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61—2016年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持续(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持续和持续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极端降水量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在高空观测中,影响六项指标的因素很多,但球炸终止观测却是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探空、测风高度、球炸率甚至重放球等四项指标。如何减少球炸终止观测发生,是提高高空观测质量重要手段。

  • 标签: 高空观测 原因 观测质量 探空 测风
  • 简介:吕臣在《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重要。第一,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和人全面发展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领导干部 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家
  • 简介: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冰雹持续时间为0—10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龙卷持续时间为5—20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mm/h。

  • 标签: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a区域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周期变化;9a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a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区域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 标签: 辽宁区域性暴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M-K突变检验 EOF分解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天气过程。(2)地面弱气压场和较小风速以及PM2.5浓度上升和相对湿度增大为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影响体现出明显阶段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增大,其对能见度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雾霾过程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区域大雾天气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出现频率,并从大雾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a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平均历史概括率为81.0%。选取2004年7月1日—12月31日单站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 标签: 大雾 大气稳定度 气候统计特征 预报指标
  • 简介: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持续低温事件定义,并分析了持续低温事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冷空气影响路径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日阈值呈东北向西南升高分布趋势,低温日阈值最小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阈值为-34--30℃,而西部伊犁地区和天山山区低温日阈值为-24--20℃;(2)1961—2010年出现35次大范围持续低温事件,1月和2月发生频次均为0.29次/年,12月为0.14次/年;低温事件持续时间为5-25d,其中超过10d有16次,5-9d有19次。持续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年际和年代际显著减少趋势,但强度无显著变化趋势;(3)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异常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以经向环流异常为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可分为4类:西西伯利亚横槽、中西伯利亚低槽东灌、北风带和西北风带、北脊南槽(涡),这4类冷空气影响路径表现为500hPa冷空气从极地或西伯利亚以超极地、西北和偏东路径进入新疆后,-32℃冷空气南压位于北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同时表现为蒙古高压盘踞欧亚大陆,高压中心达1045hPa以上且位于阿勒泰山地区,1035hPa冷高压控制北疆地区,这种环流配置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

  • 标签: 北疆 持续性低温事件 时空分布 环流异常 冷空气路径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雾霾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雾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雾霾持续。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逆温或等温是雾霾长时间维持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雾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利用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灾害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4个方面分析了灾害暴露度特征,从人口脆弱和经济脆弱两方面分析了灾害脆弱特征.研究表明: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分别为9.37万km2、126人/km2、149万元/km2和1.53亿hm2,暴露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高暴露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人口脆弱显著增大,但经济脆弱有逐渐减小趋势,灾害脆弱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沿岸湖南、安徽、重庆、江西、湖北等省(市),上海、北京、天津为灾害脆弱最低区域.

  • 标签: 暴露度 脆弱性 暴雨洪涝灾害 时空变化
  • 简介:通过对江西省资溪县连续608d空气负离子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103个/cm^3;负离子浓度有明显日变化规律,早晨最高,为4569个/cm^3,中午最低,为3411个/cm^3;负离子浓度还具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春季最高,5月平均为5283个/cm^3,秋季最小,10月平均只有2709个/cm^3。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其中与日照时数呈现出极显著线性负相关,相关F值为14.12,与降水量有显著线性正相关;F值为3.484,与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线性相关均不显著。

  • 标签: 空气负离子 时间分布 气象因子 资溪县城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强雷暴灾害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地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地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地闪多分布于地闪密集区。空间上,地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地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地闪最大频率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地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对应关系,地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
  • 简介: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高温热浪与500hPa高度场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hPa高度场正距平呈增加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高温热浪事件。

  • 标签: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
  • 简介:采用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区域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事件作用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 简介:通过对包头地区1971—2000年整编资料计算,分析出包头市近30a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了包头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现象,得出气候突变对包头地区引起气温和降水影响,简要分析了气候突变后稳定性及其耗散结构特征,利用包头月平均气温时间序列,求得包头地区吸引子维数,表明了包头地区气候具有的混沌行为。通过累积分布函数对包头地区混沌行为做出定量估计,求出了系统混沌定量程度,找到了包头地区可以预报天气平均时间尺度。

  • 标签: 气候突变 耗散结构 吸引子 混沌行为
  • 简介:采用Z指数和熵权理论,构建了干旱综合指数作为干旱强度评价标准,对祁连山区季节干旱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季节干旱强度普遍减弱,其中春秋两季显著减弱,夏季明显减弱;尽管20世纪60—70年代、90年代为季节干旱频发与重发时段,但从2000年以来夏旱与冬旱却比较频繁,不容忽视。干旱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冬季干旱程度最强;在干旱波动上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最弱。春夏秋三季南侧比北侧干旱,冬季北侧比南侧干旱,其中冬季干旱范围最为广泛,尤以酒泉为中心北侧区域最为显著。在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南北两侧干旱强度逐渐减弱,南侧明显减弱,枯草期干旱强度减弱程度尤为显著。本研究为祁连山区干旱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Z指数 熵权赋值 干旱综合指数 季节性干旱
  • 简介:利用锡林郭勒草原8个气象站1960—2014年5—9月气温和0~40cm地温逐旬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a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地—气温度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5a来,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地—气温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前冷后暖”特点十分明显,且0~20cm地温增幅远高于气温,40cm地温增幅则低于气温。生长季地—气温度月变化呈“低—高—低”抛物线形状,最高值出现在7月。5—8月地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9月地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各层地温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且随深度增加相关逐渐减小;地—气温度线性关系模型在各层拟合效果较好,用于预测和估算各层地温,基本可以满足该地区牧业生产实践需要。

  • 标签: 锡林郭勒草原 地温 气温 相关关系
  • 简介:1引言随着观测手段改进,研究方法及工具增多,人们在暴雨、冰雹等强降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青藏高原由于观测资料稀少,给牧区雪灾方面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大雪、连阴雪等天气给牧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研究牧区大雪期间环流特征,湿、热平衡及数值模式实际可预报对于提高牧区大雪预报和预防则显得十分必要。2高原牧区降雪一般环流特征

  • 标签: 高原牧区 可预报性 中尺度数值模式 环流特征 热平衡 谐波分析
  • 简介:利用山西省太原观象台大气污染资料和小店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9—23日太原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发生剧烈变化,不仅极值有较大变化,出现陡升陡降,且电场极性出现多次转变,电场强度绝对值比晴天大气电场减少30%;(2)雾霾天气下大气电场与相对湿度有较高负相关,相对湿度较高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值变为负值主要原因;(3)相对湿度降低导致气溶胶脱水形成干气溶胶是雾霾过程中大气电场转为正值主要原因,大气电场形成机制影响使得部分时段在相对湿度降低时大气电场仍为负值。

  • 标签: 大气电场 颗粒物 污染气体 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