条,稍加勾勒,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来,注重画中人物神态的表现,白描则是指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现在,这三个绘画术语已被广泛借用到中国文学创作以代表三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虽然目前在英美文学理论还没有明确使用这三个说法,但是这三种描写方式确实常见于英美作家的笔下。故而笔者不揣孤陋,欲在这方面作点肤浅的尝试和摸索,以求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英美文学 白描 工笔 中国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修辞手法
  • 简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勃朗宁以文字为生,却将音乐放在高于文字等表意手段的位置。本文从今人的角度回视他的这个偏向,勾勒其中的哲思成分,以期对学界现有的论述做一点补充。

  • 标签: 勃朗宁 音乐 意义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在《卡萨玛西玛公主》,亨利·詹姆斯以本真的叙事手法,将伦敦的城市景观、时代思潮、阶级结构、政治状况等诸多要素以全景画的方式再现给读者,把伦敦的诸多空间元素塑造成蕴含着权利、身份、性别等多维社会因素的体系。亨利·詹姆斯以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将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涉及到的监狱、街道、百货商店等具体的伦敦空间意象:米尔班克监狱表征着规训机制,伦敦的街道再现了典型的观看政治,伦敦的百货商店彰显出新型的民主政治,小说中每个被书写的空间都再现出当时新兴的政治观念。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卡萨玛西玛公主》伦敦 监狱 街道 百货商店 政治
  • 简介:日前,“翟墨领航——2011年国环球航海行动”在北京启动,行动计划于2011年8月起航,2012年7月返回中国。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编队环球航海行动。

  • 标签: 环球航海 中国 翟墨
  • 简介:近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学诞生自18世纪法国的沙龙,它曾经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在知识阶层爆发的激烈的政治论争。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奠定了文学研究的两条路径,即社会批评和审美批评。20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性”追求的背后有着浓厚的哲学和意识形态含义,即人类精神的自由与完善,这与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以及二战之后萨特的“介入”理论并无二致。宗教和神学不断为文学叙述提供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丰富而细腻的生命体验,同时,20世纪的神学和哲学解释学又为文学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方法论来源,这不但使哲学与文学,而且亦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写作与文学叙述渐次走向了融合。

  • 标签: 近代西方文学 形式主义 文学性 介入 叙述 新文化史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格伦维尔在她的作品《梦幻屋》,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本文聚焦《藻海无边》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障碍,通过解读安托瓦内特既无法与白人认同亦无法与黑人认同的身份困境,以及罗切斯特在加勒比殖民地经历的认同障碍,揭示白皮肤之下克里奥尔身份与宗主国白人男性殖民者身份的虚幻本质。文章指出,吉恩·里斯在《藻海无边》的重写实践不仅暴露了隐藏于西方现代殖民权力/知识话语内部身份障碍的结构性因素——主/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同时呼应了主/奴辩证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 标签: 《藻海无边》 认同障碍 安托瓦内特 罗切斯特
  • 简介:<正>《简·爱》的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对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的视角所引出的迥异的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对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和令人思考的,同时也应该是继续的和深入的。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责任》是罗迪.多伊尔“巴利镇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它以都柏林北部巴利镇上一群年青人组建乐队的经历为叙事内容,生动描绘了乐队的排练和演出过程。通过挖掘小说中音乐元素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考察多伊尔对爱尔兰身份问题的深度思考。他似乎希望摆脱那种只把爱尔兰视为英国“他者”的程式化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从经济全球化带给爱尔兰的影响来进一步审视本民族文化生产与身份建构的关系,以及文化生产者应有的责任问题。

  • 标签: 罗迪·多伊尔 《责任》 音乐 身份 政治
  • 简介: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在《李尔王》,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的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的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的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的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父子伦理关系的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余华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比中短篇小说更能突出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他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转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从“符号化”转向“真实化”,因此研究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对深入探讨其创作有重要意义。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兄弟》是作者“从窄门走向宽阔”的成功之作,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些人物分作“历史悲剧下的牺牲品”“暴露人性本相的兄弟”“无知无觉的旁观者”这三类加以阐述分析,意在探究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新变化。

  • 标签: 余华 《兄弟》 人物形象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的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的、释一行禅师所宣说的"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的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的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的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