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民初南京城内涝频发,究其原因,既与南京城自然气候及地理形势有关,更是河道淤塞、排水设施失修及防洪能力不足等人为治理缺失的后果。国民政府定都之后,南京市政府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启动“首都防洪计划”,制定了下水道规划草案,初步建立防洪预警机制,城市水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其内涝灾害防治得失,值得认真发掘。

  • 标签: 南京 城市内涝 国民政府 水利建设
  • 简介:2004年4月,净空法师给北京高校学生宣讲《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赢得青年学子的满堂喝采。不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先后分两次播放。一位佛学法师缘何热情关注人类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大业?人类社会的现状有哪些令法师忧虑的地方?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和解决?拥有高深学问和出众智慧的法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只要给少年儿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未来就一定充满希望。净空法师颇为动情地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国家建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我逃难到贵州读中学,成了流亡的学生,无家可归,学校就是家。老师照顾我们超过父母,我们对老师有热爱之心,我们的同学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照顾,那个感情之深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本期刊发段宣怀《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泉慈幼院》就可起到突出的印证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 标签: 传统文化 净空法师 应对现代
  • 简介:回族因在中国的广泛分布而决定了与其他的广泛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发展过程中与国家政权、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接触以及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教派群体相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和谐相处的建议和对策——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公民意识;树立待人如己,互相尊重的文化态度;坚持理性信仰、求同存异的精神等。

  • 标签: 回族 族际关系 多样性 和谐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责任重大,意义特殊,可有效遏制边境村落“虚空化”态势,引导乡村多元文明回归,强化边疆绿色空间的生态支撑,提升边疆各族群众国家认同水平。但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乡村产业发展凋敝、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乡村精英外流严重、传统习俗及伦理资源趋于弱化、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等阻滞因素。应从以培育壮大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以繁荣乡村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激发乡村多元文明复兴;以健全乡村环境保护机制为动力,涵养乡村绿色生态空间之源;以净化乡村社会风气为抓手,营造乡村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加以应对

  • 标签: 边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阻滞因素
  • 简介: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广义上讲,饮食是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饮食活动的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统一体,包括饮食种类、原料生产、加工技艺,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民俗风情、宗教礼仪、伦理教化、人际交往等。

  • 标签: 饮食业 应对方略 人类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 清真 食物需求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汪篯先生《隋唐耕地面积问题研究》原是三篇研究札记,分别题为《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是应受田数》《唐代实际耕地面积》,先后于1962年8月至10月发表于《光明日报》史学栏目,与此前发表的《隋代户数的增长》一起以"隋唐史杂记"为副标题贯之。

  • 标签: 耕地面积 面积问题 隋唐史 史籍 《光明日报》 副标题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59~1961年中央与地方的"报告—批转个案—指导全局"的互动关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分析当时严重灾情为什么迟迟没有得到上报和应对。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庐山会议前中央比较重视灾害和饥荒问题,要求"一点也不要隐瞒";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广东、贵州、甘肃及农业部报送的几个灾情"并不严重"材料,迎合了毛泽东反右倾、进一步"大跃进"的需要,使全国大部分地方不敢将灾情和饥荒如实汇报;1960年6月起,中央认识到灾情和粮食危机十分严重,开始把抗灾保粮作为主要任务,但是全面救灾工作已经延误了一年。这种撇开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由地方党委个人直接向中央最高领导人报告,中央最高领导人又带强烈倾向直接批转个案的反馈系统,造成了报喜不报忧的弊病,是三年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 标签: 三年自然灾害 报灾机制 严重饥荒
  • 简介: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无论地缘位置还是其丰富的油气储备都成为各国及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舞台,这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中最具典型的土耳其与伊朗在中亚的影响与渗透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中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 标签: 中亚地区 伊斯兰 土耳其 伊朗 中国
  • 简介: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 标签: 经济危机 东盛和 倒闭 清末新政
  • 简介: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博物馆行业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文物进展柜等传统的文物展览在体制观念、展示模式、展览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境。展览数字化和相关教育推广手段的转型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当然,数字化的展览有赖于传统展览业各种要素的介入,统筹策划以提升展览质量、推广研究成果、锻炼员工队伍,形成成熟的数字展览业态。博物馆展览业唯有顺流而上,才能在网络时代开创出一条智慧博物馆之路。

  • 标签: 博物馆展览业 城市化 智慧型博物馆 互联网+
  • 简介:20世纪初期,近代天津手工业中发生的学徒潜逃现象比较普遍。近代市场冲击下学徒制度的异变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其直接原因则大体可分为利益驱使和躲避风险两类。学徒的大量外逃,给天津手工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面对学徒潜逃,天津手工业界主动采取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传统的对学徒的制度性约束渐趋失效,而公权力对学徒潜逃及追责的态度却十分的谨慎。学徒潜逃折射出近代市场经济冲击下学徒制度在传统习惯与国家法律或权力夹缝之中的窘态。

  • 标签: 天津 手工业 学徒制度 学徒潜逃
  • 简介:从福建《螺江陈氏家谱》来看,疾病与医疗贯穿陈氏家族史始终.面对疾病,陈氏族人及其亲朋好友往往将病患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境况中加以认识而非一味追究医学上的解释,具有强烈的人文性;陈氏族人应对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割股疗亲、诉诸超自然力量、求助于医生和药物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但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和高下之别.当把病因认识、疾病应对放在文本叙事的整体语境中进行解读时,我们会发现福建《螺江陈氏家谱》这一文本中的病患叙事隐藏着陈氏家族彰显儒家价值观念与强化家族文化认同的努力.

  • 标签: 福建螺江陈氏家族 病因认识 疾病应对 病患叙事 社会文化意义
  • 简介:明末清初的粤东北地区,先是发生地区性的动乱,后为全国性的王朝更替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崇祯元年(1628),镇平县发生苏峻等“五总之变”,引起粤东地方社会动荡,一直延至明末。明亡后,粤东土豪竞起,先后有江龙、刘良机、吴六奇等占据程乡、大埔。至顺治八年,始归人清朝版图。但至顺治十年,又经历郝尚久反清复明之变。而在沿海,郑成功的南明势力与清兵在潮州地区进行了长达9年的拉锯战,直至康熙元年(1662)据守南澳的郑军将领陈豹向清朝投降。康熙十二年又卷入“三藩之乱”,潮州再次成为主战场之一。直至康熙十六年,刘进忠投降清朝。康熙十九年清兵攻克达濠寨,丘辉逃往台湾。从此,清王朝对潮州的统治终于得以稳固下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统一台湾,同年开海禁。至此,粤东地方近60年的地方动乱局面,终于结束,地方社会秩序渐趋稳定。

  • 标签: 东北地区 乡村社会 动乱 明清之际 大埔县 潮州地区
  • 简介:察隅是我国的固有领土,雍正初年清政府将察隅等地划归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光绪末年,清政府将察隅置于直接统治之下,设立县治,委任官员,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有效统治。民国初年,受政局变动等影响,噶厦重新控制察隅等地。其问,英殖民者玩弄阴谋手段,炮制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企图侵占我察隅等地。本文从军统局巴安组的建立及调查入手,论证了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对察隅等地统治的沿革后,阐述了英殖民者企图侵占我土地的卑鄙伎俩,揭露了20世纪40年代殖民者对察隅的侵占行径,分析了国民政府反对侵占的言行及困难所在。

  • 标签: 国民政府 殖民者 军统局 西藏地方政府 “麦克马洪线” 藏区
  • 简介:在医疗社会史视角中,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中西医协调,不仅仅是一场卫生防病实践,更是掌握国家公权的执政党对社会的一次整合。中医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西医彰显了现代科学的文明,对这两者的协调与整合,需要找到一个依托点。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个依托点便历史地落到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上,由此也使得这场医学协调活动不仅对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诞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卫生领域的延伸。执政党对中西医的成功协调,也展现了其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能力和风采。

  • 标签: 执政党 公共卫生事件 血吸虫病 中西医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