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所结识的东北作家群中,肖军和肖红所得的恩泽,是要超过任何人的.他们和鲁迅从开始通信相识,到鲁迅逝世,才两年零一点的时间.但鲁迅对他们的无私的帮助,竭力的提掖,充分的信任,热情的关怀,都超过了当时和他交往的东北作家.这是为什么?这是与二肖的坎坷的遭遇和出众的才华分不开的.这也可以看到,鲁迅对二肖的关怀、培养和提携,不是从个人的感情或好恶出发,而首先是从整个革命文学事业的需要出发,从造就革命的文学新人出发,

  • 标签: 肖军 东北作家群 八月的乡村 文学新人 《生死场》 大众文学
  • 简介:鲁迅同顾随是两代人,给人的印象治学的道路似乎也不同。我们纪念顾随的文章多是从他讲解古典诗词的生动和深刻来谈论,这里我想说说新文学同顾先生的联系。那就从鲁迅说起。因为顾随先生较早地接近鲁迅,而且一生都在传播鲁迅精神,这方面的材料很多。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牵强的应酬。

  • 标签: 鲁迅精神 顾随 古典诗词 新文学 文章
  • 简介:1942年10月,有人购得鲁迅石膏浮雕像一尊,请郭沫若为之写一副对联,郭欣然命笔:

  • 标签: 郭沫若 鲁迅 对联
  • 简介:2000年岁初,由《收获》杂志为始作俑者,掀起一场“鲁迅风波”。世纪末的这一场闹剧,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不祥之兆,它表征着90年代的鲁迅研究(接受)相对于80年代的热潮,冷了,淡了,浅了,“油滑”了——事物的发展总有其高潮和低潮,本属正常现象,但是眼见得鲁迅在某些人那里正在成为一碟可以任意调侃的小菜,却是不能容忍的。

  • 标签: 鲁迅研究 当代 《收获》 调侃 风波 热潮
  • 简介:三十多年前,我在乡下当知青,一次,到省城去探望从“五七干校”回来过年的叔父,这位在市某文化馆当小官多年的读书人,私忖“文化”这一碗饭轮不到自己吃了,便把大部分藏书送了给我。其中,大多是禁书,叔父怕革命分子再加一个“放毒”的罪名,便以红水笔在书的封面一一写上“毒草,供批判”字样。唯独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不在此列。从此,在精神与物质极度贫困的乡间,

  • 标签: 五七干校 重读 《鲁迅全集》 知青 读书人 禁书
  • 简介: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 标签: 鲁迅 史学观 野史 考辨 史学素养
  • 简介:提到文学大师鲁迅的情感生活.人们所熟知的是他与许广平相知相守的故事。但不能忘了,在这背后。还有一位默默寡居的朱安女士。1906年.鲁迅从日本回国,遵母命,与朱安结婚。但这段婚姻非常不幸,鲁迅和朱安,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婚后的关系一直很差。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伤逝》是一部空虚意识浓厚的小说,小说中频频出现"空虚""寂寞"这些冷色调词语,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文本氛围,全文展现出一种难以言状的空虚意识并贯穿其始终。小说表面以爱情作为叙事对象,实则是作者借助主人公涓生之口来探索当生命灵魂被无边的空虚所吞噬时,个体生命如何超越这种空虚,从而使其自身得以解脱的真实写照。

  • 标签: 鲁迅 《伤逝》 空虚意蕴
  • 简介: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 标签: 鲁迅 文化批判 关系
  • 简介:中国鲁迅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风风雨雨,冷冷热热,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可谓历尽沧桑,弄得国内外关注鲁迅的人士对鲁迅的原貌反而看不清了,对鲁迅研究也越感困惑。于是乎,从质疑到责难,从反省到逃避,从背叛到攻击,各类角色都粉墨登场。一场场论争,包括“重写文学史”,为中国现代文学写“悼词”,等等。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变奏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研究 国内外 原貌
  • 简介:<正>屈原是我国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中外古今的骚人墨客对他及其作品作过探讨与评说,在这众多的评论家中,鲁迅是现代评“騷”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位。早在一九二六年,鲁迅写有《汉文学史纲要》,书中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作过精辟的论述。首先,他指出《楚辞》是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来揭示现实

  • 标签: 鲁迅 屈原 文学史 现实主义 《诗经》 《楚辞》
  • 简介:文学创作,需要艺术形式的创新,但更离不开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和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在长篇小说和多幕剧中,也许后者显得尤为重要。曾经有一种认为文学属于纯审美的观点。就短诗与某些散文来说,形式上的独创性,语言上的个性化,陌生化,的确保证了它们历经时光的筛选而让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它们面前留连忘返。但,在小说的宏篇巨制、

  • 标签: 鲁迅 长篇小说 陌生化 文学创作 生命感悟 艺术形式
  • 简介:<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最全面最正确的评价.鲁迅处在黑暗如磐的旧中国,他用他的匕首投枪似的笔,揭露着鞭挞着陈腐的反动的东西,召唤着新生的革命的未来.对于儿童的爱,他正象其他革命家一样,倾注着宝贵的心血.他声称,他做小说的目的,是“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他“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标签: 儿童 鲁迅先生 童话 孩子们 玩具 闰土
  • 简介:<正>在《那破仑与隋那》一文中,鲁迅转述了一位医生的话:“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仑和隋那……去比比看……”这话引起了鲁迅的感慨。他说:“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惟杀人者。”

  • 标签: 鲁迅 斯宾塞 拿破仑 医生 创始人 内皮
  • 简介: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受包括庄子风格在内的诸子艺术成就的熏染,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 标签: 鲁迅 先秦诸子 思想 关系
  • 简介:多年来,鲁迅“兄弟失和”的话题一直是鲁研界的一大疑案,两个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的亲兄弟为什么会突然间分道扬镳、手足情断?两个当事人——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始终回避这个话题,相关人士对此讳莫如深、守口如瓶,更增加了事件的神秘性。我看过不少相关的材料和分析文章,但都各执一端,很难让人信服。

  • 标签: 兄弟 鲁迅 志同道合 周作人 周树人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