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以橡胶树热研7-33-97花序为试验材料,分别采取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TCA/丙酮法,酚抽提法和Tris-丙酮-酚法)提取橡胶树花序总蛋白。对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蛋白提取率、单向SDS-PAGE电泳和双向电泳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TCA/丙酮法提取率最高(6.09±0.22)mg/g,单向SDS-PAGE电泳条带清晰且较完整,双向电泳后获得蛋白点最多(994±25),是建立橡胶树花序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较好方法。进一步对基于TCA/丙酮法提取橡胶树花序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利用pH范围为4~7IPG胶条,在聚焦时间为7.0×10~4Vh、蛋白上样量为1.0×10~3μg,以及12.5%凝胶浓度条件下,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获得橡胶树花序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质量最好,可为橡胶树生殖发育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橡胶树花序 蛋白组学 蛋白提取 双向电泳
  • 简介:近年来,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述了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历史以及除草剂作用机理,分别介绍了抗EPSPS抑制剂基因、抗ALS抑制剂基因、乙酰CoA转移酶基因、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原卟啉原氧化酶基因这6类抗除草剂基因来源,抗性机理以及目前它们在转基因水稻上应用。最后,对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转基因释放、飘移对生态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转基因水稻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抗除草剂基因 研究进展 安全性与风险
  • 简介:大麦糖化力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大麦品质重要指标,对此类性状进行QTL定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单QTL扫描方法和3种贝叶斯LASSO方法实现此类性状QTL精细解析。在对大麦蛋白质含量QTL检测上,单QTL扫描方法共检测到了3个QTL,而3种贝叶斯方法检测到了7个QTL,其中2个与单QTL扫描方法检测QTL吻合。在大麦糖化力QTL检测上,传统单QTL扫描方法共检测到了3个QTL,而3种贝叶斯方法除了检测到这3个QTL外,还检测发现了额外2个连锁QTL;表明贝叶斯方法在北美大麦蛋白质含量和糖化力QTL检测可以更加有效地分离处于连锁位置或接近状态QTL进而提高QTL检测效力。

  • 标签: 贝叶斯LASSO QTL 多QTL定位
  • 简介:本研究以高抗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品系‘C24’和高感品系‘03B9’为试验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其在发病条件(高氮)和不发病或少发病条件(低氮)下基因表达差异,并回收得到与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相关差异表达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derivedfragment,TDF)19条。研究结果表明:12个TDF与NCBI或BrassicaDatabase已有序列同源,功能涉及激素调节、氧化还原酶、细胞结构、蛋白质分解、信号传导等;3个TDF在NCBI或TIGR上有序列同源,但是功能未知;4个TDF未找到同源序列。结合本课题组有关氮素浓度和形态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影响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可推测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可能是细胞结构受到破坏,细胞膜上细胞信号跨膜转导受阻,ACC、ABA调节,蛋白质降解,PPO引起酚类物质褐变等共同作用所致。

  • 标签: 大白菜 芝麻状斑点病 CDNA-AFLP 基因表达差异
  • 简介:TA克隆构建含MOC1基因cDNA片段重组质粒,作为TaqMan定量检测水稻分蘖基因MOC1mRNA标准品,建立了检测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水稻分蘖芽总RNA逆转录扩增总cDNA,PCR扩增MOC1基因设计目的片段,将纯化目的片段与pMD19-TSimple载体连接,转化宿主菌JM-109,提取重组质粒DNA,PCR鉴定并测序分析。纯化质粒并检测260nm吸光值,确定重组质粒原液拷贝浓度并以此制备荧光定量PCR梯度浓度标准品。对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建立了MOC1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检测灵敏度达10^2拷贝,线性范围为10^2-10^7拷贝,阈值循环数与PCR体系起始模板量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线性关系(r=0.999),扩增效率高(E=92.8%)。成功建立了MOCI基因实时荧光PCR定量标准品,且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对水稻分蘖基因MOC1mRNA表达进行准确定量。

  • 标签: 水稻 分蘖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 简介:本研究拟采用香蕉多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材料,建立起根癌农杆菌介导香蕉遗传转化体系。以巴西蕉组培苗球茎横切薄片为起始材料,诱导获得多芽体,利用多芽体薄片为受体,通过其对潮霉素敏感性和GUS基因瞬时表达率试验,以期找到适合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巴西蕉球茎横切薄片在多芽体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PP3331mg/L+NAA0.21mg/L)上,经过4至5个月培养,形成了花椰菜结构多芽体。巴西蕉多芽体横切薄片对潮霉素敏感,最佳潮霉素素筛选浓度是25mg/L,转化最佳共培时间为4d。本研究从3次转化共300个薄片中获得抗性芽18个,经GUS检测和PCR鉴定,获得抗性芽全部为阳性。本研究建立以多芽体薄片为转化受体转化体系,为今后将具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导入香蕉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香蕉 遗传转化 多芽体
  • 简介:用高感甘薯茎线虫病甘薯品种徐薯18和高抗茎线虫病徐78-1杂交,得到其F1分离群体。根据连续3年抗病鉴定结果,从中挑选出8个高抗和8个高感茎线虫病株系,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分别以抗感池基因组DNA为模板,用225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其中77对引物组合在抗、感池间表现出多态性。通过一组小群体进一步筛选,有4对引物组合被认为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这4对引物组合分别对2个亲本、抗感池和F1分离群体65个抗病株系和79个感病株系基因组DNA进行SRAP分析,有2对引物组合(a5b12和a9b11)各获得1个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SP1和SP2,它们与抗甘薯茎线虫病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4.86cM和4.17cM。获得分子标记对克隆抗病基因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甘薯 茎线虫病 SRAP技术 分子标记
  • 简介:根据黄瓜基因组数据库CsaO20719基因编码区全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方法从黄瓜品种津研四号叶片中克隆得到寡肽转运蛋白基因(oligopeptidetransportergene,OPT)。基因编码区全长为2013bp。该基因编码蛋白由20种氨基酸组成,含有67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3kD和8.65。预测由该基因转录寡肽转运蛋白为疏水蛋白,有14个连续疏水片断。预测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存在OPT家族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膜上,主要功能为参与转运和底物结合。同源性和进化树预测分析显示,OPT蛋白与毛果杨和蓖麻寡肽转运蛋白同源性分别达到了81%和79%,所转运底物除有寡肽外,还包含有金属离子-烟草胺螯合物等。qRT—PCR分析同一氮浓度处理OPT基因在不同部位表达结果显示,在无氮及低氮条件下,OPT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叶和茎尖。在高氮条件下,OPT主要在茎尖和叶中表达量较高,其次为茎,说明OPT基因在氮胁迫下存在于植物各个部位,并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部位,为黄瓜生长提供所需能量。不同氮浓度下OPT在茎中表达分析结果显示,OPT基因在无氮及低氮下表达量增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且随着氮浓度降低,OPT表达量增加,说明黄瓜OPT基因参与低氮胁迫应答反应,增强黄瓜耐低氮能力。

  • 标签: 黄瓜 寡肽转运蛋白基因(OPT) 克隆 低氮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简介:在盐和干旱等渗透胁迫条件下,一些植物会积累甘氨酸甜菜碱(简称甜菜碱)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甜菜碱在植物体内由胆碱经两步氧化形成,催化这两步反应酶分别是胆碱单氧化物酶(cholinemonooxygenase,CMO)和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aldehydedehydrogenase,BADH)。由于甜菜碱合成途径简单,进行遗传操作方便,在诸多抗逆性基因甜菜碱合成酶基因被看作是最有希望胁迫抗性基因。其中,BADH基因全长cDNA序列首先被从藜科植物菠菜(spinaciaoleracea)克隆到,此后人们相继以该基因为参照,研究其它植物BADH基因。本文作者在以菠菜BADH基因为对照研究菊科植物BADH基凶时,根据已发表BADH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了一对PCR兼并引物,以菠菜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出长分别为825bp(seq1)和822bp(seq2)两个DNA片段,经测序和序列分析,seql与GenBank登录菠菜BADH基因基凶组序列(U69142)一致,其外显子区与己发表该基凼cDNA序列(M31480)一致,seq2与U69142序列例源性为68%,其外显子区与M31480序列同源性为83.93%。而且,在由该核苷酸序列推导氨基酸序列,含有醛脱氢酶高度保守十肽VTLELGGKSP,说明该基因为菠菜BADH基因吲源基因。根据现有文献分析,菠菜可能存在两个BADH同工酶,作者所克隆基因片段所属基因可能编码菠菜BADH另一个民工酶。该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DQ070842。

  • 标签: 菠菜 BADH基因例源片段 克隆
  • 简介:利用10对SSR引物对南宁地区5个金花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金花茶边缘种群及变种小果金花茶遗传多样性,为金花茶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小果金花茶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4.40、2.433、0.533和0.429,表明小果金花茶具有较低水平遗传多样性。STRUCTURE聚类分析显示,5个金花茶种群按照两变种分为2个组。AMOVA结果和遗传分化系数(FST)均表明两变种间存在很大遗传分化。位于平果县坡造乡金花茶边缘种群具有最低水平遗传多样性(PPB=50%,A=1.70,Ho=0.100),与主分布区种群间存在很大遗传分化。基于以上结果表明,小果金花茶和平果县坡造乡边缘种群应当作为独立保护单元保护起来。

  • 标签: 小果金花茶 金花茶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边缘种群
  • 简介:简单重复序列(SSR)广泛存在于基因组,是亲缘关系分析、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遗传标记之一。红豆树群体已处于濒危状态,且属无参基因组,其近缘种开发SSR引物亦很少,为满足红豆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制定合理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SLAF-seq(specific-locusamplifiedfragmentsequencing)技术对天然群体典型红豆树进行简化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测序获得所有SLAF片段进行SSR位点搜索,并对SSR位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利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进行引物批量设计。与日本晴水稻测序数据相比,红豆树参考基因组双端比对效率为90.14%,酶切效率为92.37%,说明SLAF建库正常;测序Q30为92.32%,GC含量为37.17%,说明达到测序要求。本研究共获得6426462reads和592221个SLAF标签,其中16653个多态性SLAF标签,含有17868个SSR位点,平均每6.98kb就分布有1个SSR位点。不同核苷酸重复类型基元类型数量及SSR位点数量间差异较大,除单核苷酸外,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较多,分别占总SSR位点17.15%和15.02%,其中AT/TA和GAA/TTC基元重复数量最多,分别为1090个(43.1%)和349个(15.2%)。通过批量引物设计共得到2817对引物,以二、三核苷酸类型较多,两者所占比例高达94.8%。结果表明:SLAF-seq技术可以很好应用于红豆树(无参基因组)SSR位点开发,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发掘SSR位点能够为SSR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信息,并有助于后续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分析等。

  • 标签: 红豆树 SLAF-seq SSR 分布 位点分析
  • 简介:应用AFLP、SRAP、RAPD、SSR及同工酶等5种标记构建326个标记位点白菜遗传图谱和81个DH株系群体,采用MapQTL5软件与MQM作图法对白菜叶片数与单株重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两个不同年份试验,在10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0个QTL,主要分布在R5、R9连锁群上:控制叶片数有5个,控制单株重有15个;其中,获得两年稳定表达QTL共6个:控制叶片数有1个,控制单株重有5个;另外,估算了单个QTL遗传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发现各QTL加性效应各不相等,各位点遗传贡献率介于9.4%~39.6%之间;控制叶片数和控制单株重QTL位点表现为紧密连锁或相似的位置,主要集中在R5连锁群上,这与二者性状表型值相关系数很高相一致。这将为白菜品种改良中产量等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大白菜 DH群体 白菜叶片数 单株重 QTL
  • 简介:为探究大豆应答非致病菌(Bipolarismaydis)胁迫分子机制,将玉米小斑病菌接种于3周龄大豆苗。取48hpi大豆叶片以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质,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蛋白,串联质谱(MS+MS/MS)鉴定蛋白质再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蛋白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大豆苗期叶片总蛋白点1300+15个,其中,差异表达(2倍以上,P值〈0.05)蛋白质点18个,除2个蛋白点未成功测序,其余16个差异蛋白点经GO分析可知,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胁迫应激和非寄主抗性响应,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病程相关蛋白PR-10和细胞骨架结构相关蛋白profilin-2。同时,由测序结果推测:在非致病菌(玉米小斑病菌)胁迫下,大豆通过降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来增强防御相关蛋白和非寄主抗性相关蛋白表达。

  • 标签: 大豆 应答 玉米小斑病菌 胁迫 双向电泳
  • 简介:解析穗粒数、小穗数和粒重及其QTLs间遗传关联,有利于大麦穗发育遗传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了25份试验材料小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表型差异,以及不同性状及其QTLs间遗传关联性。结果表明小穗数等3个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育种品种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地方品种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育成品种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二棱大麦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但六棱大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小穗数与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35;在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4个小穗数QTLs、6个穗粒数QTL和6个千粒重遗QTLs,16个QTLs分别位于1H、2H和4H等6条染色体上,其中QSn-4HS等8个QTLs具有增效作用、其余QTLs具有减效作用。与标记HVM40-258bp连锁QTL对小穗数和穗粒数具有一因多效特性性。小穗数等3个穗部性状分别受遗传效应不同QTLs控制,QTL多效性导致了小穗数与穗粒数关联遗传。

  • 标签: 大麦品种(或品系) 穗部性状差异 SSR标记 关联分析 QTLs检测
  • 简介:植物14-3-3蛋白(GF14蛋白)是一类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过程小分子蛋白。本研究根据高羊茅转录组学测序获得FaGF14-A和FaGF14-D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得到高羊茅FaGF14-A和FaGF14-D基因3’和5’cDNA序列,拼接后FaGF14-A基因全长为1153bp,编码260个氨基酸;FaGF14-D基因全长为1291bp,编码26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羊茅FaGF14-A和FaGF14-D蛋白都具有典型14-3-3蛋白结构域,包含9个保守琢-螺旋及不保守N-末端和C-末端,尤其与禾本科植物GF14蛋白具有较高相似性,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 标签: 高羊茅 FaGF14-A FaGF14-D 克隆 分析
  • 简介:为探究萝卜肉质根Chs基因表达量与色素含量关系,以16份不同类型萝卜为材料,在抽薹前测定肉质根色素含量和Chs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萝卜肉质根Chs基因表达量在0.0988~6.4321之间,平均值为1.4017,肉质根色素含量在0.001%~2.543%之间,平均值为0.804%。方差分析表明,16份不同类型萝卜肉质根间Chs基因表达量(F=2.3540,p=0.0001)和色素含量(F=114.2940,p=0.0001)差异均极显著,红皮红心萝卜Chs基因表达量和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肉质颜色萝卜。相关分析表明,萝卜肉质根Chs基因表达量与色素含量相关系数为0.83,且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萝卜肉质根色素含量与Chs基因表达量高度相关,Chs基因可能是萝卜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之一。Chs基因可作为萝卜色素生产基因工程候选基因,用于高色素含量萝卜新品种选育。

  • 标签: 萝卜 色素含量 CHS基因 相关分析
  • 简介:用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母本协青早A保持系协青早B和父本恢复系恢9308杂交,以单粒传方法建立含281个株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695对简单重复序列(SS鼬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有186对检测到多态性,频率为26.8%。构建成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共包含163个标记座位,总图距约1578.9cM,覆盖整个基因组87.5%,标记间平均图距为9.69cM。群体和标记母本等位基因频率平均为0.52,群体中标记偏分离情况较严重。该图谱构建为研究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各种性状遗传规律及QTL定位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超级杂交稻 重组自交系 遗传图谱
  • 简介: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synthas,CHS)是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一个关键酶。为了解CHS与花青素含量相关性,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克隆了一个CHS基因(IbCHS1),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bCHS1基因cDNA长1556bp,包含1个1167bp开放阅读框,编码388个氨基酸。IbCHS1蛋白具有典型植物CHS结构特征,和其他植物类似蛋白具有很高同源性。表达分析显示,IbCHS1主要在紫肉甘薯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甘薯花青素含量正相关。

  • 标签: 甘薯 查尔酮合成酶 花青素 基因表达
  • 简介: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阻,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大麦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法解析了来自杂交组合CS×(CS+Betzes2H)杂种后代X99-13遗传组成,此材料含有42条染色体,其中1条大麦染色体,2条小麦-大麦易位染色体和39条小麦染色体,鉴定为小麦-大麦代换易位系。以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此代换易位系是涉及小麦染色体2B和大麦染色体2H代换易位。为进一步选育小麦-大麦2H纯合易位系及利用其上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

  • 标签: 小麦 大麦 代换易位系 GISH RFLP
  • 简介:为了从蛋白质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低温逆境及恢复条件下相关蛋白响应机制,揭示大田生产中冬油菜抵御突发骤变低温伤害抗寒机理,以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为材料,在培养箱培养至幼苗五叶期时,模拟北方寒旱区冬油菜返青期倒春寒环境,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析其幼苗在低温(4℃)-恢复(20℃)-低温(4℃)-恢复(20℃)过程存在蛋白及其差异表达量。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与恢复过程,有2个蛋白点发生了显著差异丰度变化,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型氧化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定义为1号蛋白)和一种未知蛋白(2号蛋白)。且不同抗寒性品种存在2种不同蛋白差异表达机制,1号蛋白在抗寒性较弱天油2号低温胁迫恢复过程中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变化趋势,抗寒性较强陇油7号此蛋白在第一次低温胁迫后消失,而出现了另外一种未知蛋白(蛋白2),且在低温胁迫恢复过程也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变化趋势,并且表达量高于天油2号蛋白1,因此,这种未知蛋白2可能是陇油7号抗寒性强于天油2号原因之一。

  • 标签: 白菜型冬油菜 低温胁迫 双向电泳 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