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对雏鸡形觉剥夺近视轴的影响。方法3日龄雏鸡60只右眼遮盖半透明塑料膜,随机分为6组:给药组4组,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0.05%组,0.1%组,1%组,2.5%组),隔天行右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次给药50μL,共4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注射方法同给药组;单纯形觉剥夺组,不做干预。8d后观察药物对眼轴的影响。结果2.5%浓度组右眼与左眼轴差异显著小于低浓度组及对照组(P〈0.05),给药组未发现组织病理毒性。结论消旋山莨菪碱对雏鸡近视轴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无毒副作用,有一定浓度依赖性。

  • 标签: 球结膜下注射 消旋山莨菪碱 雏鸡形觉剥夺近视 眼轴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使用特制的频闪调光器进行持续频闪光刺激,建立一种光觉异常性豚鼠近视模型,观察豚鼠在频闪光刺激后眼球产生的异常改变。方法24只2周龄普通级豚鼠随机分为3组(n=8),Ⅰ组予0.5Hz频率等时交替频闪,频闪亮度0~600lx;Ⅱ组为无频闪等亮度光照组;Ⅲ组为开放环境正常光照组。光照时间6∶00~18∶00。每2周记录屈光度、轴长度及曲率半径,12周时眼底拍照后取出眼球,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眼球后极部改变。结果光照前各组间生物学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时间延长,Ⅰ组与Ⅱ、Ⅲ组相比近视屈光度明显增加、轴延长,12周时3组间近视屈光度及轴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相比眼球发生(-5.4±1.5)D的近视,轴增加(0.74±0.18)mm。Ⅰ组与Ⅲ组相比眼球发生(-6.6±1.5)D的近视,轴增加(0.86±0.24)mm。Ⅰ组眼底普遍出现豹纹状改变,视网膜感觉细胞层外段排列紊乱且有大量脱落节盘。结论通过改变正常光觉环境,频闪光能刺激豚鼠眼球产生过度发育并诱导轴性近视形成。这种光觉的异常最终影响了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正常发育。

  • 标签: 频闪 近视 动物模型 豚鼠 视网膜
  • 简介:目的研究青光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24月龄、体重3.5~4kg的先天性青光大耳白兔5只(7只),选10只同龄大耳白兔作为对照组。另选10只2月龄、体重2kg大耳白兔前房内灌注生理盐水制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三组兔进行眼底照像、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检查,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和FVEP的变化。对人工急性高眼压组还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检查。结果先天性青光组与同龄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明显减少;人工急性高眼压组眼压升高后首先使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随着眼压的继续升高脉络膜大血管变细,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加重,眼压极度升高时脉络膜大血管血流中断。同龄正常对照组的FVEP的主波P100潜伏期是(83±9)ms,先天性青光组则为(112±1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人工急性高眼压组高眼压前为(69±5)ms,眼压60~80mmHg时延长为(81±7)ms,眼压在100~130mmHg时FVEP波形低平,近似直线;眼压恢复正常后2hFVEP的P100潜伏期为(82±8)ms。人工急性高眼压前后FERG变化显著。结论青光可以影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可使FVEP、FERG发生变化。

  • 标签: 脉络膜 急性高眼压 先天性青光眼 视网膜 人工 大耳白兔
  • 简介: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nm)和白光(色温5000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30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 标签: 单色光 短波长 屈光 眼发育 豚鼠
  • 简介: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cell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

  • 标签: 豚鼠 屈光度 视网膜 近视因子
  • 简介:目的建立两种激光光凝的恒河猴慢性高眼压性青光模型,评价模型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成年恒河猴15只,分别采用半导体倍频532激光和氩激光,在房角镜下对功能小梁网区行360℃光凝.对其中7只恒河猴分别采用A超、视网膜断层成像仪和视网膜血流仪进行模型和另侧对照眼的眼球及视盘形态、血流参数的检测.结果两种光凝模式相比,眼压升高后第4周,倍频532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8.4±10.3mmHg,氩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4.2±7.0mmHg,倍频532激光组与氩激光组的三次光凝成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除视盘面积外,恒河猴模型的视杯形态指数、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跟轴和前房深度与对照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筛板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红细胞移动速率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种激光光凝恒河猴小梁网均可用以建立慢性高眼压性青光模型,模型出现青光眼底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 标签: 生物学特性 恒河猴 青光眼 慢性 相关 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