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妇科腹部手术后切口皮下持续泵入低浓度罗哌卡因(耐乐品)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罗哌卡因曲马多组(B组)。A组药物配制为0.125%罗哌卡因150mL,负荷量5mL切口皮下注射。B组0.125%罗哌卡因+曲马多300mg共150mL,负荷量为0.125%罗哌卡因+曲马多300mg混合液5mL切口皮下注射。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给药后2、6、10、14、24h镇痛效果及副反应。结果A、B两组除给药后2、14h外,其余各时点镇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VAS评分均<2。B组,恶心呕吐4(20%),嗜睡6例(30%)。结论A组及B组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B组呕吐、嗜睡发生率高。

  • 标签: 妇科腹部手术 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肠病术后最佳的镇痛方法。方法将5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舒芳太尼止痛(S组),对照组采用芬太尼止痛(F组),结果两组在手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芬太尼在肛肠术后病人皮下镇痛效果佳,副作用小,是有价值的镇痛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肛肠疾病舒芬太尼芬太尼皮下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皮下埋植避孕法的植入和取出率。方法选取2007年1月—12月因要求结束皮下埋植避孕方法而来我院就诊的51例妇女。结果皮下埋植避孕效果好。结论皮下埋植避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皮下埋植 手术 临床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引流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进行治疗。结果20例病人在72h内引流完全,随访1个月,无积液或血肿残留,无感染,头皮贴附良好。结论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头皮下积液或血肿安全、简便、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头皮下积液 血肿 穿刺术 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处按压部位、方法、时间,以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以利于再次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取2012年1月—6月我院门急诊连续补液≥2次的患者300例,第一次补液结束拔针时给予常规宣教,第二次补液时及拔针后实施干预措施,比较两次拔针后穿刺部位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静脉输液拔针的病例观察分析表明,对正确的部位进行持续按压、时间充足,能有效防止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

  • 标签: 静脉输液 穿刺部位 皮下淤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146例乳腺癌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施行标准根治术52例,改良根治术94例,纵切口102例,横切口42例。结果皮下积液22例,占15.07%。结论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使切口感染或皮瓣坏死的机率增加防治措施1.术前、术后有效的控制基础疾病;2.术中彻底止血,处理腋窝任何组织均需要电刀烧灼或结扎,防止淋巴漏;3.术中引流管放置要得当,使负压吸引效果良好,采用在游离皮瓣下方的正常皮肤另作戳口放置引流管,可增加皮肤引流口的密封性4.术后确保负压引流通畅及适当的胸带加压包扎。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并发症 皮下积液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自控皮下镇痛(PCSA)在骨科手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骨科手术患者100例术毕分二组,A组舒芬太尼2.5μg/kg+0.894%甲磺酸罗派卡因89.4mg+生理盐水120ml;B组舒芬太尼3.0μg/kg+0.894%甲磺酸罗派卡因89.4mg+生理盐水100ml。A、B组行PCSA并于术后4、8、16、24及48h观察,比较白天、夜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总体满意度评分;生命体征SBP、DBP、HR、SPO2;并发症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VAS(白天/夜间)评分在术后48小时B组显著低于A组(P<O.05);术后镇痛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镇痛满意度评分B组显著高于A(P<O.05)。结论舒芬太尼PCSA在骨科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副反应少。

  • 标签: 舒芬太尼 皮下镇痛 骨科手术
  • 简介: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静脉输液导致患者皮下淤血而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下降及纠纷现象增加。笔者对近1a来引起皮下淤血的相关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

  • 标签: 输注 静脉内/副作用 出血/病因学/护理 人类
  • 简介:摘要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术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术中注意手术方法的改进、,彻底止血、创面冲洗、吸尽细小脂肪粒等,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等处理.。回顾性分析206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15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7.2%,并对其经行了总结。结果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综合处理能明显降低乳腺癌皮下积液的发生。

  • 标签: 乳腺癌 皮下积液 预防及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0月194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共发生皮下积液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下积液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方式、引流管数量、拔管前日引流量与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显著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701、0.408、0.523,而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换药时间、皮瓣是否缝合固定及是否使用电刀游离皮瓣与皮下积液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引流管无明显渗液后拔管等措施有助于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 标签: 乳腺肿瘤 皮下积液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的方法,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86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各43例,改进组在注射前不用排气,针筒内留有0.1mL空气、垂直进针注射、30s间期注射及3~5min压迫时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排气注射法。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有无皮下出血及出血程度。结果改进组出血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出血程度轻。结论采用改进注射方法可降低病人穿刺部位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注射方法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糖尿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发病后,需终身接受治疗,依靠药物稳定自身血糖水平[1]。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许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由于疾病进展,胰岛素注射不当会带来很多问题,如脂肪增生、血糖波动等,注射在脂肪增生处会减慢胰岛素吸收速度,致血糖升高[2] 。在胰岛素多次注射处出现皮下脂肪细胞大,局部高浓度胰岛素聚集产生脂肪增生的现象,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胰岛素 皮下硬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纳米脂肪联合小脂肪颗粒改善泪沟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行泪沟凹陷填充女性患者78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通过吸脂获取并纯化脂肪组织,制备纳米脂肪和小脂肪颗粒,于泪沟处行分层、多点、均匀注射矫正泪沟凹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中注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对手术前后照片的黑眼圈改善程度、下睑细纹改善程度、皮肤色斑改善程度、泪沟凹陷的改善程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78例患者术后均有轻度注射区肿胀,3~4 d消退,3个月泪沟注射区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局部硬结等并发症。78例中,2例术后出现瘀斑,10 d自行消退,1例填充区域外观不平整予以局部按摩后消失。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对注射后泪沟整体改善满意度为(8.9±0.5)分,整体较满意。结论纳米脂肪与小脂肪颗粒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两者联合应用矫正泪沟凹陷畸形能达到较好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移植,自体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移植 泪沟填充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我 院收治的 脂肪肝和非脂肪肝患者各 54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脂肪肝患者为研究 组,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 比较两 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主要包括 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GB)、红细胞比积( HCT)、平均红细胞 H b 浓度( 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 RDW -S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RDW -CV)、平均细胞容积( MCV)、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计数( PLT)等 。结果 两组 WBC、 RBC、 HGB、 HCT、 MCHC、 RDW -SD、 RDW-CV、 MCV、 MPV以及 PLT水平之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患者,但脂肪肝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非脂肪肝患者。

  • 标签: 脂肪肝 非脂肪肝 血常规 检验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兔骨髓脂肪分数及脂肪细胞时序性变化的规律。方法20只20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GIOP组,每组兔10只。分别于基线时(0周)、4、8、12周行腰3-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扫描及磁共振波谱检查,以获得骨密度(BMD)及骨髓脂肪分数(FF)。在第8周及12周各处死实验兔一半行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第4周时,两组兔FF值有显著性差异,而组间BMD至第8周时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于第4及12周时,GIOP组FF值较基线时分别增高35.9%、75.2%(P均<0.001)。于第8周及12周时GIOP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增高57.1%、35.4%,而骨髓脂肪细胞直径分别降低13.3%、增高22.7%,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分别增高30.8%、53.8%。FF值与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呈中度负相关(r分别为-0.598、-0.675,P均<0.05),而FF值与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74,P<0.001)。结论GIOP初期骨髓脂肪形成以小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而后期则以大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磁共振波谱是动态评估骨髓脂肪含量变化规律的方法之一。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髓脂肪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非脂肪肝和脂肪肝患者中血常规检验的价值。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做血常规检验的患者(40例)当分析的对象,以疾病分乙组、甲组,甲组是20例脂肪肝患者,乙组是20例非脂肪肝患者,总结血常规指标。结果甲组患者的嗜酸性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大于乙组患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平均红细胞Hb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细胞容积、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细胞计数均大于乙组患者,甲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小于乙组患者,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脂肪肝患者与非脂肪肝患者的相关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非脂肪肝 脂肪肝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