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汉语学界,“N1V1N2+V2”句式从名称到内部结构到涵盖范围一直都存在争议,与“N1V1N2+V2”句式有关的歧义现象,并没有被人们当作一种专门的歧义现象来加以分析。试图在描写此句式的基础上,讨论“N1V1N2+V2”句式中的歧义现象,并且从其中存在的歧义现象入手,探寻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

  • 标签: 歧义 可参与 参与度 补语
  • 简介:《金瓶梅》中的“V1+N+V1”式述宾结构,乃是久已沉淀于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罕见而鲜活的句型。至今尚未有人揭示过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现代汉语“V2+N”、“V1+N”等述宾结构的形成所起的重大影响。本文从汉语语法发展史的角度,探索这种句型的内部组合特征及其转换生成“V2+N”、“V1+N”等结构的潜在因素

  • 标签: V1+N+V1 钩沉 《金瓶梅》
  • 简介:通过对汉语V1NV2结构的自主/依存分析,认为V1NV2结构表达的语义内容是[V1N]和[V2N]两个事件的联结,N的语义重合是[V1N]和[、陀N]两个事件联结的必要条件。汉语V1NV2结构既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又可以表达动作/目的关系的内在动因是NV1V2不同的联结方式。因果类V1NV2结构中的N凸显的语义侧面,对V1V2凸显的界标和射体做出阐释,形成[V1N]和[NV2]两个事件,表达一种因果关系;而动作/目的类V1NV2结构中的N凸显的语义侧面,对V1v2凸显的界标做出阐释,形成[V1N]和[V2N]两个事件,表达一种动作/目的关系。

  • 标签: V1+N+V2结构 语义概念化 自主/依存联结
  • 简介:本文从"N1+在+处所+V+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 标签: 语义指向 语义特征 语义结构 象似性
  • 简介:"V+N1+于+N2"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构式,具有其独特的句法、语义、语用价值。在表义上,该构式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多义性系统。通过对其语法化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形成特点,同时这种具有较强古汉语色彩的构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 标签: V+N1+于+N2构式 多义性 互动性 发展历程 存在价值
  • 简介:、词汇缺项及弥补方式词汇缺项(lexical gap)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特指的名词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特指的动词。例如,英语中原本不存在表示诸如“为……理发剃须”、“在……上洒(或浇)水”等具体行为的特指动词。为了达意,人们只得采取迂回的方式,通过“cutthehairand(shave)thebeard for…”,“pourwater over…”等等这一类旧词搭配而成的结构来解决上述所举的特指词汇缺项问题。追求经济、简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大心理趋向,而英语中N→V Conversion(名词转化为动词)便是人类这—心理特征在语言上的反映。“转化”这一简

  • 标签: 名词活用 语义特征 《现代英语词汇学》 探析 《古代汉语》 词汇缺项
  • 简介:摘要:“有+V+N1+自+N2”结构是甲骨卜辞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学界对其结构的判定一直争论不断。本文从“V+N1”的结构和“自+N2”的语义指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此来论证甲骨卜辞中的“有+V+N1+自+N2”结构为存现动词“有”搭配谓词性宾语的典型用法。在“有+V+N1+自+N2”结构中,“有”是谓语中心,“V+N1+自+N2”作“有”的宾语,“N1”实为“V”的宾语,“自+N2”为“V”的补语。

  • 标签: V+N1 V+N1 语法结构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本刊2003年第5期刊载了《运用发现法解题》(以下简称《解题》)一文,文章在谈到“归纳发现法”时,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 标签: 归纳发现法 初中 数学 解法 代数问题
  • 简介:<正>1.所谓“O(的)V(的)N”指这种偏正短语:a.语言运用角度b.语言运用的角度c.语言的运用角度d.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我们用“O”代表动词语“V”(“运用”)前的V”的受事成分(“语言”),“N”代表“V”后那个名词语(“角度”),括号里的“的”表示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如何分析“O(的)V(的)N”的内部层次关系。层次关系不同,该短语所属的类型自然也就不同。例拿a来说,下面的切分表示这是一个带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a1语言运用角度而下面的切分则表示这是一个由偏正短语充当定语的偏正短语:a2语言运用角度

  • 标签: 偏正短语 语言运用 内部层次 层次关系 词语 多层定语
  • 简介:历时地看,"于"的使用的总趋势是渐趋衰亡,即由"V+于+G"逐渐向"V+G"演变,但是整个上古时期"VN+于+G"一直存在,不同类型的存在和变化都有各自的原因。"VN2+N1"的结构不管N2是否是代词均成立,我们认为这是双宾语结构,不是省略介词"于"所致。

  • 标签: 省略 双宾语 关系对象(G) 内容宾语(N) 介词
  • 简介:汉语的“NV”难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却一直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NV”的语篇性,误将一个语篇问题当成是一个句法问题来研究。虽然也有学者很早就发现“NV”的语篇回指功能,可惜没有抓住这一点深入地挖掘下去。其实,“回指”是解决“NV”一切问题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能从“NV”回指对象的事件性中推知“NV”的事件性,进而得出V的事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很自然得到这样的结论:“NV”中的V是一个动词,但与普通动词不同:此时的V是一个指代用法,指代的是“V事件”。有了这一结论,“向心结构”难题就不再是难题,由此衍生出的相关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 标签: 回指 事件性 “向心结构”难题
  • 简介:“N受+V”句说略范晓0引言0.1“N受+V”句中的V表示动词性词语,“N”表示名词性词语,“受”表示动作的受事,“N受”就是表受事的名词性词语。这种句子在词类结合上属“名+动”结构,在语义成分的搭配上属“受+动”结构。实例如:①大门紧紧地关着。②奴...

  • 标签: 被动句 受事主语句 主语宾语问题 语义平面 句法平面 动核结构
  • 简介: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它只继承了古汉语作主宾语的"NV",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只能作主宾语。

  • 标签: N之V 可识度 兼语结构 动宾结构
  • 简介:摘要该文运用NINJAL-LWPforTWC语料库(简称NLT)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飛ぶ”“通る”“発つ”“出る”“走る”接ヲ格时,与前面名词的共现频数、MI值的数据。前接名词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移动动词间的表示移动动作的差异。

  • 标签: 移动自动词 共现分析 共现频数 MI值 显著搭配词
  • 简介:关于"NV"中"V"动词性与整个词组的名词性的复杂句法冲突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从认知语言学隐喻模式出发,该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隐喻性地"将V动词摄入物体/空间位置伴生体系,其动态性便被内化为N"这本书"的物体/空间属性状态。(2)在物体/空间位置伴生体系中将V动词(tr)的动态性与"这本书的"(Lm)进行参照框架上的视角转换,其整个组合就会呈现名词性功能。

  • 标签: “N的V” 隐喻 参照框架 认知语言学
  • 简介:2017年年初的一句“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走红后,互联网上立即涌现出一大批“假”现象,它们与传统的真假相背离,却受到社会的一致热捧。拟对“主语+可能+V了假N”进行句法和语义、语用上的考察,并分析“假”现象泛化的动态过程及其语用价值。

  • 标签: 流行语 主语+可能+V了假N 泛化 语用价值
  • 简介:以28名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和28名汉语母语者为被试,运用眼动技术,阐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句子加工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歧义结构加工过程中,语义和语境在早期加工阶段即时起作用,符合句子加工理论中的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在本实验中,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接近汉语母语者水平,其L2句子晚期加工也与汉语母语者趋于一致,符合L2句子加工的会聚假设。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汉语句子加工是限制性并行的,符合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

  • 标签: L2句子加工 眼动研究 句法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