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踝关节过度运动损伤是常见的下肢损伤,包括骨损伤、骨软骨损伤、关节撞击综合征及肌腱、韧带损伤。上述损伤早期症状不明显,正确选择影像检查方法是早期发现损伤、评估损伤程度及指导治疗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典型影像图片对常见踝关节过度运动损伤的影像特点及损伤分型进行论述。

  • 标签: 运动损伤 踝关节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 简介:摘要手功能是人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劳动能力丧失与残疾程度、以手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某些疾病的病情、临床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干预前后的有效性、研发各种手功能康复器具与装备的有效性及各种不同治疗手段间的疗效比较等。手功能的精准评估为医疗、康复、司法和能力鉴定等众多领域所亟需,但现有的手功能评估工具及技术较为落后、智能化程度低、种类有限,临床实用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手功能评定需求。本文通过学习文献资料,对手功能评估的方法与装备进行介绍,为相关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功能评估 评估装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影响所有人群,尤其是儿童健康的世界性健康问题。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状态是儿童哮喘治疗的目的之一,而目前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尚缺乏客观、有效、简便的方法,这对哮喘的管理带来一定挑战。现就目前常用的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方法及支气管舒张试验在评估哮喘控制水平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的认识与应用。

  • 标签: 支气管舒张试验 哮喘控制 儿童
  • 作者: 谭震 付刚 文俊儒 许亚梅 刘文佳 康健 宫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61004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401147,四川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成都 61001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518055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牙根屏障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相关技术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18例(21个种植位点)采用牙根屏障技术进行种植修复的病例,其中11例(14个种植位点)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7例(7个种植位点)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41.2±10.8)岁。分析患者牙根片厚度及高度与唇颊侧牙槽骨改建的关系,进行粉白美学指数评分,并分析并发症,提出预防措施。结果牙根片高度、厚度与唇颊侧牙槽骨垂直向改建均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37;r=-0.574,P=0.007),牙根片厚度与牙槽骨水平向改建呈负相关关系(r=-0.619,P=0.003)。3例患者(3个种植位点)出现根片内暴露,没有种植体失败。18例患者均获得较好的粉白美学效果。结论进行严格的病例筛选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并确保牙根片有足够的厚度,牙根屏障技术可获得较好的种植修复美学效果

  • 标签: 牙种植 美学,牙科 即刻种植 牙根屏障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验证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筛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VTE的432例患者作为VTE组,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时期同科室的出院诊断非VTE的864例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比较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情况。结果VTE组患者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2.92±0.18)分比(1.25±0.10)分,t=16.241,P<0.05]。VTE组患者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3.27±0.19)分比(1.64±0.11)分,t=14.245,P<0.05]。2组患者随着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的升高,发生VTE的风险也相应增高,经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评分≥4分)发生VTE的风险分别是低危患者的12.72倍(95% CI:9.00~17.98,P<0.05)与8.17倍(95% CI:6.00~11.12,P<0.05)。VTE组患者经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占比高于Padua风险评估模型(48.61%比39.12%,P<0.05)。结论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个体危险因素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量化更加有效的VTE风险评估模型。

  • 标签: 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 内科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与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干扰素α2b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5.56%,34/45),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呼吸困难、憋喘、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与氧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IL-6、CysLTs、ECP、S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应用孟鲁司特钠与干扰素α2b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缩短康复进程,改善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孟鲁司特钠 干扰素α2b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普遍存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可结合机体中的不同受体,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而引发各组织器官病变。本文对环境中常见几类EDCs暴露致心脏形态结构生长畸形和心功能异常,以及其有关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信号转导、心脏发育相关转录调控因子表达改变、受体介导途径和细胞凋亡等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了解EDCs致心脏发育毒性的过程及其暴露对心脏发育的影响程度,为EDCs的毒性机制研究及防治心脏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 标签: 环境污染物 内分泌干扰物 心脏发育毒性 心脏形态结构 心功能
  • 简介:摘要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主要是通过IFN和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为IFN治疗。部分患者采取单一IFN或IFN联合或序贯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以达到HBsAg清除即临床治愈的效果。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应用基于IFN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策略使CHB患儿获得更多的临床治愈。

  • 标签: 儿童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 临床治愈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性能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抗干扰接地方法是保证电子通信设备稳定运行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抗干扰接地方法,可以使整个工程设备的工作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内部电磁兼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展开探讨。

  • 标签: 电子通信工程 设备 抗干扰接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对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应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SARS-CoV-2的NSP1对I型IFN产生的影响,构建NSP1表达质粒,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其蛋白表达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SP1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作用。构建NSP1突变体M1(K163AH164A)和M2(△161-180),验证突变位点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影响。结果NSP1显著抑制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调节因子3、干扰素调节因子7诱导的下游IFN-β启动子的激活,并对I型IFN通路的各关键分子的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NSP1 C端的KH基序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位点。结论SARS-CoV-2 NSP1能够拮抗宿主I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实现病毒的天然免疫逃逸。

  • 标签: SARS-CoV-2 NSP1 I型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alpha(interferon alpha,IFNα)联合核苷类(NA)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5例1~6岁HBeAg阳性肝组织学活检确诊CH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IFNα单药治疗组(32例),IFNα+LAM联合治疗组(63例),根据48周疗效分为HBsAg转阴组和未转阴组。结果治疗48周、96周HBeAg转阴率分别为50.5%和70.5%,HBsAg转阴率分别为34.7%和5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男)、基线HBsAg水平是48周HBsAg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治疗12周、24周和36周的血清HBsAg水平对48周疗效预测价值较高,AUC均大于0.8,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70%;治疗36周时的B细胞计数预测效果较好,AUC为0.975,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5.2%。结论1~6岁HBeAg阳性CHB患儿应用IFNα可获得较好疗效,低龄、低HBsAg水平以及女性是HBsAg转阴的预测因素。CHB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儿童 干扰素 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siRNA干扰嗜乳脂蛋白亚家族成员A3(BTN3A3)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胶质瘤细胞株(HS683、U251)以及原代胶质瘤细胞,均设立阴性对照组(NC组)以及转染不同序列siRNA的Si-1组(转染1序列)和Si-2组(转染2序列)。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胶质瘤细胞株、小胶质细胞株(HMC3)中BTN3A3的表达情况。通过转染siRNA敲减BTN3A3后,采用流术细胞术分析各细胞株中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分离培养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获得原代胶质瘤细胞后,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原代细胞中BTN3A3的表达水平;通过转染siRNA敲减BTN3A3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原代细胞的细胞凋亡变化情况。结果BTN3A3在HS683(1.12±0.03)和U87-MG细胞(1.08±0.05)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MC3细胞(0.66±0.02)(均P<0.01)。U251细胞Si-1组、Si-2组BTN3A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1、0.12±0.01,均低于NC组(0.21±0.01)(均P<0.01);HS683细胞Si-1组、Si-2组BTN3A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0.03、0.78±0.04,均低于NC组(1.01±0.03)(均P<0.01)。敲减BTN3A3后,与NC组相比,HS683细胞的早期凋亡比率(NC组:31.6%,Si-1组:53.7%,Si-2组:63.3%)、U251细胞的晚期凋亡比率(NC组:10.4%,Si-1组:18.9%,Si-2组:26.5%)升高。BTN3A3在原代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HMC3细胞(分别为0.75±0.07和0.55±0.06,P<0.05)。采用siRNA敲减后,原代胶质瘤细胞中BTN3A3的表达水平降低(NC组:0.90±0.01,Si-1组:0.44±0.01,Si-2组:0.49±0.02,Si-1组和Si-2组与NC组相比,均P<0.01),晚期细胞凋亡比率升高(NC组:12.3%,Si-1组:22.6%,Si-2组:18.2%)。结论采用siRNA干扰BTN3A3可促进胶质瘤细胞株、原代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嗜乳脂蛋白 嗜乳脂蛋白亚家族成员A3
  • 简介:摘要1例60岁女性因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80万U/粒),每晚置阴道穹隆处1粒。首次用药后5 h,患者出现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发热(体温38.5~38.9 ℃)等流感样症状;24 h后再次用药1粒,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停用该药并行物理降温。停药第2天患者体温降至37.5~37.9 ℃,第3天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减轻,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干扰素α 投药,阴道内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分级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6例,采用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分级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风险防控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双腿周径显著小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分级评估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心理状况,提高其术后康复信心,改善临床指标,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标签: 风险分级评估 预见性护理 宫颈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长期配戴2种类型的防蓝光眼镜对成人色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长期戴镜成年人144例,年龄20~39岁,等效球镜度-6.00~-0.50 D,随机分为A组(45例,配戴普通眼镜)、B组[49例,配戴无底防蓝光眼镜(15%蓝光滤过功能)]和C组[50例,配戴琥珀色基片防蓝光眼镜(30%蓝光滤过功能)]。在初始戴镜、戴镜后1、3、6个月时分别进行FM-100色棋检查和色觉相关生活问卷检查,比较3组的色棋错误总分平方根(Sqrt TES)、4个色区(红-黄绿、黄绿-蓝绿、蓝绿-蓝紫、蓝紫-红)的错误分值平方根(Sqrt PES)和3个问卷条目得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个月内,3组间的Sqrt T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411),3组间在同个色区的Sqrt PES数值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红-黄绿=0.28, P=0.758;F黄绿-蓝绿=0.95, P=0.390;F蓝绿-蓝紫=0.62, P=0.539;F蓝紫-红=0.43,P=0.653),3组间在同个条目(颜色辨别困难度、衣服搭配困难度、整体满意度)的问卷得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 P=0.777;F=0.10, P=0.905;F=0.63, P=0.533)。结论:6个月内,与配戴普通眼镜相比,配戴2种类型的防蓝光眼镜均不影响成年人的正常色觉。蓝光滤过比例控制在30%以内的防蓝光眼镜均不会影响成人色觉。

  • 标签: 防蓝光眼镜 色觉 成人
  • 简介:摘要国内外特应性皮炎指南均推荐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阶梯治疗,因此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对于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特应性皮炎严重度评估的方法繁多,本文介绍常用的评估方法,探究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严重度 评估
  • 简介:摘要目前MRI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评估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了解乳腺MR检查对乳腺癌NAT疗效评价指标以及对乳腺癌NAT后术前评估价值,特别是MR检查对乳腺癌NAT疗效评价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对影像和临床医师非常重要。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肺复张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干预措施,对改善氧合和降低病死率都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肺复张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复张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已有多种手段可用于评估肺复张效果和预测复张能力,包括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声、电阻抗层析成像技术(EIT),以及呼吸力学参数。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CT和EIT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局部组织变化,但存在转运风险、量化过程复杂等缺点;肺部超声对复张效果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不如CT;而各种呼吸力学参数可以用于总体肺功能的评估,但无法监测局部组织的变化。因此,为实现准确有效的肺复张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肺不张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职业病诊断标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地进行职业病诊断工作、开展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监督工作、职业病诊治、职业病工伤评残和处理职业病诊断纠纷等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卫生健康标准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强制性标准的实施评估机制的建立逐渐被重视,但是职业病诊断标准的评估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现状,从评估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如何开展这类标准的实施评估提出合理性建议。

  • 标签: 职业病 诊断 标准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