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WRF数值预报模式及间歇同化方法预报结果,分析了2015年8月3日冷锋影响下西安出现一次对流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高层槽线与低层切变线位置近乎重合,锋面陡峭;有β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锋前发展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良好。锋面附近正涡度区、辐合区及上升运动区强度强、范围狭窄,空间结构近于垂直,为局地对流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午后持续高温使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和低层急流加强时,在有利秦岭地形影响下触发了锋前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对流暴雨强烈发展。

  • 标签: 冷锋 WRF模式 暴雨
  • 简介:根据枇杷生长对气象条件要求,利用塘栖历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塘栖枇杷生长期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利避害、科学发展枇杷生产建议,并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气象服务。

  • 标签: 枇杷 气候适宜性分析 气象服务
  • 简介:陕西省降水量年变化呈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这些类型反映了陕西省年内主要雨带移动和位置。陕西省年降水量、雨季(5~9月)降水量基本上遵从正态分布。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类型 正态分布
  • 简介:依据宁夏环境地质、气候条件、水氟含量、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分析了地方氟中毒流行特征。在回顾地方氟病防治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只探求毒理剂量氟引起机体微观变化,缺乏多学科间交叉印证,难以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与人类关系作用、反作用和相互作用出发,采取相应治本、干预、抗氟防治措施,可取得标本兼治效果。

  • 标签: 生态学 环境 地方性氟中毒
  • 简介:本系统可自动调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提供气象实时资料,根据各种预报指标,对“大风”、“大雨”、“冰雹”、“大雪”、“寒潮”、“霜冻”及“晴雨”进行预报。

  • 标签: 灾害性天气预报 气象信息 实时预报 气象服务
  • 简介: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mm、55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 标签: 西藏 林区 气温 降水
  • 简介:利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8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逐日CI干旱指数,按照干旱过程方法统计年、季干旱天数及强度指数,运用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湘西自治州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差异,湘西自治州年干旱强度、干旱天数、出现频率因季节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夏秋季干旱对年干旱影响最大;干旱存在多个显著活动周期,但不同季节也有所差异;年干旱变化有加强趋势,而春、夏季干旱也表现出加强趋势,仅冬季干旱略有减弱。M-K突变检验显示,年干旱有加强趋势,但未出现显著突变;春、夏季干旱变化不存在突变;秋季,干旱强度经历了由明显偏弱到波动较大再转为偏强突变过程,突变年份为1989年,而干旱天数经历了偏少到偏多突变过程,突变年份为1970年;冬季干旱强度存在明显减弱突变现象,突变年份为1989年。

  • 标签: 湘西自治州 CI指数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M-K检验
  • 简介:综合分析了2006年秋季在山东省进行0.5—8.0μm范围内大气气溶胶飞机观测0—4500m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初步讨论了气溶胶与温度关系,并分析了对气溶胶粒子谱垂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递减趋势,在逆温层附近气溶胶有累计现象;受城市环境影响,同一区域城市上空或者城市下风方气溶胶粒子平均浓度都大于上风方;气溶胶粒子谱受不同天气背景影响,出现不同类型谱型,随高度变化,谱型也有很大变化。

  • 标签: 飞机探测 气溶胶 谱分布
  • 简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不同深度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各层地温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温响应。结果表明:秋季各层地温呈波动缓慢下降过程,变化倾向率为负值,且由浅至深向下递减,0cm地温下降趋势显著,递减变化率为0.22℃/d;地温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过程,白天高,夜间低。随深度增加,日较差逐步减小,日变化过程变缓,位相往后。午后达到日最高值,日出前下降至最低值;晴天时,地温变幅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层大、下层小"锥形"形态。浅层地温对降水响应明显,地温随着降水发生而下降,且与晴天条件下地温垂直结构差别较大;地温与气温呈线性正相关,随深度增加,相关系数减小,地温变幅差异减小,且位相逐层滞后,时滞效应增强。

  • 标签: 沙漠 秋季 地温 特征 响应
  • 简介: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2006-2008年中国地区夏季月半均云粒子有效半径垂直和区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对流层低层达到最大,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小。30°N纬度带水云相对以南及以北纬度带粒子有效半径偏大。6月水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应与梅雨季节有密切联系。对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西部较东部偏大,而在南部地区,东西部差异不明显。不同纬度带上冰云粒子有效半径相类似,在冰云下边界最大,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水云和冰云云粒子尺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对上述特征成因分析表明,高原地形以及东亚夏季风对月平均云粒子有效半径具有明显影响。所揭示云粒子有效半径特征为天气和气候模式改进、人工影响天气及云-辐射-气候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 标签: 云粒子有效半径 垂直分布 区域分布
  • 简介: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对北疆冬季降水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和伊朗高原脊(槽)异常活跃促使北疆一致降水偏多(少),500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活跃和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活跃和西伯利亚正(负)距平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一致型是北疆降水主要分布型。

  • 标签: 北疆 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环流特征
  • 简介:利用1971-2012年42a榆林市12县区气象台站逐日(20一20时,下同)降水资料,对致灾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榆林平均每年出现致灾暴雨3.5次,在地域上呈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分布;致灾暴雨多出现在7—8月,占致灾暴雨总次数73%;致灾暴雨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弱时,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榆林东部黄河沿岸暴雨多,与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强迫抬升,并在榆林东部形成辐合有关。

  • 标签: 致灾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指数 榆林市
  • 简介:通过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比较验证发现,GLDAS同化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暖季土壤湿度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两者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为研究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利用1948~2010年GLDAS数据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暖季土壤湿度周期信号和长期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影响。结果表明:1948~2010年华北地区暖季4个不同深度层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存在3a、5~7a和15a周期信号,其中以5~7a周期最为显著;长期变化均呈现减小趋势,且中间2层土壤湿度减小比表层和最深层更为迅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且中间2层相关大于表层和最深层。

  • 标签: 土壤湿度 华北 暖季 GLDAS
  • 简介:人工降水直接效果(即指人工催化后,引起地面降水量变化)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给出定量评价。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各种统计方法所给出定量统计量不仅包括人工影响部分,同时还包括众多非人工影响因素产生结果.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从效果统计量中把人工影响“信号”区分出来.不同统计方案由于假设不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影响也不同,效果统计量特征值也不一

  • 标签: 人工催化 统计量 特征值 降水效果 降水时空分布 统计方法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标志之一,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正闪、负闪和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利用2001—2011年常州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常州地区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年霾日数呈波动变化特征。常州地区11月至翌年1月霾出现较多,夏季霾出现最少;11时霾出现频次最多,14时次之,05时霾出现频次最少。霾发生时高空主要存在两种天气形势,地面存在3种天气形势。有降水出现时,如降水明显,不易出现霾;如降水较弱,可能出现霾,但出现几率较小。大气垂直方向逆温对霾出现有重要作用。常州地区霾出现时以2级以下偏东风为主,相对湿度多为41.0%—70.0%。大部分雾日(除雨雾外)基本上均出现霾,有雾霾转换现象发生。2001—2011年常州地区污染物中CO、PM_(10)浓度与霾关系较密切(2012年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开始PM_(2.5)监测)。个例分析表明,秸秆焚烧在有利风向下将污染物输送至下游地区,加上气团下沉运动使污染物聚集是霾出现主要原因。

  • 标签: 天气形势 逆温 污染物
  • 简介:为分析气温随海拔高度分布规律,在四明山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代表性地段设置5个气象站,经连续8a对比观测,得出如下结果:1)四明山区域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直减率为0.51℃/100m;夏季直减率最大,春季和秋季直减率较大,冬季直减率最小。2)四明山区域平均气温直减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最大直减率出现在下午17时,最小直减率出现在早晨5—6时,直减率变化上升速率较下降速率快。3)四明山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随海拔高度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相似,但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大,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小。4)日平均气温≥0℃、≥5℃和≥10℃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海拔升高变化十分明显,且成二次曲线性下降显著。

  • 标签: 气温 直减率 积温 垂直变化 四明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