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顿出生于西澳大利亚的巴尔弗道斯牧场.还在幼年时期,多丽丝·皮顿和妈妈莫莉·凯利及襁褓中的妹妹就被当局强行从家乡迁往穆尔河土著人定居点接受家仆训练.多丽丝的母亲莫莉想要返回家乡巴尔弗道斯牧场,但她的要求遭到当局的拒绝.于是母亲莫莉只能在1941年1月1日把大女儿多丽丝留在了穆尔河居留地,带着十八个月的小女儿安纳贝尔逃跑.……

  • 标签: 作品回家 回家路 多丽丝·皮金顿作品
  • 简介:<正>河北教育出版社近日首次推出了《巴赫全集》中译六卷本(主编钱中文,副主编白春仁,晓河),约250万字。1996年,我国学者经过与巴赫金文化遗产正式继承人商谈,获得了在中国出版中译《巴赫全集》的版权,并很快组织翻译,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工作。全集包括巴赫的美学、语言哲学、小说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诗学与访谈录、拉伯雷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 标签: 巴赫金 首发式 人文科学方法论 小说理论 语言哲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 简介:<正>一表面看来,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巨著《源氏物语》,无疑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作品。然而,一经深入分析我们便可悟到,紫式部人物塑造之重点,创作之要旨,似不在须眉而在裙衩。这部以风流公子猎艳史串连起来的长篇,着意展示的是贵族制度下妇女的悲剧命运,小说中女性群象整体的份量与意义,也大大超过了男性主人公。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一部女人为女人而作的、女人为女人鸣不平、呼唤人的地位和尊严的划时代巨著。以这个角度来透视其

  • 标签: 悲剧命运 人物塑造 女作家 女性形象 贵族 婚姻制度
  • 简介:<正>从前,阿拉伯国泰民安,在夏莫城有一位君王,称号为拉布拉萨尔三世,他有一口金黄色的美髯,修长过胸,洋洋洒洒,由此,他得到了胡子这个雅号。他对这口胡子,护理得无微不至,甚至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也要用一个丝绸的口袋把它套在里面。早晨,只让女理发师用她那精巧的手去梳理,因为男理发师总是用剃刀与剪子,女理发师则不同,她们只用梳子、卷子、喷子之类的东西,从不会损伤主人的半根毫毛。

  • 标签: 拉萨尔 短篇小说 女理发师 国王 白色羽毛 仓促行事
  • 简介:据平安保险2008年3月20日公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2007年年薪为人民币6616万,折合每天收入人民币18.12万元,绝对是“日进斗”。

  • 标签: 中国金融 CEO 平安保险 首席执行官 马明哲
  • 简介:<正>在欧洲古典文学中,艺术大师们塑造过不少出色的吝啬鬼形象,如莫里哀笔下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和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等都名不虚传,但其中泼留希形象的表现手法却别具一格。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极为深刻地概括了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地主阶级的本质特征,

  • 标签: 泼留希金 表现手法 果戈理 阿尔巴贡 农奴制度 莫里哀
  • 简介:无论小说构思、人物原型还是主题思想,《大闪蝶尤妮娅》都突出了博物学元素。在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小说叙述的博物学和帝国主义具有共谋性。在话语层面,博物学家威廉照搬欧洲博物学标准为亚马逊森林的物种命名与分类,这体现了意欲"冻结"当地文化的帝国知识话语暴力。在政治层面,殖民者哈罗德的异国动物标本收藏折射出对殖民地的殖民欲望。在经济层面,异国动物标本交易为博物学家个人以及英帝国带来可观收益,占有这些标本是对殖民地的资本掠夺。

  • 标签: A.S.拜厄特 《大闪蝶尤金妮娅》 博物学 帝国主义 共谋性
  • 简介:本文拟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森诗中的宗教内涵予以初步分析,追溯狄森一生对于宗教的态度:从青少年时期反抗基督教教规教义的束缚到对上帝态度的转变,直至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宗教观和神学体系,体现出诗人对于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女诗人 反抗 宗教观 独特 自身
  • 简介:<正>西方文学评论家一般认为龙·奥尼尔(1888-1953)称得上是“美国的莎士比亚”,他在哲学的领域里深受“老子、尼采、斯特林堡、容格、叔本华的影响”。在我看来,奥尼尔创作上的哲学思想追根溯源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可以觅寻到更为深厚的思想基础。老子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唯心主义者,他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天纲恢恢,疏而不失。”(天纲极为广大,纲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它的原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永远帮助善人。)老

  • 标签: 追根溯源 剧作家 马可·波罗 奥尼尔 评论家 尼采
  • 简介:秦牧的《艺海拾贝》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蔷薇》这两本谈文学创作经验的书是许多人喜爱的文学札记。然而,《蔷薇》里最响亮的声音是:内心的独立与自由才是作家最宝贵的东西。这种声音,在《艺海拾贝》中却微弱得多。苏联作家的传统,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理应珍惜这些经过岁月的磨洗而愈发闪光的精神瑰宝,这样中国文学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 标签: 《艺海拾贝》 《金蔷薇》 精神资源
  • 简介:《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偶合家庭与巴赫的有关见解陈思红《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为他的创作打上了句号。这部杰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也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关于这部巨著,可谈的方面很多,我在这里只想谈谈作品中偶...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巴赫金 狂欢化 家庭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王灵智是著名的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与华人问题的研究学者,他祖籍福建金门,1938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9年,他随母亲迁居香港,并在那里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1957年,年仅18岁的他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他先去密西根州的霍普学院学习音乐,获得学士学位。从1961年到1970年,他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取得《旧约》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古代中东语言与文学硕士学位。为了深入华人社区参加并领导民权运动,他放弃了还有两年就能拿到的博士学位。

  • 标签: 美国华人 美籍华人 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 民权运动 马丁·路德·金
  • 简介:《王后的花园》是英国文艺家兼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脍炙人口的演讲词。因其对女性形象的强烈关注,文章通常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探讨“性别问题”的代表作品。但事实上,女性形象的高度“形式化”十分值得注意;《王后与花园》和罗斯其他作品(如《近代画家》)中一脉相承的对美感的关注,以及作者本人的说明,都提示着从性别之外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新的视角下,“王后”与“花园”成为19世纪英国工业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有关审美情感之重要性的绝佳隐喻。

  • 标签: 《王后的花园》 约翰·罗斯金 女性 花园 审美
  • 简介: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andleadingintellectualhistoriansintheworld,QuentinSkinnerhasofferedaseriesofoutstandingworkscenteringonthehistoryofearlymodernEuropeforthepastfewdecades.HisearlyworksontheFoundationofearlymodernpoliticalthought,andmonographicstudiesonMachiavelliandHobbesshapedthewayagenerationunderstandsthepoliticalthoughttoalargeextent,whilehiscontinuingengagementinmethodologicaldebatesprovidesanewapproachforstudentsandfellowresearcherstoconductthestudyofintellectualhistory.

  • 标签: influential LEADING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与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与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半个世纪前过世的美国戏剧家尤@奥尼尔所留给后世的遗产不仅是那些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版权已为世人共有的戏剧作品,而且更是在这些作品中和作品外所体现的奥尼尔精神.奥尼尔自觉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养分,他的剧作又在大半个世纪中对我国的戏剧文学、戏剧艺术、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尼尔无形中成了促进中美文化深层次交流和融汇的杰出使者.

  • 标签: 奥尼尔 戏剧 中美文化交流
  • 简介:美国埃默里大学里德教授的新著《巴赫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论、主体论、体裁论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
  • 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在当时欧洲知识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8世纪德语文学作品当中,接受并化用“赵孤”题材的一个例子,是克里斯托弗·马丁·维兰德的小说《镜》。本文试图从维兰德小说的文学形式入手,从体裁史角度考查《镜》中“梯方成长故事”所体现的“君主镜鉴”与“修养小说”两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并发掘这两种体裁传统在“梯方成长故事”中此消彼长的张力关系,以及由此折射出的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的个体化与市民化倾向;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赵孤”题材在“梯方成长故事”中与以上两种文学体裁传统的具体结合方式,为研究维兰德对于《赵氏孤儿》的接受提供新视角。

  • 标签: 维兰德 《金镜》 《赵氏孤儿》 君主镜鉴 修养小说 体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