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式PICC方法,对PICC成功的影响。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间,接受乳腺化疗及靶向治疗,置入PICC管道的100例患者展开具体分析,将1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展开传统管法;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采取漂浮式导管管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功。结果:观察组PICC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PICC方法对提高PICC率具有良好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式PICC 送管方法 PICC置管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施行优质护理干预对PICC成功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间收治的行PICC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结果:在成功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施行优质护理干预,其效果显著,能提升PICC成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插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PICC 置管成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部位与成功、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术和下肢静脉PICC术。比较两组新生儿成功、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时,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送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术有利于提升成功,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术。

  • 标签: 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 置管部位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神经重症患者不同鼻饲方法的成功。方法选取30例神经重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普通硅胶胃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螺旋胃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4h后行X线拍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成功,记录时间、住院费用,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呕吐、返流、误吸及胃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胃方法较于螺旋胃方法操作简单,耗时更短,并发症少,成功高,且不易堵易管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重症 普通胃管 胃复安 螺旋型鼻肠管 置管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深静脉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需深静脉的5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578例患者中置入成功467例占80.8%,失败111例占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有无深静脉置入史、导管类型、操作者工龄、置入途径和血压6个因素与成功有关(χ2值为10.231~179.665,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6个因素均为深静脉成功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1.542~8.467,P<0.05)。据此建立模型并测得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54。结论急诊科深静脉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途径,以提高置入的成功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静脉通道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深静脉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就诊需深静脉的5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578例患者中置入成功467例占80.8%,失败111例占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有无深静脉置入史、导管类型、操作者工龄、置入途径和血压6个因素与成功有关(χ2值为10.231~179.665,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6个因素均为深静脉成功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1.542~8.467,P<0.05)。据此建立模型并测得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54。结论急诊科深静脉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途径,以提高置入的成功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静脉通道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进行隧道式PICC与常规PICC在一次成功及导管移位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按照对比观察的方式展开分析,选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需要进行PICC患者400例为对象,并计算机随机排序1至400例,任意选取其中的200例,进行常规PICC,作为对照组,在对余下患者进行时则进行隧道式PICC,作为观察组。分析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一次成功、导管移位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隧道式PICC置管 一次置管成功率 导管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估鼻饲患者病情,研究具有针对性个体化方法,提高鼻饲的一次成功,避免鼻饲失败。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1月至6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评估患者并实施;实验组在行鼻饲前,评估患者的病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鼻饲的一次成功,以及失败的病例数。结果实验组鼻饲的一次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失败病例为零。结论行鼻饲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可提高鼻饲的一次成功,避免鼻饲失败病例的发生。

  • 标签: 鼻饲置管 病情评估 置管方法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神经内科患者鼻饲前心理护理对提高成功的作用。方法 此次将本院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6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鼻饲操作,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鼻饲前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鼻饲前加强心理护理,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两组护理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一次性成功为94.12%,明显比对照组的76.47%高(P<0.05)。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鼻饲前采取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一次性成功,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神经内科 鼻饲置管 心理护理 置管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院内PICC术患者在治疗期间,实行彩超引导后所产生的作用及成效。方法:研究在肿瘤科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行PICC治疗,具体时间为2019年5月-2022年5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43例,后续比对中依据抛币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人员划分为两组,依次实施盲穿术(71例)及彩超引导术(72例),以对照组和研究组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组别名称,将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成功及不良症状进行记录与评估。结果:经过相关治疗后,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对术失败风险的降低成效及整体成功,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对各类不良症状所产生的控制作用及整体治疗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PICC治疗经彩超引导后能够在应用中大幅提升成功,可以有效避免其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彩超引导 PICC置管术 盲穿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对血液肿瘤化疗成人PICC成功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的60例血液肿瘤化疗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分配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成人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成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成人的PICC成功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中30例成人的PICC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30例成人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肿瘤化疗成人来说,采用静疗小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PICC成功及家属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静疗小组护理 血液肿瘤化疗 PICC置管成功 及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PICC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一次性成功、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3~2021.12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重症颅脑损伤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行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25,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一次性成功分别为68.00%、9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性拔、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以及穿刺部位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PICC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一次性成功,得到了患者家属的满意认可,同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重症颅脑损伤 PICC置管 护理满意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胃置入法提高球麻痹患者一次性成功。方法患者处于右侧卧位,经左侧鼻孔插入胃,插至14~16cm(约咽喉部)时,另一名操作者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停顿数秒,仔细观察病人呼吸状态,待病人呼气末,护理人员轻柔而快速沿咽后壁稍加旋转顺势加压,将胃呈C形弧度以l~2cm长度插人,胃人16~18cm,用压舌板轻轻下压病人舌根部,证明胃通过会厌部进人食管,若管有阻力,旋转胃90~180°,然后将胃轻缓置入胃内。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成功44例,占73.3%,观察组一次性成功56例,占93.3%。结论改良胃置入法操作简单安全,在球麻痹患者护理中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胃管 球麻痹 吞咽困难
  • 简介:飞兆半导体公司(FairchildSemiconductor)凭借其卓越的电源技术优势推出三种全新“绿色”飞兆功率开关(FPS)产品,针对各式应用的100W至250瓦功率范围开关电源(SMPS)要求,包括彩电、DVD接收器、音频设备及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等。随着新型FSCQ系列的推出,飞兆半导体可提供满足1W~250瓦应用要求的完整绿色FPS产品系列。

  • 标签: 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 飞兆半导体公司 彩电 音频设备 SMPS 开关电源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首次PICC失败患者再次的引导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需要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穿刺、但首次X线片显示PICC不在位的患者共63例,至PACS工作站调取患者2周内胸部CT,按有无胸部℃T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对观察组的胸部CT进行阅片后调整导管位置,对照组无胸部CT资料亦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对两组重新的结果行X线片进行评估,比较其成功。结果观察组35例重新后34例成功;对照组28例5例重新成功;观察组及对照组重新成功分别为97%和18%,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观察组失败原因有三类:第一,操作不当5例;第二,PICC通路结构变异13例;第三,通路出现肿瘤压迫造成失败8例。结论胸部cT检查在分析PICC失败原因同时,对再次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护理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对B超立体定位对低年资医师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的支持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0例需要进行颈内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B超引导定位进行静脉穿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体表定位进行静脉穿刺。上述操作均由我院低年资医师进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成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此外,观察组1例发生血气胸并发症,对照组5例发生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B超定位在颈内动脉穿刺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显著提高低年资医生的一次成功,降低了颈内静脉的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B 超定位 颈动脉穿刺 置管