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是1985从省委组织部重回教育界的,时任教育厅副厅长,先后分管过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等。参与了当时安徽的教育改革工作。回顾这段经历,或许对安徽教育事业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会有所帮助。

  • 标签: 教育改革 安徽 80年代 回忆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 简介:<正>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30和40前期力量发展较快。二战结束时,除拥有约10万党团员外,还直接领导和影响着数百万工会成员和进步群众。战后,美共遭到统治阶级的全面围剿,加之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的冲击,党的力量和影响急剧下降。50末,党员不足1万人,在工会中的基础基本丧失。60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放松

  • 标签: 80年代 美国共产党 统治阶级 波匈事件 工会 60年代
  • 简介:余晖探入窗内,呈现瞬间灰雀旧轴在锈蚀中偶发尖叫。螺栓都已松动了。铁屑喷吐废弃的弧线。压缩机和伤痕体制的电泵站。机器的情欲是,轮胎将消灭远方的马背。

  • 标签: 诗歌 九十年代 羚羊 塑料花 马远 姑娘
  • 简介:让人痛心疾首的年轻人1、啃老一族:我国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养。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的冲击着。

  • 标签: 年轻人 80年代 家庭价值观 成年人 中国人 传统
  • 简介:1956中共中央出台"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鼎革以来倍感压抑的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希望,思想界活跃起来。五六十年代美学争论由是而起,美学热在80重又复活,做了文化热的先锋。历史似乎遗忘了另外一场争论:五六十年代的逻辑大讨论。逻辑大讨论的国际背景1956,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新建设》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

  • 标签: 形式逻辑 大讨论 政治背景 50年代 五六十年代 历史学家
  • 简介:<正>现在有不少人怀念五十,特别是五十前半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党风正,民心齐,确实令人振奋,那么,五十的党风究竟怎么样呢?不久前,笔者通过两个月深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走访、召集座谈会和进行《50人/五十党风历史征集问卷调查》,(以下简称《50人问卷调查》)就“党风是政党所奉行的思想理论和世界观在行动上的表现,是政党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五十党员干部思想风貌进行探寻,从中不难发现五十党员干部自身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具有以下方面的显著标志。

  • 标签: 五十年代 党员干部 问卷调查 湖北长阳 党风 世界观
  • 简介: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著名的期刊编辑家。他在期刊的编辑思想方面,注重向西方现代杂志学习,特别重视刊物的个性与特色,提倡办期刊要"公开地盘",努力克服当时同人杂志盛行的时代局限,在经营中注重把"诚信"的儒家之道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结合。这些期刊编辑思想在那个时代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对现代期刊的编辑活动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林语堂 编辑思想 办刊风格
  • 简介:题解:90文学的纷纭万状,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在20世纪后半期,它无可争辩地是最丰富最嘈杂的,是最难以描述和把握的,又往往被认为是与此前的文学阶段相悖反的。不过,关于青春故事的讲述,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命题。本文拈出“青春变奏”,其用意在于,通过对一批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的概略性解读,寻找90文学的一个切入点,……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
  • 简介: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它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与电影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运用语言符号传达叙述内容、塑造形象的语言艺术,小说中的形象需要读者通过符号进行想象和还原。而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它以画面为载体叙述故事,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本文以《1980的爱情》为例,浅谈从小说到电影的一些变化。

  • 标签: 改编 小说 电影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这一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肉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作反思回味了。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的起点。人们对于这90的急切讲述,说明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无论是就90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在我看来,90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

  • 标签: 写作现象 年代长篇小说 现象分析
  • 简介:<正>有人说,我们是不会被感动的一。我们这一人似乎对抒情的东西不太感兴趣,而对重金属、RAP等却狂热之至。上辈人都认为我们总是太闹太吵。事实上,什么摇滚,什么说唱,什么疯狂,都只是我们心灵的一场歇斯底里的宣泄,而上辈们的眼泪,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宣泄,只不过显得含蓄些罢了。

  • 标签: 九十年代 这一代人 就这样 我们这代人 情感故事 黄河泛滥
  • 简介:九十的新诗普遍淡化了它的社会功能,因而也推动了它的品位和价值。要走出这种误区,诗人、诗评者、编辑都应在强化诗歌个笥的前提下,去寻求突破与创新;诸人更应深入生活广采博收,写出雅俗共赏的精品。

  • 标签: 新诗 中国 读者 编辑 20世纪90年代 诗歌评论
  • 简介:在伦理文化的探求方面,20世纪40乡土小说呈现两大特点:解放区的小说把30对新的伦理的憧憬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既确立了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写出了"建设"的艰巨性.高压统治下的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作品则表现出对于愚弱的国民性和落后停滞的伦理观念的批判色彩,显示出向20思想革命回复的特点.

  • 标签: 40年代 乡土小说 伦理文化
  • 简介:30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中心主题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模式:其一是通过新旧力量之间的直接冲突来对中心主题作出积极的肯定,其二是作品往往表现对于爱情和人际关系中的温情、尊重乃至体谅予以含蓄性的赞美和欣赏;并且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完成了由寓言化向写实化(世俗化)的过渡。

  • 标签: 喜剧 幽默 讽刺
  • 简介:吴泽林同志的这篇文章曾在去年召开的70—80苏联文学讨论会上宣读过。为了让更多的关心苏联文学的同志了解它的内容,我们又刊载在这里。吴文所涉及的20—30的苏联文学,目前之所以又在苏联国内外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当时一些被禁的作品,现在与公众见面了,而这些作品的公布又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史的格局。但是,究竟如何看待20—30苏联文学的演变,它的盛与衰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有,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笫一次代表大会及其制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功在哪里,过在何处?这些都是研究苏联文学的同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但看法又不尽相同。吴文对这些问题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且自有他的道理。“反思历史”这一词汇目下可谓时髦,但关键不是这一词汇的新鲜度,而是对历史进行真正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应有的教训和规律,莫让痛苦的历史重演。我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的观点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却从自己特有的研究角度,对这一阶段的苏联文学历史,作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大胆而公开地把众所关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 标签: 苏联文学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斯大林 作家 现实主义方法
  • 简介:形成于三十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林语堂 性灵论 文艺思想
  • 简介:《白天不懂夜的黑》是一部反思上世纪80文学热的中篇小说。在当下,怀念80突然成为一个热潮,而且在怀念中还加入许多美化的感情,让80变得更加面目模糊。而叶兆言在怀念80的热潮中保持了冷静,正如小说题目所写,"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们在远观80时,忽略了许多"黑"。他用小说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80的思考,尤其是表达了当时文学热的思考。小说的写作技

  • 标签: 叶兆言 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