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肠胃科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10例炎症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110例炎症性病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结合炎症性病临床疗效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体质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75较对照组6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病患者临床效果优良,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内外营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内营养食管癌术后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分别采取内、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并注意滴注速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早期采用内营养,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结论在细致的护理下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 标签: 食管癌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内和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胃癌切除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外营养组(PN组)和内营养组(EN组),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腹泻和腹涨发生少于PN组,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可成为胃癌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与外营养在ICU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ICU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内组、外组以及联合组,按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均干预14天,给予内组患者内营养支持,给予外组患者外营养支持,给予联合组患者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研究观察三组患者的机体指标。结果营养支持后联合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内组(P<0.05),内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P<0.05)。结论内与外联合对ICU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具有突出的临床意义,内营养支持较外营养支持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在临床上,应根据ICU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ICU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中旋转不良合并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2013年2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临床确诊为中旋转不良合并扭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通过多层螺旋CT对18例病患进行扫描;对照组通过常规CT对18例病患进行扫描。对比两组CT图像表现和手术验证结果。结果观察组表现为血管漩涡征者占比100.00%(18/18),比对照组的77.78%(14/18)要高,鸟喙征者占72.22%(13/18),靶环征者占55.56%(10/18),均比对照组38.89%(7/18),22.22%(4/18)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扭转者10例,包括扭转180°者1例,270°者4例,360°者5例。乙状结肠扭转者6例,包括扭转180°者1例,270°者1例,360°者4例。空肠扭转者2例,包括270°者1例,360°者1例。内疝引发扭转360°者1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中旋转不良合并扭转的图像以血管“漩涡征”为主要特征性表现。多在小肠好发,对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与手术定位有重要意义,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一点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中肠旋转不良 肠扭转 多层螺旋CT扫描 血管&ldquo 漩涡征&rdquo
  • 简介:摘要目的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旋转不良并中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壁增厚、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超声检查 新生儿
  • 简介:摘要临床上,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不仅可维持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各种创伤的耐受性,还可减少胰腺分泌、促进胰瘘愈合,同时对于疾病恶化的病理过程有阻断作用;当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胃肠功能恢复、无胰腺继续坏死和腹腔内感染病灶时,应尽早开展内营养。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对生化指标的监测,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并根据患者的各项检查回报,遵医嘱及时调整营养液配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促进康复。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 肠内外营养支持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肠道清洁方法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需行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福松(聚乙二醇4000散)40g加30g硫酸镁粉剂组,b组为辉灵(磷酸钠盐口服液)组。根据两组病例在结肠镜检查中肠道的清洁程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福松+硫酸镁组肠道清洁率98%,肠道清洁范围Ⅲ度7.3%,Ⅳ度89.7%,不良反应7%;辉灵肠道清洁有效率95.6%,肠道清洁范围Ⅲ度12%,Ⅳ度83.7%不良反应17%。结论福松+硫酸镁组肠道清洁效果及清洁范围与辉灵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福松+硫酸镁组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病员依从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镜 肠道清洁 福松+硫酸镁 辉灵
  • 简介: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外症状。目的:分析腹泻型IBS(IBS。D)患者的外症状特点。方法:连续纳入113例IBS.D患者,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外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中,胃肠道外疼痛、泌尿系统症状、性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60.2%、37.2%、34.5%。胃肠道外疼痛以头痛最为常见(40.7%),女性较男性更易合并疼痛(P〈0.05):男女性的泌尿系统症状和性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更易发生咳嗽性溢尿(P〈0.05)。育龄期女性的痛经发生率为39.3%。结论:IBS-D患者常合并外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病鉴别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问卷调查 疼痛 泌尿系表现 性功能障碍 心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和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内营养和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血浆总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83.4±1.5h,排便时间4.8±1.5d,血浆总蛋白59.4±1.6g/l,血红蛋白115.8±1.2g/l;对照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96.4±1.2h,排便时间6.2±1.3d,血浆总蛋白57.9±1.4g/l,血红蛋白114.7±1.5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能够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体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胃癌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内营养(EN)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EN组和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EN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由鼻肠管内输注营养液,PN组经静脉输注营养液,于术前1d及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gA。结果术后第7天,EN组L/M、血浆内毒素、TNF、IgA分别为0.08±0.03、(0.49±0.12)EU/ml、(39.40±4.62)μg/ml、(2.65±0.07)g/L,PN组分别为0.24±0.05、(0.55±0.12)EU/ml、(43.01±8.12)μg/ml、(2.17±0.10)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对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胃癌 肠黏膜屏障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并研究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48例性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干预的要点和效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肠穿孔和麻醉意外。术后 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腹胀, 3例患者出现少量出血。 2例为结痂脱落后出血, 1例为蒂息肉出血,结痂脱落出血患者经再次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蒂息肉出血患者经电镜止血后停止出血。术后患者未出现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为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的重要辅助手段,促进患者恢复。护理内容应重视术前心理护理和出血护理,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术后发生出血。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癌手术后早期内营养及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营养方式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内营养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61.5±12.8小时,住院时间为11.6±2.7天,营养费用为1234.6±146.8元,外营养组术肛门排气时间为79.4±18.5小时,住院时间为13.8±3.9天,营养费用为2058.4±157.9元,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细较外营养组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显较外营养组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具有简便,经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内营养(?EN)?和外营养(?TPN)?应用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9月择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二组EN组(?33例)?和TPN组(?33例)?,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血红蛋白及体重、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结果E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时间及费用亦明显降低(P<?0.01)?。TPN组术后7天?CRP显著高于EN组(P<?0.05)?。结论胃肠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内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降低患者的费用,值得学习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内营养与外营养治疗的IC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首先都接受常规治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采用内营养方式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外营养方式支持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ICU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内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外营养,促进患者氮平衡,提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治疗时间。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ICU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炎患者内营养与外营养应用于急性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急性肠炎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录入Excel表格,按照随机均分法进行两组随机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2,并且按照实验习惯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单纯选择肠炎患者内营养,实验组患者接受外营养护理。治疗完成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溃疡愈合状况,对比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急性肠炎愈合状况较为良好,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愈合率达到31(96.88%),相较于对照组的24(75.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急性肠炎患者的治疗时,选择外营养护理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炎症愈合,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基层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急性肠炎 治疗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无痛镜下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无痛镜下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开展研究,对全部患儿均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对其护理效果。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2分到34分钟,平均(22.6±5.1)分钟;出血量为;住院时间为3天到6天,平均(4.1±0.8)天。结论 对接受无痛镜下儿童息肉切除术治疗的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能够提供患儿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使患儿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同时,能够避免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帮助在术后更好的恢复,保障患儿能够如期出院。

  • 标签: 儿童肠息肉切除术 无痛肠镜 围术期护理
  • 简介:891152HOAP和LDAra联合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6例/于秀琴…∥内蒙古医学杂志。-1989,9(1)。-186例中男女各3例,2~12岁。初治4例,复治2例。先用HOAP(或COAP)化疗1~4个疗程。未缓解再用小剂量Ara-C,12mg/m~2,Q12h,皮下或静注。同时服强的松1~2mg/kg/d,3周1疗程,间歇1~2周,并配用胚胎肝输注和输血等辅助治疗。结果,3例急淋死亡1例,PR1例,CR维持治疗至今32个月1例;2例急粒CR后半年内相继复发;1例急单CR维持

  • 标签: 儿童急性白血病 急淋 纤维瘤病 肝内肿块 脾淋巴结肿大 嗜铬细胞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